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蓮花朵朵笑盈盈
-
2 # 老王談談生活
1、在同等的條件下,精神上的滿足要高於物質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當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後逐步向精神層次發展,逐步揭開物質的面紗發現竟然是精神為主導,現在很多科學都在向這個觀點靠攏;(2)精神上的維度要高於物質的維度,精神屬於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反物質,是無處不在的,但是維度較高,不能在普通的物質層上看到,一旦發揮作用,人的滿足感會得到極大的充實;(3)從時間的永續性上分析,精神的週期性更長,對人的影響力更大,這是物質層面所不能比擬的;(4)精神的滿足具有良好的利導性,使人獲得正能量;
2、精神和物質滿足都很重要,並不是相互隔離開的,而且其中有一方會高於一方而已,老王從個人觀點看,我比較重視精神層次的滿足,因為那種喜悅感是物質所不能比擬的。當然了獲得了物質同樣也會有滿足,但是有可能不是那種深層次的能夠引起共鳴的感覺,只是單純的滿足。比如獲得了金錢以及獎勵,買了好車,當時很滿足,可是時間久 了就會覺得也就這樣。而精神層次的滿足影響深度很大,可以讓你昇華!
-
3 # 曉晴說愛
對於肚子空虛的人來講,物質上的滿足最重要;對於腦子空虛的人來講,精神上的滿足最重要。
哪一個更重要一些?一方面,是看你在哪方面更欠缺一些;另一方面,是看你對哪方面的需求更旺盛一些。
對於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當然精神上的滿足就變得十分迫切。對於那些富得腦子裡滿是幻想眼冒金星的人,當然是物質上的滿足就變得十分迫切。
一個更為直觀的道理是,越是欠缺的地方需求越旺盛。
實際上,人的需求更多的是由人的慾望來決定的。
就物質方面來講,你以為有一百萬的人就滿足了嗎?實際的情況是,有一百億的人都不滿足。財富的追求,永遠都沒個盡頭。
人類財死,鳥為食亡。不到死亡的那一刻,人是不會停止對物質的追求的。
就精神方面來講,一個客觀的情況是,人知道的越多,獲得的知識越多,獲得的情感滿足越多,獲得的幸福感覺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越讀得出自己的空虛。
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人們也是無止境的。
人不會因為物質方面的獲得多了就放棄精神方面的追求,同時,人也不會因為精神方面滿足了,就放棄物質方面的追求。這是由人的本質來決定的。
人是高階動物,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是與生俱來的。
-
4 # 暴躁的光棍
精神上的滿足更為重要,精神從廣義上包含:親情、友情、愛情、信仰、使命、尊嚴等!可以說我見到過的人裡,沒有誰是隻求物質,不要精神滿足的人。
但她很不能接受,別人說她是坐檯小姐或者陪侍!只能說是銷酒員……有次,別人趁她上洗手間的時候,就直接問我朋友:“你怎麼老是帶個坐檯小姐到處跑!”不料,此話被這位姑娘聽見了,衝進來就開撕;兩人不依不饒的準備動手,好在我們給拉開了!姑娘突然大哭了起來,然後衝了出去。過了幾天,我問朋友她後來怎麼樣了!朋友說她當天連陪侍工作也一塊辭了。
-
5 # 散去的盛宴
謝邀。對於精神上的滿足還是物質上的滿足,哪一點更重要。我認為都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人活著就離不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是人的生活的基礎嘛,人活著沒有物質基礎,再強大的精神也只是一個行屍走肉。君不見古剎鐘聲的背後,有著許多寂寞無奈的人生。聽聽那句話:數莖白髮坐浮世,一盞寒燈和古人。真的離開物質的人生是很苦的,所以叫他們苦行僧。但是隻有物質上的滿足,沒有精神層面上的生活那也是行屍走肉。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只活在物質層面上,那麼他一定很痛苦。畢竟追求物質是無限的,而個人的能力卻是有限的。過份的追求、依賴物質會讓一個人變得不理智乃至瘋狂⋯想要的太多,往往得不到,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所以人之所以為人,精神層面的東西不可少:如愛情、親情、友情,如讀書一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精神世界,你可以展現無限的想象,去豐富和充實自己的人生,是何等的美好啊…可以說一個人生活中精神世界是豐滿的,物質世界是豐富的,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回答:精神上的滿足和物質上的滿足,哪一點更重要?那麼我想,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可能是更重要一點吧。畢竟精神是屬於自己的,而物質乃在身外之物。你說呢?謝謝!
