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嬰在他所著的《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這樣寫道:
父親青年時期雖然學過醫,但他很謹慎,一般不替人看病或開處方,也不隨便向人介紹成藥。他自己有病,往往也滿不在乎,可是看到親友生病,就顯得非常焦急,尤其是上海他弟弟家中孩子有誰生病,更是念念不忘,關懷備至。因此,我們家裡經常備有一些日用藥品,種類雖不多,但往往能夠奏效。粗分起來,不外兩種,一種是外用藥物,一種是內服藥品。
前不久,我看到上海魯迅紀念館曾經展出過一種“口瘡藥”,五十毫升容量圓形棕色玻璃瓶,還剩三分之一藥液。我想起來了,這是日本醫師配製的,專門治療口唇潰瘍,由硝酸銀液和藥用甘油混合而成。每當舌頭、唇頰潰破,發生綠豆大的白腐點時,如果單用硝酸銀燒灼,疼痛難忍,混以藥用甘油,使藥性和緩,塗在患處可以減輕劇烈的痛楚。每日搽二三次,創口就會癒合。大概這是為小孩子們特意配製的吧。除了這種口瘡藥以外,還有一種顆粒狀的結晶碘,二十五克短矮型玻璃瓶裝,可以配製碘酊,用於蟲咬、無名抓癢、無名紅腫、小瘡初起等症,比零售碘酒便宜得多。
除了藥水、藥粒以外,還有一種淺黃色的細膩藥粉,也是玻璃瓶裝,容量二十五克。記得我小時候膝蓋部位長過一瘡,出膿穿破後,一個多月總不長新肉,露著一個大洞,經常流血不止,父親給我用這種藥粉,填入傷口,過了不久,就從裡向外長出新肉,傷口逐漸癒合。幾十年的時間像流水一樣逝去,但是父親彎下身,細心地給我敷藥的情景,至今猶在眼前。“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他的名言,也是對自己的很好寫照。
醫治普通常見的面板病,除了“兜安氏馳名藥膏 (DOANS OINTMENT)”、治療燙傷、割傷的兜安氏藥水,“韋廉氏醫生藥局”出產的“如意膏”以外,經常使用的還有虎標萬金油。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夏季用得最多的是“兜安氏”的痱子藥水。透明玻璃大形扁瓶,一個夏季總要用掉一瓶多。父親在寫給親友的信中說,夏天天氣悶熱,他的事情又多,往往弄得“滿身痱子”,身上很不舒適。其實,使他更著急的倒是我每年一到夏季,總要長一身痱子,又紅又癢,抓撓不得,一不小心,潰破化膿,那就更加難受。記得每到晚飯以後,我跑到二樓,躺在父親床上,天色已暗,但不開燈,以求涼爽。這時候父親就準備一個有蓋的小碗和一塊天然軟海綿,將“兜安氏”痱子藥水先搖晃幾下,待沉澱在下層的藥粉混合均勻,然後在小碗裡倒上一點,用藥水把海綿浸溼,輕輕塗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親用扇子扇幹,再搽一面。這是我感到最快活的時刻,可以不怕影響父親的寫作而被“驅趕”,有機會親近父親,躺在父母兩人之間,心裡感到無比溫暖。時間悄悄逝去,直到天色黑盡,父親又要開始工作了,我才懷著依戀不捨的心情,無可奈何地回到三樓,在自己的臥床上進入睡鄉。
除了外用藥品以外,家裡還備有一些口服藥品。父親除了去藥房買魚肝油和含“幾怪”(一種藥物名稱)的咳嗽藥水“伯拉吐”之外,很少買成藥治療疾病。親屬有病,總是去醫院檢查或請醫生到家裡診治,然後再按處方買藥。如果需要注射,往往由醫生親自操作,或由護士代為注射。當時醫生開的處方,一般都由該醫生所在醫院附屬的小型藥房配製。我頗好奇,常鑽到配方的地方去看,可以聽到乳缽研藥的聲音,看到混合後的藥末在十幾張方形紙上分勻,然後以梯形或三角形藥包包好,插在一起,裝在大口袋內交患者帶走。藥量不多,往往只夠服兩三天的,服完藥後,再請醫生診治。我用的內服藥水,一般加的糖漿較多,容易入口。如果藥末太苦,則用一種半透明的薄糯米紙,包好捏攏,稍浸以水,再馬上置於舌上含水吞服,這樣才不致滿嘴苦澀。我因體弱,從小多病,在這方面父母花去的精力不少。
除了藥品以外,家裡還購置了一些簡單的醫療器具。比如體溫計(攝氏標準)、蒸汽吸入器、通便用的玻璃注射器等等,以備應用。紗布、繃帶、鑷子、剪刀等等,也都放在二樓五斗櫃的抽屜裡面,隨用隨取,用後放回,井井有條,從不紊亂。各種藥品,也都有一定的存放位置,為的是取用方便。我現在仍然記得它們的排列。附帶一提的是,這裡雖說是“家庭日用藥品”,但它的服務物件,有時並不只限於家庭以內。例如大姐周曄有過記述:父親和叔叔曾在某天入夜,為一位受傷的洋車工人包紮腳底傷口,這已眾所周知,就毋庸贅言了。
