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柳五河
-
2 # 彤媽的育兒日誌
裡面提到兩個概念:“傳統育兒教育”和“西式育兒教育”。然而這兩個概念卻很模糊,現在這個時代,早已不再是觀念相互對立,只能二者選其一的時代。而是融合各類觀念,集大家之所長。
傳統教育注重權威、講究規則,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習慣和社會性來說也是非常好的;西式教育講究自由開放,權威稍弱,培養孩子的探索慾望和創造力。
採用什麼樣的育兒方式,還需要看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無論你願意不願意,人都是受到集體潛意識和你過往的成長經歷影響的。
採取什麼樣的育兒方式可能並不要緊,關鍵是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每一個家庭父母的期望都不一樣,孩子們的個性也不一樣。適合家庭和孩子本身的就是最好的。
那怎麼看是對孩子最好的呢?看孩子的成長狀態就可以的,一個健康、情緒穩定、容易快樂、積極上進的孩子,ta父母的育兒方式一定不會錯。
-
3 # 巴迪塔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華裔母親,哈佛畢業,現任耶魯教授,出過暢銷書,並經常作為節目嘉賓出現在電視上,她的猶太人老公也同樣優秀。
夫妻二人有兩個女兒,家裡的教育母親說了算。這位母親從小受到嚴厲苛刻的東方傳統式教育,成人乃至為人父母后,對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極為推崇,並在自己女兒的教育中,一絲不苟地踐行,甚至比之前要求標準更高。
華裔母親的要求嚴厲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從她定的家規中瞭解一二:
1、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2、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3、不準有科目低於A;
……
這個令人瑟瑟發抖的家規以及母親的嚴格高效的執行力,在她兩個女兒年少時,的確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兩個女兒不僅門門功課都是優秀,還各自精通鋼琴和小提琴,所到之處都收穫了無數誇讚和羨慕。
但隨著女兒逐漸長大,矛盾逐漸顯現。先是小女兒反抗母親,並決定與小提琴一刀兩斷;然後是溫順的大女兒罕見發飆,控訴自己對母親教育方式的不滿!
華裔母親在女兒和丈夫的“輪番轟炸”下,也對自己原來堅定的教育理念產生了動搖和疑惑,並直率坦然地將這些問題和事情都寫在了書裡,這就是在美國甚至世界教育界引起軒然大波的《虎媽戰歌》,華裔母親名叫蔡美兒。
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無論是自身多麼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會遇到難關和問題。蔡美兒起初完全排斥西方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並認為西方就是過分強調個體、個性、自尊,才造成了無數家庭的崩盤,父母和子女之間太生分,太有界限,完全比不上中國血脈相承的緊密。
但到後來,蔡美兒卻因為教育的嚴苛與女兒關係疏遠,甚至成為“仇人”,她也不禁自問,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
其實,哪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呢?在人類文明誕生至今的幾千年,我們提出了多少理論?又推翻了多少理論和所謂的真理呢?數不勝數。
不斷的“提出—推翻—重建”才是推動文明發展的動力。育兒也是如此。
與其去詢問“傳統育兒教育”好,還是“西式育兒教育”好,不如迴歸問題的本源:什麼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這個孩子,不是指明星的孩子,不是指你鄰居的孩子,而是你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性格千差萬別,作為父母,與其在充斥著各種育兒理論的書堆裡“挑挑揀揀”,不如抬起頭看看你家裡的這個小人兒。
認真看看他/她,性格如何,優點是什麼,需要完善的又是什麼。透過客觀的評估,尋找適合自己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方法,並用一顆不帶功利性的心去堅持,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教育從來不是二選一,順勢而為才是黃金法則。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教育不絕對,也不分國界。
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家長不惜重金也要送子女出國留學。
西式育兒教育,側重的是開放式的教育,而傳統育兒教育,側重的是儒家文化,比如三字經、四書五經之類的理念。
你從小給孩子灌輸國學經典,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學修養,胸中有溝壑,說的大概就是這個。
孩子接受傳統育兒教育,是平穩成長的根基。
等孩子長大後,他們需要接受更加開放的教育,才能有更加獨立的人格和思想。
因此,傳統與西式教育,可以互相結合,中西合璧,孩子的人生和理念才能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