-
6 # 美食胖子
都重要。物質不滿足會導致無法生存或者陷入貪婪,精神不滿足會成為行屍走肉陷入空虛甚至為找刺激走極端。
當然,物質是精神的前提,物質不滿足精神很難維持正常,除非大賢大能的人可以安貧樂道,這比舍生取義更難,但是即使貧也是保障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滿足,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其次,足夠大的精神滿足可以降低物質滿足的限度,但是也有最低限度。而且物質在得到了滿足後實際的體驗如在飽之後更進一步的好吃就已經升級為精神滿足。
所以物質滿足決定能不能活,能不能正常活,精神滿足決定活得好不好,開不開心。
穆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原話是:“誰有兩個麵包,賣掉一個吧,用來買水仙花,因為麵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是精神的糧食。”這是一個比喻。“麵包”是用來吃的,維持身體的需要:“水仙”是用來看的,讓人精神愉悅、心情舒暢。
“水仙花”指的是“心靈和精神追求”。要從呼喚精神文明,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呼喚人性的光輝的角度進行寫作。
擁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質生活;擁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在擁有兩塊麵包的前提下,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有兩層意思:1.為什麼“用一塊而不是兩塊去換”?用一塊去換而不是用兩塊去換,就是說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2.吃一塊麵包,用另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就是說人在擁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後,還要有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後,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或許你胃口大能吃兩塊麵包,但是你總不能一口氣吃十塊,那麼剩下來的就能換成各種各樣的花。人之所以為人,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就是因為人知道用多餘的麵包去換水仙花。
-
7 # 小白菜的二畝良田
你好,我個人覺得精神和物質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都很重要,相輔相成,是我們生存的兩大基本要素。但是要談到滿足的話,我個人感覺精神上的滿足更會讓人有幸福感也更利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我們不能只靠吃米活著】這是著名作家巴金在散文《燈》中的話。言外之意是生活人不能只靠物質,還要有精神作為支柱。生活既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詩和遠方。
1.物質滿足精神不滿足的情況:
精神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狀態。現在的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慾望和誘惑不斷蠶食著我們的思維,有一種不滿足不快樂的感覺。精神匱乏,會有空虛感、失落感、時間長了會有憂傷感,也不排除有人會抑鬱,有的人會把內心的不滿足感通過其他途徑發洩出來,也許就會在滿足物慾中迷失自我。
在精神得不到滿足,物質能滿足的情況下,也會滋生出很多情況。比如一些不良的生活作風,不良嗜好,頹廢不求上進等。這不僅僅是對家庭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2物質上得不到滿足,精神上可以滿足的情況。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物質相當匱乏,在毛澤東思想光輝領導下人們有理想有信念,精神生活相當飽滿,積極努力向上,創造物質財富,中國越來做強大。當然現在人的社會壓力大,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壓的人透不過氣來,吃喝住行沒有錢過不下去,只要精神狀態飽滿,積極樂觀,人勤勞不懶惰,都可以解決基本的需求。普通人都缺少,但是普通人的快樂也令人羨慕。
精神飽滿,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勤勞創造物質生活,讓精神和物質能夠攜手並進,這是幸福生活的最好結合。
-
8 # 泰山白鬍
精神上滿足於物質上的滿足,我認為應該是精神上的更重要。
許多人也許都認為,沒有物質滿足,哪來精神享受?這裡所講的物質滿足和生存是兩碼事。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這個人能夠生存的下去,他只是在比較精神上滿足和物質上滿足兩者的重要性。
人類追求物質滿足是無止境的,吃的精細再精細,住的豪華在豪華,用的高檔在高檔,哪有滿足的時候?