周海嬰在他所著的《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這樣寫道:
父親青年時期雖然學過醫,但他很謹慎,一般不替人看病或開處方,也不隨便向人介紹成藥。他自己有病,往往也滿不在乎,可是看到親友生病,就顯得非常焦急,尤其是上海他弟弟家中孩子有誰生病,更是念念不忘,關懷備至。因此,我們家裡經常備有一些日用藥品,種類雖不多,但往往能夠奏效。粗分起來,不外兩種,一種是外用藥物,一種是內服藥品。
前不久,我看到上海魯迅紀念館曾經展出過一種“口瘡藥”,五十毫升容量圓形棕色玻璃瓶,還剩三分之一藥液。我想起來了,這是日本醫師配製的,專門治療口唇潰瘍,由硝酸銀液和藥用甘油混合而成。每當舌頭、唇頰潰破,發生綠豆大的白腐點時,如果單用硝酸銀燒灼,疼痛難忍,混以藥用甘油,使藥性和緩,塗在患處可以減輕劇烈的痛楚。每日搽二三次,創口就會癒合。大概這是為小孩子們特意配製的吧。除了這種口瘡藥以外,還有一種顆粒狀的結晶碘,二十五克短矮型玻璃瓶裝,可以配製碘酊,用於蟲咬、無名抓癢、無名紅腫、小瘡初起等症,比零售碘酒便宜得多。
除了藥水、藥粒以外,還有一種淺黃色的細膩藥粉,也是玻璃瓶裝,容量二十五克。記得我小時候膝蓋部位長過一瘡,出膿穿破後,一個多月總不長新肉,露著一個大洞,經常流血不止,父親給我用這種藥粉,填入傷口,過了不久,就從裡向外長出新肉,傷口逐漸癒合。幾十年的時間像流水一樣逝去,但是父親彎下身,細心地給我敷藥的情景,至今猶在眼前。“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他的名言,也是對自己的很好寫照。
醫治普通常見的面板病,除了“兜安氏馳名藥膏 (DOANS OINTMENT)”、治療燙傷、割傷的兜安氏藥水,“韋廉氏醫生藥局”出產的“如意膏”以外,經常使用的還有虎標萬金油。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夏季用得最多的是“兜安氏”的痱子藥水。透明玻璃大形扁瓶,一個夏季總要用掉一瓶多。父親在寫給親友的信中說,夏天天氣悶熱,他的事情又多,往往弄得“滿身痱子”,身上很不舒適。其實,使他更著急的倒是我每年一到夏季,總要長一身痱子,又紅又癢,抓撓不得,一不小心,潰破化膿,那就更加難受。記得每到晚飯以後,我跑到二樓,躺在父親床上,天色已暗,但不開燈,以求涼爽。這時候父親就準備一個有蓋的小碗和一塊天然軟海綿,將“兜安氏”痱子藥水先搖晃幾下,待沉澱在下層的藥粉混合均勻,然後在小碗裡倒上一點,用藥水把海綿浸溼,輕輕塗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親用扇子扇幹,再搽一面。這是我感到最快活的時刻,可以不怕影響父親的寫作而被“驅趕”,有機會親近父親,躺在父母兩人之間,心裡感到無比溫暖。時間悄悄逝去,直到天色黑盡,父親又要開始工作了,我才懷著依戀不捨的心情,無可奈何地回到三樓,在自己的臥床上進入睡鄉。
除了外用藥品以外,家裡還備有一些口服藥品。父親除了去藥房買魚肝油和含“幾怪”(一種藥物名稱)的咳嗽藥水“伯拉吐”之外,很少買成藥治療疾病。親屬有病,總是去醫院檢查或請醫生到家裡診治,然後再按處方買藥。如果需要注射,往往由醫生親自操作,或由護士代為注射。當時醫生開的處方,一般都由該醫生所在醫院附屬的小型藥房配製。我頗好奇,常鑽到配方的地方去看,可以聽到乳缽研藥的聲音,看到混合後的藥末在十幾張方形紙上分勻,然後以梯形或三角形藥包包好,插在一起,裝在大口袋內交患者帶走。藥量不多,往往只夠服兩三天的,服完藥後,再請醫生診治。我用的內服藥水,一般加的糖漿較多,容易入口。如果藥末太苦,則用一種半透明的薄糯米紙,包好捏攏,稍浸以水,再馬上置於舌上含水吞服,這樣才不致滿嘴苦澀。我因體弱,從小多病,在這方面父母花去的精力不少。
除了藥品以外,家裡還購置了一些簡單的醫療器具。比如體溫計(攝氏標準)、蒸汽吸入器、通便用的玻璃注射器等等,以備應用。紗布、繃帶、鑷子、剪刀等等,也都放在二樓五斗櫃的抽屜裡面,隨用隨取,用後放回,井井有條,從不紊亂。各種藥品,也都有一定的存放位置,為的是取用方便。我現在仍然記得它們的排列。附帶一提的是,這裡雖說是“家庭日用藥品”,但它的服務物件,有時並不只限於家庭以內。例如大姐周曄有過記述:父親和叔叔曾在某天入夜,為一位受傷的洋車工人包紮腳底傷口,這已眾所周知,就毋庸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