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時明月照故人
-
2 # Ad哥哥
亂世之中,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放在孫劉聯盟一事上最合適不過了。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會分分合合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看看孫劉聯盟的始末:
對抗曹操 第一次聯盟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開始揮師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新野劉備落荒而逃。兵鋒所指,直向江東。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了第一次孫劉聯盟的行成。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三國志諸葛亮傳》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三國志魯肅傳》劉備為什麼要結盟?是因為憑自己的力量抵抗不了曹操。孫權為什麼要結盟?是想借助劉備的力量來共御曹操。
說到底孫劉兩家之所以會結盟,只是迫於曹操強大的威脅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其目的都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從本質上來講,是屬於被聯盟的。也正因為這樣,註定了這場聯盟不會牢固。
奇襲荊州 孫權背盟曹操兵敗赤壁後,實力猶存。因此孫劉還得保持著聯盟關係,才能使曹操顧忌。
但隨著劉備勢力的擴大,孫權政權的穩固,這種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了。而孫劉兩家,在處理赤壁的戰果荊州問題上,也一直摩擦不斷。
到襄樊之戰開始後,孫權見有機可圖,便跟曹魏行成了短暫的聯合,出兵奇襲荊州,徹底背棄了孫劉聯盟。
當初結盟是為了抵抗曹操,儲存利益。如今背盟攻取荊州,是為了獲取利益。聯盟不是關鍵,信譽也不是關鍵。爾虞我詐的亂世之中,利益才是王道。
夷陵之戰後,再次結盟奪取荊州,殺害關羽,致使孫劉兩家徹底反目。劉備親率大軍前去攻打,結果兵敗夷陵,託孤白帝。
按理說東吳跟蜀漢集團的關係更應該是血海深仇,水火不容。可結果卻不然,諸葛亮再次跟孫吳訂下盟約,孫權也欣然接受。這是為何呢?
因為夷陵之戰同時消耗了蜀吳兩國的國力,此消彼長之下,曹魏政權自然就成了受益方,何況曹魏的實力本就是三國中最強的。因此蜀吳兩國想要使自己的政權得到保障,能繼續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只要再採取聯盟的手段,從而牽制住曹魏。而這次的聯盟也維持了十幾年。
Ad說三足鼎立,本就是個微妙的關係。兩弱一強之間,弱者自然會聯合起來。但這只是被逼無奈,先求自保再圖爭霸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因此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反目成仇,或又破鏡重圓。
分分合合之間,全是利益使然罷了。
回覆列表
孫劉聯盟的分與合取決於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消長。孫劉聯盟的第一次聯合,正是面臨曹操陳兵長江、劍指江南的外在壓力之下促成的。亂世紛爭,弱小勢力要麼選擇犧牲獨立性歸順強者(如劉表去世後荊州主要勢力投靠曹操),或者唇齒相依抱團對抗強者。江東集團和劉備集團都無力對抗當時如日中天的曹操,結成同盟是必然的選擇。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慘重,短期內無力再次發動大規模南征。孫權合肥用兵失利,東吳健兒難以在長江北岸對抗虎狼鐵騎。曹操與孫權基本呈沿長江南北對峙狀態,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曹操軍隊敗退後,南荊州地區成為孫劉爭奪的肥肉。昔日並肩作戰的盟友此刻成為勝利果實爭奪的競爭對手。荊州地區的歸屬問題成為日後孫劉聯盟破裂的導火索。
劉備襲取益州,北據漢中之後,實現隆中對跨荊連益的戰略目標。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劉備集團達到極盛期,天下莫能與之相爭,儼然有一統天下之勢。作為盟友的孫吳未能從劉備集團的擴張中得到足夠的好處,反而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在曹操集團的拉攏之下,孫吳鋌而走險、撕毀盟約,偷襲荊州,第一次孫劉聯盟走向破滅。
猇亭之戰,蜀漢精銳損失慘重,一代梟雄劉備命喪白帝城。東吳方面後來卻接連用兵失誤,統帥陸遜清醒的認識到很難擴大戰果。曹丕在合肥方向多次軍事試探,造成孫吳北方軍事壓力巨大。蜀漢丞相諸葛亮審時度勢,在蜀漢無力報復的基礎上,選擇與東吳和諧、修養生息,共同對抗北方的曹魏。孫劉雙方在無力吞併對方的情況下,面臨曹魏的巨大軍事壓力再次結盟。
說到底,聯盟關係取決於自身利益。對外關係的調整都是外部環境變化下靈活策略。孫劉聯盟的分合是三方勢力消長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