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艾因斯坦
-
2 # 依晨說
其實是有的,但是很少。
大部分鞦韆的設計都是前後蕩的。
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人類在生理構造上都是更是個前後的活動,比如膝蓋,腳踝等。在橫向方面相對於前後方向來說更為穩定。
在一個人盪鞦韆時,可以透過身體的搖擺和鞦韆的搖擺使得鞦韆能夠一個人就蕩起來。
而且更加省力。
而橫向的鞦韆不是沒有,一般來說橫向的鞦韆大多是需要站起來蕩的,這樣藉助腰部和其他部位相配合也可以使鞦韆擋起來。
其實在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在鞦韆上橫著蕩過,真的沒有豎著蕩方便。
-
3 # 津口船伕
先來說說被一根繩子繫住的小球的擺動情況。在理想情況下,這個小球在一個平面內左右擺動,叫做單擺;大多數情況是不在一個平面內的圓錐擺。
兩根繩子呢?如果是正常的前後擺,能夠保證人在一個平面內擺動,在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擺動幅度越來越小,直到停下來。但是可以人為的調整重心,使擺動幅度越來越大,鞦韆蕩的越來越高。如果左右搖晃,理想情況下,也可以保證人在一個平面內擺動,在阻力作用下慢慢停下來,這一點與前後擺動沒什麼不同,一個來回損失的機械能相當。只是,想透過調整重心使擺動幅度越來越大,鞦韆蕩的越來越高可能有點困難。大多數的情況是,兩根繩子擺動不一致,導致人在座椅上扭來扭去,額外的消耗擺動的能量。除了摩擦阻力、空氣阻力損失機械能之外,人的扭動也加速了機械能的減少,導致一個來回損失的機械能更多,鞦韆更容易停下來。
綜上所述,前後擺動顯得更加簡單,娛樂性更強,一個來回損失的機械能更少。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盪鞦韆時是前後擺動。
-
4 # 靠譜答案
鞦韆既可以前後蕩,也可以左右蕩,這可以從鞦韆的起源說起。
在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和奔跑追捕野獸,在攀巖和奔跑中經常需要藉助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就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之後才續漸演變成如今的人們遊戲娛樂用具鞦韆。而造鞦韆的繩索也從最先的藤蔓發展到如今的鐵鏈,鞦韆的樣式也演變成多種多樣。但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兩種:①單繩鞦韆如圖:
這個跟我們祖先的藤蔓鞦韆差不多,可以向前後左右各方向擺盪,方向靈活不受任何限制②雙繩鞦韆如圖:這個是我們現在最為普遍常見的鞦韆。這種雙繩鞦韆也是可以前後左右擺盪的。喜歡怎樣擺盪因人而異,那是個人喜好和習慣。可以一人完成前後擺盪或左右擺盪,也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前後擺盪或左右擺盪。如何才能使鞦韆擺盪起來和擺得更高一點?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至於是前後擺盪還是左右擺盪,這決定於開始推動鞦韆的外力的方向。如圖可見如果從上圖你還想不明白的話,那從下面這兩種鞦韆的形狀你能否想象出,盪鞦韆不但可以前後蕩,也可以左右蕩?
-
5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其實,鞦韆也可以左右蕩,但不如前後蕩容易。道理也不復雜,前後蕩,鞦韆繞鞦韆繩的懸點轉動,鞦韆繩與鞦韆的轉動方向垂直,鞦韆繩的拉力就是鞦韆轉動的向心力;左右蕩,鞦韆平移,且始終與鞦韆繩懸點所在水平面平行,鞦韆繩對鞦韆的拉力,可分解為豎直向上的分力(平衡鞦韆和人的重力)和水平方向的分力,水平方向的分力與鞦韆水平運動方向正好相反,阻礙鞦韆的運動。所以,前後蕩比左右蕩更容易操作。當然,不排除有的鞦韆在設計上只能前後蕩。
另外,鞦韆蕩起來以後,由於受到空氣阻力作用,要消耗機械能轉換為內能,機械能逐漸減少,擺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小,最終停止下來。要想繼續蕩起來,就需要補充能量,比如旁邊有人不停地推動盪鞦韆的人。
其實,盪鞦韆的人掌握一定的技巧,完全不用別人幫助,自己也可不停地盪來盪去,並且會越蕩越高。方法也很簡單,只需在鞦韆往下蕩時蹲下來,往上蕩時站起來。一蹲一站,消耗人體的生物能,轉換為機械能,往下蕩時下蹲,可以轉化為更多的動能,具有更大的速度。往上當時站起,就轉化為重力勢能,重力勢能越大,往下當時轉化的動能越大,鞦韆就能不停地盪來盪去。不過,方法說起來簡單,對於兒童來講也有一定困難,並且,兒童盪鞦韆通常是坐在上面。所以,對於兒童可再簡單一點,只需利用一下小腿,在往前蕩時,儘量將小腿抬起,往後蕩時,儘量將小腿放低,同樣可以補充克服空氣阻力消耗的能量。
回覆列表
左右蕩損耗的力更多!因為鞦韆有兩根繩一個木板,當左右蕩的時候根繩的力在一條直線上,一根繩會對另一根繩產生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