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蘭愛寫字
-
2 # 放羊的狼
李連杰剛柔相濟的功夫,於海的螳螂拳,胡堅強的地趟拳,於承惠的醉劍,都讓人眼花繚亂,耳目一新,該劇播出後,使人們對功夫的熱情變得空前高漲。這部電影也讓中國功夫不僅在全國轟動,更是走向了世界。這部電影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以往認為華人是東亞病夫的觀念也開始改變。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喜歡程度,很多人不是看了一兩遍,更是看了七八遍,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當年李連杰這部《少林寺》有多火,看看一毛錢一張票創下1.6億票房就知道啦!
-
3 # 手機使用者金色年華
我認可,因為在八二年的南京鼓樓電影院首映,我還是新兵,那個年代看到這樣的動作片,怎能不激動,不為之瘋逛,他是第一,非他莫屬,那個年代的先鋒。
-
4 # 芒果愛看電影
《少林寺》80年代的片子,號稱在1毛錢一張票的時代創下了1.4億票房,據香港《電影雙週刊》(City Entertainment)統計,投資只有200萬元港幣的《少林寺》在日本票房收入約合1億港幣。
那時候雖然電影票只有一兩毛錢,但是對於絕大部分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的老百姓來說,還是屬於比較高的消費的。所以一般私人購票看電影主要是談戀愛的人或者節慶期間的家庭聚會這樣的情況為主,或者是誰家孩子考試考得好了,長輩獎勵了去看。平時絕少閒著沒事兒了就去買張電影票看電影的。
公家看電影倒是更多一些,學校機關工廠醫院甚至是街道有時候都會組織去看電影,而且不少大的機關單位比如大學鋼鐵廠等自己還有電影院,可以跟電影局(當時沒有電影公司)租複製過來,作為員工家屬福利播放,因此“團體包場”是相當高的。這種情況下,可能賣給員工和家屬的票子只有一毛錢,但是實際上給電影局的費用就不止了,因為還要算上單位的補貼。
那個年代其實看電影的選擇不多,中國產片或者譯製片主要都是老片子,就是美國影片,也多數是1940~60年代的片子居多,不少還是黑白片。像《少林寺》雖然基本上是內地演員,全綵色,又是武打片,同時又是“進口片”(港澳臺影片一直到上世紀末都算是進口影片),自然吸引力足夠多,加上歌好聽。
《少林寺》本質上是一部型別片,有一流的武術演員和和香港的製作班底拍攝,對國內觀眾而言,這種型別很新鮮,對海外觀眾而言,功夫已經不陌生,但是北派的功夫卻很少見,而且是在中國實地取景,這是過往多數功夫片都做不到的。
-
5 # 草芽樂紀
《少林寺》1982年在內地公映,同年1月,在香港公映,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內地功夫片,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在香港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打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在日本,創下40億日元票房紀錄,1983年,在南韓上映,創造了51億韓元的票房紀錄。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碑!
82年,該電影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特別獎”,在當時這是唯一一部功夫電影獲此殊榮。1983年獲得“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獎。
在那個尚且貧困的時代,娛樂產業還沒有如今這麼發達,但它以一毛錢一張的電影票價,最終取得了1.4億的票房,據統計觀影人次達到了5億人。這在當年那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放到現在,票價又會是怎樣呢?可能比之吳京的《戰狼2》票房也不會相差太多了吧!
《少林寺》的意義並不在於票房成功,在當時那個年代,《少林寺》已然成為了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中國功夫也因此名揚海外。為何現在許多的電影沒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就,其實缺的只是這樣的一種態度。
回覆列表
正史當中並無記載,而是傳說故事。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各霸一方。唐王李世民遇到困難,得到神秘十三棍僧解救,因而故事成名。唐王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之後,便封曇宗為大將軍,其他十二個和尚因不願做官,各自雲遊四方去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最早見於民國初年梁啟超為《中華新武術棍術科》一書所作的序,文中說:隋大業末,天下亂。流賊萬人,將近少林寺。寺僧將散走。有老頭陀短棍衝賊鋒,當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選少壯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徵王世充,用僧眾以棍破之。敘其首功者十三人。此後姜容樵在《少林棍法》中也持此說,韓慕俠為之作序,也持這一說法。然而根據現存《唐太宗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唐太宗賜少林寺教》、《皇唐嵩嶽寺碑》等碑文,只有提到曇宗等13人擒王仁則的記載,並沒有少林僧人用棍和救李世民的記載。而史籍中更沒有唐宋時期少林僧人用棍習武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