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衷
-
2 # 水靜流深123
這兩個人,好像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老師的作品有他的特點,自不必說。湘西的風貌人情,那描寫的那叫一個帥。通讀下來以後,人感覺已經進入了那個時代的湘西生活。
學生好像沒有長篇小說。這是看了他的散文集以後才知道的,這話是他自己說的。
那就說說學生的事兒吧。長篇小說放到當下這個社會,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樣,反正我是沒有心思讀下去。太長了,太佔時間,也沒讀下去的那個耐心。倒是汪曾祺這位學生,寫的一些短小的東西,倒是符合眼下快節奏的生活。
但是,他寫的東西恰恰是一種慢節奏的生活。尤其是吃飯做菜,寫的那個細緻,真是能當菜譜用。
有人說汪老的散文寫得好,他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一個真正的文人。他的散文確實寫得好,好多題旨都埋在漫不經心的敘述中,代入感很強,生活味很濃。淡如水,但有韻味兒。
說一句題外的話,他這種寫法很難模仿,很難學習。如果一個沒有名氣的作者,按照他這個方法寫作,寄到編輯部,我想編輯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文章寫的太囉嗦。
-
3 # guojiapinpai
首先我們先梳理下兩者的關係,沈從文和汪曾祺是師生關係!汪曾祺在回顧自身成長經歷曾自豪的說:沈先生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足。沈從文在向文藝界推薦時,也總是說: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
第二:貢獻!沈從文對現代文學的貢獻在於他創造了 詩意的抒情小說文體,他把詩和散文引進小說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從而大大擴大了小說的表現領悟和審美功能。
語言運用的細微差異,汪曾祺比沈從文多了一份明快生動,少了一份悲愁淡淡。這也和所處的時代有關。結構上兩者都很用心描摹風土人情,使人們感受到那種純然的自然之愛和水鄉情趣盎然的景色。語言上雙方都善於用詞,刻意雕琢使得文字語言具有詩的內涵,給人以審美感受。敘述方式上,沈從文和汪曾祺的敘述語調相似,但在相同平靜淡泊的敘述中表現出的作者主觀情緒略有不同。沈從文的是美麗總是愁人的。而汪曾祺的敘述很純粹,就是和諧,優雅。
所以分析來看,喜歡稍微有點淡淡憂愁的會更喜歡沈從文。反之會更喜歡汪曾祺。
-
4 # 德財影視漫神
作家創作風格不同,寫出的作品風格也不相同。他們的作品我都喜歡。
沈從文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流貫著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和美麗永遠的傾心。他從不拘泥於故事的首尾照應、高潮的設定安排、人物的來龍去脈,而是以感情去牽動讀者去注意那些使人傷心動情的事情..幫助他表達這種特殊思想感情的,是他作品中那種歌的節奏,詩的韻律,畫的色彩。
沈從文是在微笑裡藏著哀痛,微涼裡夾著憂鬱,形成自己獨有的抒情風格。
他的作品有: 記胡也頻,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 新與舊,春燈集,邊城等。
汪曾祺的作品中著力表現他對生活的思考、對理想的苦苦追尋、對現實中尚未消退的陰影的憂心,他總是隨著這些感情的流瀉組織素材、結構文章,而傳統的篇章佈局卻在他那裡遭到了蔑視。在這些憂鬱的詩情中表現出作者對真、善、美的執著。 樸素、平淡、韻味,是汪曾祺作品的主要風格,他的作品以白描見長,語言輕盈質樸,平中顯奇,淡而有味。
他的作品:《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
《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回覆列表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還寫了他的父親(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老酒醉人以其醇厚綿長——《汪曾祺散文》
一位佚名的仁兄說“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愛他”。我很喜歡這句評價汪老的話。我知道有這麼個人還是晚近的事情,而真正去看的散文則是因為某人的推薦。書看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