回覆列表
  • 1 # 傲遊的飛龍

    走海路風險大,費用高。走陸路風險少,費用低。這裡指的風險廣義上講自然風險。古時的科學技術和現代不能相題並論,個人看法。

  • 2 # 慶曆

    清軍沒有海軍,當年毛文龍守著皮島,經常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後方打游擊,後金都拿他沒辦法,如果不是袁崇煥跋扈專斷,把毛文龍殺了,後金哪敢傾巢而出去攻打大明,更不用說後來的長達兩年的圍困錦州和6次的深入大明腹地。

    時崇禎年間兵部尚書王在晉就一針見血指出: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直至清軍入關的康熙年間,清軍的海軍實力還是不如明軍,在漢奸施琅和外國勢力荷蘭的幫助下清軍才打敗明鄭部隊,收服臺灣。

  • 3 # 華林曦

    一、發揮自身優勢

    古代清軍是遊牧民族,他們擅長騎馬,最強大的兵種應該是騎兵,並且遊牧民族的人門身體都比較強健,所以說他的步兵戰鬥力應該也比較強。而且在古代科技啥的都比較落後,又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等,戰場講究隨機應變,俗話又說:“兵貴神速”,當時騎兵可以算是比較神速的軍隊了,騎兵、步兵配合,戰鬥力比較高。如果清軍走海路繞開山海關,這樣會大大降低行軍速度,而且海上環境變化大,自然災害多,無疑增添了風險。

    二、山海關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

    當時山海關是溝通關內關外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連線關內外距離比較短的一個關口;同時它緊鄰大海,也是是海路的門戶,由此可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山海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海路,而且沿海地區多礁石等,不利於船舶停靠和士兵登陸,所以清軍如果放棄優勢陸路騎兵而選擇走海路,無疑是自尋死路。

    三、軍隊給養問題

    如果清軍繞過山海關走海陸,給養將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船隻就那麼大,能容納的東西是有限的,所以隨軍的糧草也是有限的,就算後續有運輸隊海運也是比較慢的,肯定會影響軍隊的糧草供給。而如果是陸路進攻就不一樣了,首先陸路糧草運送的速度相對比較快,其次就算糧草跟不上,在陸地上軍隊可以購買或者搶奪糧草,從而得到補給。

    四、軍隊人數問題

    在陸地上,可以隨便派多少兵,想派多少派多少,調動靈活。如果清軍繞過山海關走海路,首先人數上受到了限制,因為每條船能容納的人數是有限的,走海路不能向陸路那樣派大量的軍隊,適合小規模突擊,不適合大規模作戰,容易讓軍隊陷入困境,可能會被前後夾擊,因為北京被李自成佔領,山海關是吳三桂關寧鐵騎。其次,海路派軍隊不如陸地那樣調動樂活。

    所以不管怎麼說,清軍都不會繞開山海關的,要想入主中原,清軍務必拿下山海關。

  • 4 # 寞尋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分析原因。

    1、明軍的海上實力遠勝於清軍。

    清軍也是有海軍的,但是現實的狀況是,清軍的海軍實力不論是造船技術,還是海軍的訓練,都遠不如擊敗過荷蘭和葡萄牙的大明海軍。

    且先不說士兵的訓練,僅僅就造船技術而言,明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就處在了一個領先的地位。鄭和下西洋時就已經擁有了兩千料以上的寶船了,船長44丈,寬18丈,其巨大可見一斑。

    再有就是,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帥兵鎮守皮島,清軍可是吃了毛文龍不少的虧。

    所有說從明清對峙開始,大明的海軍就一直掌握著整個渤海的控制權。

    2、清軍有其他的戰略部署

    滿清最大的倚仗是他們的弓馬騎兵,在得到蒙古之後,清軍有得到了很多漢奸晉商的青睞,所以,清軍選擇通過蒙古繞道山西,繞過了山海關。雖然這次行動最終因為崇禎皇帝廣招勤王大軍而失敗,但是這無疑更適合清軍。

    3、孤軍不可常勝

    我們打一個比方,如果清軍真的從渤海出兵山東或者天津,那麼面對這兩地的重兵,或許剛開始會佔到便宜,但是隨著明軍切斷海路,後勤補給將面對重大壓力,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成為孤軍,孤軍不可常勝,最終被明軍全軍覆滅。

    綜上所述,我認為,拋開很多個人情感,清軍沒有選擇從海路繞開上海關的策略,是正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學經典中埋伏著怎樣的“草蛇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