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勘
-
2 # 通城丹妹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從眾多義軍之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自己雖然是大老粗一個,但是他卻特別注重子嗣的教育問題。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之時,朱元璋便立朱標為世子,還讓朱標跟隨“浙東四先生”之一宋濂學習經傳,此舉可謂是對朱標寄予了厚望。洪武元年正月,朱標正式被立為皇太子,朱元璋還特意選拔大臣中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來輔導太子,其中擔任太子少師的是左丞相李善長,擔任太子少傅的是右丞相徐達,而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則擔任太子少保。
由於自由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長大後的朱標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這與他那位善用嚴刑酷法的父皇大相徑庭,朱標的寬仁也讓他贏得了較高的威望。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年僅三十七歲的朱標因病去世,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在深感喪子之痛的同時大明王朝的繼承人問題也擺在了他的面前。
朱標去世前十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因病夭折。這就導致朱標死後大明出現了嫡長子和嫡長孫同時沒有的局面,彼時朱元璋可以選擇的繼承人有好幾位,其中嫡子有老二朱樉、老三朱棡和老四朱棣這三位,還有一位嫡孫朱標的次子朱允炆。
要說朱元璋沒有考慮過立朱棣作為繼承人恐怕不可能,因為老四朱棣在他的幾個兒子屬於佼佼者。早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因此他的聲望明顯高於其他皇子們。
後來朱棣在奪位之後對內頗有治國手腕,對外又北征蒙古南征安南,可謂是文治武功。
朱標死後,朱元璋曾經當著群臣的面商議立儲之事,他說,“四子朱棣十分像我,立他為太子如何?”群臣皆知此乃帝王家事,故而不敢議之。只有翰林學士劉三吾建言說:“如果立燕王為太子,那麼將其他的皇子置於何地?”這句話其實就是提醒了朱元璋立儲長幼有序,朱元璋的嫡長子死了即便要再立其他兒子作為繼承人也應當先立老二,老四排在最後面即便他再有能力也輪不到他,不然亂了理法到時候就可能出現手足相殘、禍起蕭牆的悲劇!從此朱元璋便放棄了立朱棣為太子的念頭,轉而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的嫡孫朱允炆繼位鋪平道路!
朱允炆為人寬仁,有乃父朱標之風,是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朱元璋本指望自己那些藩王兒子們能夠好好輔佐自己的這位親孫子,但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兒子最終還是造了孫子的反!
-
3 # 歷史春秋網
朱元璋是有這個意思的。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雄才大略,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中,也就這個兒子象朱元璋,是個英雄。朱棣的優秀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他鎮守北京,守住了明朝的北大門,多次北擊蒙古人取得重大勝利,朱元璋豈會不知。
但朱元璋雖有立朱棣的意思,但朱棣卻不符合條件。朱棣不是嫡長子,他是老四,前面還有三個哥哥呢。廢長立幼,為制度不許,所以既使朱元璋有此心,大臣們也是不同意的。實際上,為立嗣這件事,朱元璋可以說做了大量的工作。太子朱標早逝,讓朱元璋很傷心了一陣子。朱標是一個仁慈之主,可惜英年早逝,天不佑年。慶幸的是,朱標之子朱允炆表現還算優秀,朱元璋很喜歡他。所以最後權衡利弊,選擇了立皇太孫為帝。
朱元璋未立朱棣還有一個原因,是朱棣這個人的性格,逞兇鬥狠。如果他當了皇帝,很有可能為了確保皇位,殺兄滅弟,造成家庭悲劇。知子莫若父。這也是朱元璋最擔憂的。而且,民心所向,大臣們是願意繼朱元璋之後,立一個仁慈之主,而不是繼續朱元璋的殘暴統治。朱元璋在位時,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是令大臣們不寒而粟的。如果朱棣繼位,絲毫不遜乃父,是大臣們不願看到的。所以他們一致推舉皇太孫,合情合法又合理。還符合他們的利益。可惜,皇太孫繼位,時間並不久長,歷史的走向,終是朱棣奪取了皇位,斯是英雄,想讓他不閃光也難。
回覆列表
朱元璋不會立朱棣為繼承人。
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而且不是嫡子(朱棣和周王朱橚的親生母親不是孝慈高皇后)。即使不立孫子,優先考慮的也是第二子、第三子,兩人雖然去世的早但都比朱標晚,而且都是嫡子。
朱標自幼就被父親寄予厚望,朱元璋對他的關注明顯強於其他諸子。而朱允炆接受良好教育,性情方面相極了他的父親,而且非常孝順,這樣的孫子誰不喜歡?
1392年朱標死後不久,朱允炆就被朱元璋正式策立為皇太孫,沒有任何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