而精神層面上的滿足和享受,見仁見智,每個人都不同。政治家追求他們的理想,科學家追求他們的探索,普羅大眾各有各的玩法。喜歡運動的就運動,喜歡唱歌的就唱歌,喜歡字畫的就寫寫畫畫,喜歡攝影的到處走走拍拍,喜歡收藏的一輩子樂此不疲,凡此種種,都是追求精神上的一種滿足和享受。
沒有精神的物質滿足人就如同於行屍走肉。沒有物質的精神滿足,可以支撐一個人砥礪前行。一個人在艱難困苦中,在水深火熱中,在大難來臨時,也只有精神上的支撐,才能讓人們走出困境。
所以說精神和物質兩者精神更重要。
-
9 # 若寒御用
《管子·牧民》中有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最能回答這個問題,人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只能是生存,活下去最重要。這個階段怎麼也輪不上精神上去追求什麼滿足。當然如果是本來就是在一種物質和精神極大滿足狀態突然跌落下來的,可能一時間還會想要滿足精神需求,不過總會慢慢被肉體拖回遠點,從此“節操”變路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生理和安全處於最底層,同時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只有在滿足這個最基本需求的情況下才能追求更高層次。
不過,以上都是建立在物質和精神都極大匱乏的前提下,並且生活現狀有希望不斷改善才成立。如果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人不會被餓死,不會面臨突然會被捕獵殺死的情況下,精神需求的力量就會展現出來,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一個特點就是能思考,能思考就會有精神追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面臨一種困境基本沒可能改變的時候,精神追求又會變得尤為重要。2019年度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寫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裡面有這樣一個場景:窮人寧願吃不飽飯,也要買電視等娛樂裝置。為什麼?電視是他們逃離沮喪、減輕煩惱的有效工具,在摩洛哥的偏遠村莊,人們願意攢幾個月的錢買一臺電視,為此寧願降低食品消費。除了食物之外,窮人還有更多其他的壓力和慾望,他們也想讓自己的生活多一點樂趣。
所以說,精神上和物質上都不可或缺,人不僅僅只是純粹意義上的動物,對意義的追求對人來說尤為重要。
-
10 # 帝荒
一直以來,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於精神滿足與物質富足的權衡高低之間遊移徘徊、舉棋不定。
有時會覺得工作、生活實在為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純淨精神世界帶來了太多的拖累,巴不得馬上辭掉工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邊欣賞沿途無與倫比的風景,興致上來時還可以就地坐在草坪上支起畫板,描繪眼前絕美的景色,或支起三腳架和單反,為自己心中那一抹揮之不去卻近在眼前的圖景留下永久的紀念,一邊享受自由給心靈帶來的無拘無束、無法無天的灑脫感。
話雖如此,但有時真的有了大把空閒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的時候,內心卻可能發生極度失去方向的失落感。特別是在長假期期間,在自己的精神已經有過相當程度的滿足之後,在家裡環顧四壁,思考著明天想要做點什麼,卻已經沒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便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成本和自己想要擁有的房產、資金、事業,甚至是別人刮目相看的眼光有多麼誘人,方才覺得或許物質世界的豐富才是自己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需求。於是又為了生活開始忙碌努力,在巨大的壓力與快節奏的生活中再次漸漸厭倦……
如此的搖擺反覆幾次,會給人的內心造成困惑,甚至開始不太明白自己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精神生活的富足使人心情愉悅,但物質上的匱乏可能導致自己的落魄、不受人尊重,反而又變得不開心。如何來權衡和決定以解決這樣的矛盾,或許是很多在忙碌生活中的人來不及細細思考的問題。
01 精神
還記得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國2》,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一對在北京生活的夫妻,因對超大城市中無法迴避的工作壓力和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快節奏生活漸漸厭倦,兩人決定在一起辭掉工作之後遷居幾千裡之外的雲南鄉下,享受田園中閒適散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與鄰里閒話家常、共炊共食的生活。那時的我還剛剛畢業不到一年,雖然做著一份比較辛苦的工作,但在二線城市相對安逸的生活讓我無法理解這對夫妻的決定為何如此極端,從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直接搬到偏遠地區的鄉村去,在我眼裡,這便屬於典型的精神追求事例,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可以讓人做出旁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但是當事者本人卻能夠充分享受這些行為帶給他們的精神愉悅感,這種感覺可以勝過大多數物質刺激給內心帶來的積極影響。
