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豫讓為什麼要刺殺那個什麼王呢?
20
回覆列表
  • 1 # 笑談文史

    豫讓是史記裡著名的刺客之一。時間要追溯到戰國初年的晉國,這個春秋時曾稱霸一時的強大的諸侯國的王室已經衰落,國中大權已經由智、中行、趙、韓、魏、範氏掌控,最終經過一番角逐,僅剩智、韓、趙、魏四家,其中智氏實力最強,而豫讓就在其中的智伯手下做事,並很得智伯看重。智氏與趙氏向來不睦,智伯便威逼利誘韓氏、魏氏一起攻打趙氏,在危機時刻,趙襄子派人說服了韓氏、魏氏,兩家臨陣倒戈,最終大敗並殺掉了智伯。豫讓早先曾侍奉過範氏和中行氏,但都不得重用,只有智伯對他很看重,因此,他便決定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他幾次刺殺趙襄子,甚至不惜漆身吞炭,自殘身體,但最後仍舊失敗了,不過卻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之名。

  • 2 # 笑傲江湖11823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少有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期,五霸七雄,刀光劍影,有很多讓人回味和令人欽佩的英雄故事,四大刺客就揚名在這個時期;他們故事請聽我娓娓道來:

    豫讓

    豫讓本是晉國的普通俠士,和大多數卓有才幹的人一樣投靠王侯卿將作為大展宏圖、改變命運的途徑。先後投靠範氏和中行氏,都沒有得到重用;直到投奔智伯門下以沈才華才得以施展;智伯對豫讓信賴有加,豫讓感念智伯的知遇之恩,願效犬馬之勞。

    那豫讓是刺誰呢?為何要刺殺呢?

    豫讓刺趙襄子,究其原因:只因晉陽之戰,趙襄子大獲全勝,智伯全族被殺,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顱刷漆後做飲酒的器具,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豫讓見到這一切很受刺激,所以豫讓誓殺趙襄子以此作為對智伯知遇之恩的報答。

    一刺趙襄子:等抓捕智伯同黨的風聲過去了,豫讓就從深山鑽出來,改名換姓,尋找刺殺趙襄子的機會;一次在他藏身的地方來了一隊即將入宮服勞役的犯人,豫讓小心地混入犯人中間,悄悄潛入晉陽的宮殿豫讓被分配到一個修補廁所的活兒,就這樣,豫讓一邊幹活,一邊觀察趙襄子的飲食起居,等待動手時機;但是經過無數戰爭以及陰謀廝殺的趙襄子也非等閒之輩,又一次如廁的時候發現豫讓有殺氣,就讓侍衛嚴查豫讓以及和他一起進宮的犯人;由於再等待殺機,所以豫讓隨身會帶一把短匕首,不成想被查出來了;事到如今百口莫辯,豫讓就爽快的將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的事情和盤托出。趙襄子見慣大風浪之人,但還是被豫讓的臨危不懼、大義凌然的氣質折服,還尊其為義人;故將其釋放。

    二刺趙襄子:第一次刺殺失敗,趙襄子就記住了他的模樣,加強了戒備;再接近就很難了;但是豫讓並沒有放棄報仇之志,苦思冥想復仇計劃,想如果想刺殺趙襄子就得改頭換面;所以他刮掉眉毛鬍子,改變體型,最後鋌而走險,冒著被毒死的危險,將有毒的生漆塗滿自己的身體,面板滲入毒素髮生腫脹,疼痛難忍,最終“面目全非”;這還不夠,考慮過趙襄子聽過他的聲音,又吞食火炭燒燬自己的喉嚨,將身家性命拋諸腦後,準備最後一搏。

    話說豫讓把自己打扮成邋遢的乞丐,大街上遇到自己的妻子都沒有認出他來;但是令他沒想到得失有一位好友卻在街上認出了他,拉著豫讓的手,噙著眼淚詢問:你是豫讓嗎?豫讓沒有否認,好友失聲痛哭,想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才能報仇,以豫讓的才能投奔趙襄子門下,伺機報仇也可以;但是豫讓說一臣不事二主,不能敗壞為臣之義,否則和毛賊匪類沒什麼區別。

    就這樣,豫讓小心打探趙襄子的行蹤,有一日終於等到機會,得知趙襄子出行路線,故早早地在車隊必經的一座橋埋伏好,等到趙襄子乘車經過時,豫讓突然縱身一躍,跳出來準備刺殺趙襄子,不成想把拉馬車的馬驚嚇了,揚起前蹄,發出嘶鳴,趙襄子一愣,看著車外殺氣騰騰、面目猙獰的刺客突然想起什麼隊侍衛說:這一定是豫讓。說時遲那時快侍衛一擁而上制服了豫讓;

