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八掌之亢龍有悔

    明朝的官僚體制已經漸趨成熟,對思想的鉗制也成果顯現!皇帝即使不管政務,但是對氣焰熏天的權臣權閹如劉瑾、楊廷和、嚴嵩、徐階、魏忠賢、張居正等都有生殺予奪之權。權臣權閹不造反則已,一旦造反必然千夫所指,眾叛親離!皇帝有時候一張字條遞出,大臣隨時都可能從權力巔峰跌落!

  • 2 # 煮茶看書

    萬曆是一個極其聰明絕頂,神通帝王之術的皇帝,他不上朝並不是不處理國事

    明神宗萬曆因立太子之事(即爭國本)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說白了,就是和臣子們"嘔氣,"然而整個國家照樣運轉,而且期間還進行了"三大徵",並且取得了勝利。

  • 3 # 歷史吐槽機

    在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得說明一下,就我個人觀點,萬曆不上朝並不是完全為國本之爭賭氣。看歷史得從表象看本質,所謂國本之爭看起來是立誰當太子的問題,但本質上是皇權與相權的碰撞。這是一場權利之爭,不是道理之爭,和嘉靖年間的大議禮是一個性質的。不同的是萬曆沒有贏下來,所以他採取了這種方式對抗。

    另外萬曆真正為後人詬病的也不是不上朝,是怠政。嘉慶皇帝也不經常上朝,但他處理政務極快,對朝堂掌握程度之高令人咂舌。而萬曆是連人事任免都不處理,弄得朝堂一空,另類的實現了無為而治。

    迴歸問題本身,萬曆怠政為什麼還能維持統治的原因。其實也不復雜,用現代的角度看,明朝是制度走在人前面的,完善的各種制度保障了政務可以慣性執行。各地治民官在理事、刑律等問題上,依靠《大明律》和《問刑條例》就可以自行治理。朝堂上的堂部官員有內閣帶領,各種政務依照前例就可以處理。如果皇帝廢材一點,其實就是個人形圖章,要是朱家的皇帝連續三代是廢材的話,明朝都可能變成日本那種虛君實府的情況。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們其實小看萬曆了。他的怠政是選擇性的,翻翻《明史》就知道了,即使這本直言明實亡於萬曆的書裡,也能明顯看出在平叛、稅收、賑災、治河等問題上,萬曆是沒有懈怠的,中旨下達速度也快的驚人。並且經常繞開內閣直接處理,連錢都經常從自己的內庫出,不使用者部的錢,稅收也經常直接收入內庫,尤其是他自主收的礦稅。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萬曆自己單獨開闢了一個政務處理中樞。他不處理的政務主要集中在納諫和吏政上,有人說他執政後期朝堂官員一空,其實這應該就是他樂於見到的情況,因為他一直在嘗試收回權利。

  • 4 # 糾結5182

    萬曆是明朝皇帝,明朝皇帝有一個很大特徵就是雖然宦官當政但是中央權利牢牢的鎖在皇帝手中,群臣對皇帝的影響力已經很小了,所以即便萬曆多年不上朝,也沒人能把他怎麼樣。

  • 5 # 三果說歷史

    第一個,明朝皇帝權利大,明朝宦官權勢再牛,皇帝一句話就讓他們掉腦袋,沒人能威脅到他的皇位

    第二個,不上朝也不是不辦事

  • 6 # 堅定的讀書人

    上朝只是只是以大會的形式處理政務,明朝設有內閣和司禮監,國家大事有內閣和司禮監協同處理,內閣票擬,最後有萬曆帝進行決策,萬曆皇帝可以透過操控內閣來控制國家機器,而且萬曆還可以透過其他很多方式接待官員處理政務。

    另外明朝很難出現像霍光董卓曹操楊堅那樣的政治/軍事強人,能掌握大部分國家權力尤其是軍隊,可以威脅皇權,總體來說,明朝的權力被分割制衡了。

    軍隊實行衛所制度,幹部培養自成體系。軍隊基本實現了美軍的路子,指揮系統和日常建設分離。帶兵的沒權指揮,有權指揮的又不帶兵。

    后妃從百姓家選,外戚被嚴格限制。

    明朝相權被內閣制度性瓦解,以尚書任天下事,閣員都是臨時的,各有各的權力基本盤。閣員之間權力相差不大,都在覬覦首輔之位,加劇黨爭內耗。

    司禮監掌握了一部分皇權。沒有司禮監的配合(批紅),內閣的日常工作就沒法展開。太監也在追逐/尋租權力,跟內閣爭鬥,甚至權過元輔。

    錦衣衛東廠這些軍警特務機構,大搞恐怖統治並且不受外官制約。尤其是錦衣衛有數萬之眾遍佈京師,相當於皇帝還兼管北平警備司令部。 如果推翻萬曆,無論擁立誰都會引發內閣、錦衣衛、駐防部隊、地方勢力的極大混亂,而自己又沒有足夠實力迅速控制,大機率是小命不保。

    萬曆帝聲望並不差,只是小事不想管罷了,大事比如對外打仗,萬曆三大徵,萬曆的表現不乏亮點。

    所以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仍能在位那麼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有人在打壓攀登者?其實就是在打壓吳京,讓那些可惡的人看到網友的正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