精神鼓勵還對精神追求者的意志有四兩撥千斤的功能。這樣的事情其實就發生在我身上,想必也發生在很多簡書的朋友身上。一年多前,我在朋友的鼓勵下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開通,專注於美食文章寫作,通過公眾號老師的推薦,起初發表的每篇文章在釋出之後,均於第一時間同步至簡書。可以說,在簡書入住的時間與我開始美食寫作的時間一致。當我第一次收到了這個平臺上的第一個喜歡,第一條評論,第一個讚賞,儘管看下來非常微不足道,因為我知道在這樣一個高質量的平臺,一篇文章收到幾十甚至幾百個喜歡都是不鮮見的,但內心卻仍然抑制不住地激動,就像在酒吧駐唱的歌手傾注情感發揮的一首歌得到臺下聽眾由衷掌聲的喜悅一樣,看似很小的一次精神鼓勵,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情緒高漲,受到極大鼓舞,可以讓人對某件事情增加無窮的動力,甚至可能會改變他/她的一生。或許我還沒有因為這些鼓勵而讓我的文章獲得一致好評,但那些小小的驚喜仍然會讓我時常記起,成為生活積極面的一部分。這些帶來積極的美好回憶會讓你忘卻一些眼前的困難,繼續前進。
儘管如此,在僅僅追求精神愉悅的路上一樣會碰到很多艱難和障礙,而且這些障礙對一個人的消極影響甚至比物質上的匱乏讓人更加無法接受。生活和現實,對於一個社會人永遠是無法逃避的,而精神理想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會因為這是精神而非物質世界就會不一樣,遇到各種阻礙和問題時,也會覺得迷茫、困惑、懷疑,特別是與理想的情況產生巨大差距的時候,無助感會突飛猛進地佔據整個思緒,就如貝多芬在狡盡腦汁想去創作出一曲驚世駭俗的巨集大交響樂時的不知所措、痛苦迷茫一樣。在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橫空出世的幾個小時前,他猶如掉進了迫不急待卻又無可奈何的深淵,瘋狂的期許、無助的委屈,都在他四處焦急的行走和嘆息、跺腳、近乎抓狂中顯露無疑。所幸這一樂章的主旋律最終被創作出來,與詩人席勒的同名詩歌相配,稱為《歡樂頌》,但多少同樣懷著精神寄託的人們因為總是缺少了這麼一點運氣或天分,抑或是靈感,最終只能默默無聞、鬱鬱寡歡,甚至走向極端。
02 物質
人類精神層面的意識之複雜,是再豐富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去企及的。但物質,永遠是最原始的人類慾望標的。任何人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候都不會考慮其他需求,因此只要不因過度追求物質而喪失良知與道義的人,一般情況下不會被人唾棄或抵毀,也沒有人會對憑藉自己的努力由貧致富的人說三道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生活需要與安全需要作為最基礎的兩種需要,基本完全與物質相關,而相對高層次的情感和歸屬、受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則也未必都與精神需求相關。拿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來說,這樣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著對於財產上的慾望。通過對物質的獲取保證自己過上了基本的生活之後,人才開始擁有了基本的幸福感,相反,對於精神的極度追求導致的物質貧乏,卻會讓人承受更多痛苦。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對女性的深刻同情和以一顆童心描繪世界的精神視角,也讓人們看到她是一個多麼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她對自己心中那一曲理想的愛情之歌也似乎從未停止過編寫與憧憬,但正是因為對愛與自由的這些追求,使得她的一生似乎都在貧困和奔波中度過。她似乎在除了寂寞之外的時間沒有失去過重要的陪伴,哪怕是她臨終前,但對於她的一生,悲慘似乎是她無法擺脫的標籤,或許她自己也並不想這樣,在眾多讀者看來,總是會為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感到唏噓,對精神世界過度的依賴,的確會造成對物質生活的忽略,而物質生活的貧乏卻會影響精神的愉悅,因此人考慮物質的滿足還是很必要的吧。
然而對於物質極端追求的結果,卻是由原來的滿足感逐漸變成了厭倦,正如哈佛大學歷史上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積極心理學的授課老師Tal Ben-Shahar在他的公開課程中所講述的,當今世界上,諸多國家的明星及成功人士均存在性醜聞、吸毒事件甚至自殺事件,這些人均腰纏萬貫,可能做到了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程度,有些人甚至可能已經在自己的行業領域裡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何卻仍然出現了這些極端行為?答案是他們在歷經千辛萬苦的努力之後終於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生活之後,認為他們可以從此永遠快樂幸福下去,但事實上人類幸福感波動的客觀規律讓他們的快樂水平回到了他們的基準幸福水平線上。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傾盡全力獲得了別人無法獲得的一切之後,竟然也無法做到心裡的持久幸福,便容易走向不正常的幸福追求之路,比如寄託於藥物、毒品和一切明知會造成不良後果,卻依然別無選擇的事物上。當這些事物最終帶來了惡性迴圈的時候,走向極端的事情通常也不可避免地會偶有發生。
