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華春秋實

    隸書一般寫在碑上的必較多,它講究桑頭燕尾,我個人覺得只要能做到粗細有度,寫出的隸書也挺好看,雖然我寫不好,但是我特別喜歡隸書。

  • 2 # 無心命理研究

    寫隸書講究蠶頭燕尾,四平八穩,一是不能體現個性。二是寫得好不好容易一眼望穿,不好遮醜。三是經常寫隸書會將字寫軟弱。所以書法大家寫隸書的不多。

  • 3 # 郎透社

    1,隸書入門容易,登堂入室較難,2,從應用角度講古代科舉考試多用楷書,3,從速度上講隸。不如行草,因此造成隸書佳作不多,名家不多。

  • 4 # 著子書法

    你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思想的,確實,從時間上看,自漢後至清前期,這段時期寫隸書的書家極少,而能以隸書留名的書家更未見有史料記載,我想主要問題還是與書體成熟度及時代潮流相關。

    先說書體成熟度,隸書由簡書發展而來,始於漢代亦興於漢代,至漢末期,無論筆法、章法、還是風格,都已至頂峰,後來者怎麼寫,都跳不出漢隸的條條框框,沒有創新,其實也就是無新可創,書者,大凡被尊為聖者,又或大家者,均在筆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貢獻,而漢之後眾人皆知隸書已被前人吃透,故避隸應該是一種共識。

    不止是隸,篆書在漢至清這一段時期亦並不多見,大成者,唯唐李陽冰一人而已。

    社會在進步,書法亦與時俱進,當篆、隸都無法滿足社會效率,也無法滿足文人墨客對筆墨的探索,草、行、楷幾乎同時出現了,進而出現了揚名萬世的草聖張芝、二王、張顛醉素、歐顏柳趙…

    東漢張芝把章草一變為筆意連綿的大草,張旭在其基礎上增加了草法之跌宕起伏,草法進一步簡約,推到一種線條藝術。懷素則又把張旭與晉漢之風完美橋接,推到草書之至美之境。

    此階段,行書都沒閒著,二王父子把行書推至妍美顛峰,顏魯公以篆榴筆法開拓博大蒼茫之風,至宋朝蘇、米,及後來的董其昌、王鐸均在前人的基礎上,各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家風格…

    而楷書亦在不斷被推進,從二王小楷到歐顏柳趙,其間把楷書寫到至美的唐代書家就不勝列舉…

    可以說,自漢末到清初這一段文明燦爛時期,摧生並發展了草、行、楷,綜而歸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選擇。

    而此段時期,篆、隸由於多種原因不被社會普及以至於不為書家常書之字型,原因已瞭然。

    再說下清朝,草、行、楷已被前人探索得盡善盡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產生審美疲勞,故清書家倡導取法篆、隸、魏碑,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然而,清朝在滿族的高壓管治下,除了篆書建樹頗豐,其他諸如隸書根本不能與漢隸相提並論!

    所以,隸書不是大家少寫,而是寫隸書的大家都集中在漢代,而那時,極少有書家在書寫時留名!

  • 5 # 禹宗昌書法篆刻培訓

    1\隸書為初學者急功近利的選擇

    2\隸書門檻在門裡

    3\隸書其實是過度型書體

    4\學隸須通篆

  • 6 # 古靈精怪的熊

    寫隸書的不多恰恰說明隸書很難,並不是別人瞧不起隸書。

    其實民間寫隸書的很多,但成大師的很少,正說明隸書的難度。

    範笑歌大師曾說“隸融百家不辭苦,今到深處方覺之”。可見隸書不是一般的難。

    說隸書不好的都沒人能寫好隸書,屬於偏見。

  • 7 # 痴影堂

    其實不是少,是寫隸書很難有大的突破,很多的大家也不能寫出自己的風格,估計就不常寫。看看姜公醉先生的隸書和隸書的變體如何?

  • 8 # 趙俊峰評談

    隸書樸實、高古,從形式上看,點劃和結體比楷、行、草等書體變化都要少,這就註定這種書體難以以形式惑人目,最吃功夫。

    學習隸書,如果儒家、道家修養不夠極易出偏,不是寫成醜書了,就是寫成俗書、匠書了,極難寫出古人的氣質。

    因此隸書雖然極具吸引力,真正寫好卻非常不容易,既需要功夫,又需要學養。不在臨帖和儒家、道家文化上下一番功夫,難以寫出渾厚、淳樸的氣質。

  • 9 # 白橋518

    與行草相比隸書好象少了些,但與楷書相比寫隸書的並不少。

    大概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楷書和隸書屬靜態書體。章法要求縱成行,豎成列,對於書法家的情緒有所禁錮,不能隨意揮灑,在書法已逐漸脫離實用的今天,書法家更願書寫藝術性更高的行書、草書。

    放縱自我,迎合社會,這也許是許多書家的創作心態。但是潮流過後,真正留在長河裡的是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你發覺你們變得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