    知道是豫讓後,趙襄子覺得豫讓的相貌和之前大相徑庭,知道了一切後,趙襄子不明白為什麼豫讓曾做過範氏和中行氏的門客,但是範氏和中行氏被滅後豫讓沒有打算報仇,而是幫智伯報仇?豫讓說:範氏和中行氏把我當做一般臣子對待,我就以一般臣子報之,智伯國士(國中難得的豪傑)待我,我亦國士報之;

    從一開始,趙襄子就敬佩豫讓的大義,第一次可以釋放,顯示了趙襄子對人才的盡人盡義,但是這次趙襄子沒有放過豫讓,豫讓也知道死期將至,就大著膽子對趙襄子提出了最後一個請求:要趙襄子的一件衣服,希望透過刺破這件衣服,作為殺死趙襄子的象徵,以報智伯之恩;趙襄子同意了這位義士請求,就這樣豫讓衝著衣服直刺三次,高聲呼喊:吾可以下報智伯矣!喊罷,伏劍自刎。

  • 3 # 白sir讀書

    豫讓是先秦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被司馬遷隆重列入《史記·刺客列傳》。根據《戰國策·趙策》的記載,豫讓是春秋時期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得到晉國大族智氏領袖智伯的賞識,做了智伯的門客。後來智伯在與晉國趙氏的火拼中失敗被殺,腦袋被趙襄子做成了酒壺。豫讓發下“士為知己者死”的重誓,決意為智伯復仇。

    第一次復仇,豫讓失敗被捉,但趙襄子感念其忠義,放了他。

    豫讓沒有放棄,為了繼續行刺趙襄子,他把漆塗抹在身上,如生癩瘡,拔掉鬍子和眉毛,後來又吞炭,目的是讓自己不被趙襄子認出來。

    第二次行刺的地點在一座橋邊。有人考證,這座橋在山西省太原附近的赤橋村。當地縣誌記載說,此橋“初名豫讓橋,至宋太祖鑿臥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更今名。”“今名”即“赤橋”,但其“初名”肯定不是“豫讓橋”,因為橋建成之時,它跟豫讓還沒有任何聯絡;至於鑿臥虎山而血流成河的說法,更是玄虛不可信。

    之所以選定這座小橋,是因為豫讓早已探明,趙襄子到自己的園囿中巡遊,返回時必從此處路過。他躲在橋下,側耳細聽,像一個潛伏的獵人,小心翼翼等著獵物入網。終於,馬蹄聲和人聲過來了。那隊人馬走到橋頭時,意外忽然出現,趙襄子的馬驚了。趙襄子自忖道:“莫非豫讓在橋下?”派人到橋下看,果然是豫讓。

    趙襄子有些惱怒:“你曾經做過範氏、中行氏的家臣,智伯滅了他們,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做了智伯的家臣;而今智伯已死,你為何獨獨要為智伯報仇,而且不惜一切代價?”那沙啞不堪的聲音答道:“不錯,我是做過範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但他們待我如眾人,所以我也像眾人一樣回報他們。至於智伯,卻是以國士待我,所以我也要像國士一樣回報他。”

    趙襄子聽畢,一聲長嘆,忽然落下淚來。“唉,豫讓啊,你為智伯所作的一切,已經聞名天下;我曾經饒過你的命,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現在你自己考慮一下該怎麼辦吧,反正我是不會再放你走了。”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豫讓向趙襄子提了一個要求。“我聽說: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上次,您已經寬赦過我,天下無人不稱頌您的賢明。今日之事,我固然應該受死,但臨死之前,希望您能把衣服給我,讓我刺上幾劍,以此表示智伯之仇得報,我也可以死而無憾了。”

    趙襄子答應了。他脫下外衣,讓人遞給豫讓。豫讓拔劍在手,大呼,三躍而擊之,然後仰天長嘆:“九泉之下,我可以見智伯而無愧了!”說完,伏劍身亡。

  • 4 # 悟空6786

    豫讓橋(赤橋)位於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橋村。橋為砂石砌築,橋上勾欄圍護,橋下晉水常流。相傳春秋戰國時,智伯家臣豫讓潛伏石橋下,行刺趙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讓橋。明萬曆《太原府志》:赤橋“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上,智伯引水灌城。赤橋所在的村因而被命名為赤橋村,村觀音堂碑文:“石橋村曾名劉村、韓村”。

    邢臺的豫讓橋我覺得應該是移民文化,把故土山西的民間文化隨著移民移植過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僅28歲的音樂老師突發重疾離世,為什麼職場精英猝死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