03 答案是什麼
無論是人類的精神世界還是物質世界,不變的永遠是流動在這兩個世界中的同一樣東西——慾望,人們之所以有慾望,是因為獲得感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獲得房產、豪車、金錢、美食等等物質你會開心,獲得榮譽、尊重、信任、知識等精神財富你同樣會開心,甚至比物質更甚。
但根據上面的講述我們也知道,無論人們極端地追求兩者其中的任何一者而丟棄了另一者,似乎都無法達到自己對於獲得足夠幸福感的目的,相反的,可能造成痛苦、挫敗,甚至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支援,那麼各需要多少也就是每個人需要考慮的事情。回到Tal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上,我在這位內向卻不失風趣、斯文卻富有大愛的以色列講師有理有據、有聲有色的講述中不僅僅獲得了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更獲得瞭如何能夠更加快樂的看似普通卻實用有效的方法。
首先,對於物質與精神的權衡問題,Tal教授表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天性,加之後天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純粹精神與純粹的物質兩個極端之間找到那個讓自己的幸福感最大化的點,並按照這個精神與物質需求的比例追求自己最想要的生活。這個已經通過統計學科學嚴格印證後得出的結論——同時也是事實——意味著,當你正在不顧一切地拼命賺錢,想讓自己變得腰纏萬貫的時候,要預先思考一下當你的財富超過多少的時候,你的幸福感就不會再隨著它的增長而增長了,相反的,更多的物質收穫可能是你更多壓力、更多精神負擔,或換句話說,讓你變得不開心的來源之一;同理,當你對不顧自己的溫飽一心追求心中的那顆橄欖樹或精神家園的時候,要考慮這種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抵消貧困、飢餓甚至居無定所等給你的身體和精神都會帶來的不適感。
其次,在瞭解了這樣一個事實之後,Tal教授還表示,前述的每個人的基準幸福水平線,是當你無論遇到多麼大的悲傷的事情,或多麼令你激動的樂事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迴歸到的幸福感水平,這意味著沒有走不出的傷心往事,但同樣沒有讓你能開心快樂一輩子的喜事,即使是一夜暴富,即使是永浴愛河。但幸運的是,人們卻可以通過一些簡單卻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基準幸福感。比如通過寫日記、和朋友訴說的方式宣洩悲傷,通過單純回憶快樂的事情、每週四次不少於半小時的運動、每天和多於12個人擁抱、給親朋好友寫感謝信並登門造訪當面閱讀出來等方法來提高幸福感。
最後,Tal教授作為一個成功由不開心轉變為開心的人,同時也曾經是世界最優秀的壁球手,告訴我們每個人完全可以做到既開心又成功,即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雖然也存在少數貧窮但幸福的人,但在世界上的多數人無論貧富,都處於較低的基準幸福感水平上,要變得開心又成功,不但需要上面的一些方法,更要克服完美主義傾向,做個滿足於盡力而為且追求卓越的人,通過激勵性的名言鼓勵自己的人,將失敗視為向成功邁進一步的樂觀的人。
精神和物質需求對於每個社會中的一員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對這樣需求的真實慾望才應該是人跟隨內心走的標的。無論自己未來想要成為哪一種人,請相信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做,總不會錯,因為自己的內心才永遠是自己最知根知底的朋友……
回覆列表
談何滿足?本題的實質含義是精神與物質誰更重要。物質的含義不難理解,精神的含義是什麼呢?
精神的概念包括,信仰,思想,智慧,追求等非物質性的東西(好笑,東西又是物質了。)
先說窮則思變。一個人窮得要死了,窮就是沒物質了,這時他至少有兩種想法,一種是窮成這樣了乾脆死了算了。另一種是咱不能死得想辦法活下去,也就是思變。思變就是一種積極的精神。
還有貧賤不移。貧賤是物質缺乏,不移的是骨氣,志氣,品德等非物質的,亦即指精神。合起來就是物質再貧乏也不能沒有精神。
以上例子可以得出精神比物質重要的結論。那麼物質豐富了是否離開或者不要精神了呢?請往下看。
富則思善。富就是物質滿足且有餘,同樣至少兩種想法,其一就是什麼都不缺了,守著金山過日子吧。另一種想法是咱不能只顧自已,還得行點善,積點德吧。這個行善也是一種精神,誰優誰劣一目瞭然。
更有富貴不淫,富貴也指物質極為豐富。不淫是指品格高尚。品格高尚更是一種精神。合起來就是物質豐富了也需精神。
以上兩例說明精神在物質之上。
總結一下,精神引導行為,行為增加物質,精神比物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