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大影視
-
2 # 中國青虹劍
電影鏡頭T代表無級光圈(The Promise),攝影鏡頭F代表光圈值,是鏡頭的焦距/鏡頭通光直徑得出的相對值(相對孔徑的倒數)。以50mm標準鏡頭為例,假若其最大光圈葉片口徑是36mm,其最大光圈值為F1.4 — (50/36≈1.38888=1.4)。
-
3 # 牛頭馬面25166954
F是實際光圈的通光口徑,T是實際的通光量。因為在同一通光口徑下,會因為廠家之間的設計差異,用料差異而造成實際通光量的不一致。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支鏡頭的實際通光量可以達到理論上的F值,所以以T為單位的電影頭對曝光更精確。
-
4 # 從耗子胖成豬
攝影鏡頭衡量它獲取光線能力強弱的單位叫“光圈數”。假設鏡頭的通光孔徑為d,那麼d=f(焦距)/光圈數。
簡單舉個例子,例如50mm f/4.0的鏡頭,那麼它的通光孔徑d=12.5mm。
但是問題來了:
同樣d=12.5mm的鏡頭,它們獲取光線的能力還是有區別的!例如下面的兩枚f/1.2的鏡頭,右邊的鏡頭由於年代久遠,鍍膜技術落後,同樣的光圈數、同樣的場景,它的通光能力只有左邊鏡頭的1/2不到。
對於攝影鏡頭而言,這個通光能力的差異影響並不大。因為攝影鏡頭主要是為靜態圖片設計的,所以只要攝影師掌握了某一枚鏡頭的特性,在後續的拍攝中對它做一定的引數修正也同樣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
但電影鏡頭就不一樣了,因為電影是動態連續的畫面。而且電影經常需要切分鏡,再裁剪合併片段,所以電影行業對鏡頭的通光值,曝光一致性的要求非常高!否則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會有明暗閃爍,很容易視覺疲勞。
所以電影鏡頭會引入一個全新的術語“Transmission”,簡稱T值。它用於表達這枚鏡頭的通光量等效於多少F值的理想鏡頭(無光損)。
-
5 # 光線攝影學院
我的一個佳能50mmF1.8STM,因為用的是一箇中國產UV濾鏡,然後,在太陽,明顯可以看到我的這個鏡頭的反光,甚至,可以當成手電筒來照明:把我的相機鏡頭,當成一面鏡子,把Sunny反射到陰影處,非常明亮的了。
以上這個佳能電影鏡頭,T3.1,其實應該就是F2.8的最大光圈了
據說,很多光學鏡頭,都會反射10%甚至更多的光線的,你想一下,一個攝影鏡頭,一共有多少個鏡片呢?
如果每個鏡片都反射一些光線,那麼,一共會反射多少呢?
尤其是在鍍膜技術和光學技術還不太發達的1960年以前。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1960年以前,這個反光的問題,有多麼厲害了吧?
也就是說,1960年以前的攝影鏡頭,理論光圈和實際光圈雖然都是一樣的,比如說,都是F2.0,但是問題是,實際從鏡頭進入攝影機的光線呢?
這個差別可能真的是很明顯的了。
可是,對於電影拍攝來說,對於曝光的控制,確實是更加嚴格,尤其是多機位拍攝的時候,在切換不同攝影機拍攝的畫面的時候,如果同樣的場景,曝光亮度明顯變化,這就不太好了。
因此,為了使得多機位拍攝的畫面,曝光基本一致,所以,就必須要根據攝影鏡頭的實際進光量,來進行校正了。
當然,不會是由攝影師現場測試,現場校正了。
這個是有辦法的,那就是乾脆由攝影鏡頭製造商來測試和校正。
這個的最終結果,就是給攝影鏡頭標識一個T光圈。
所謂的T光圈,就是你的實際進光量的光圈了。
比如說,你的F2.8的光圈設計,可是實際進光量只有F3.5,那就標成T3.5,即可。
當然,現在數碼時代了,攝影光學技術也大大進步了。
但是,電影從膠片轉成數碼,也就只是10餘年的時間而已。
因此,我個人以為,T光圈其實已經並非完全必須的了。
但是,因為這個行業的一個傳統延續,T光圈應該還是會繼續沿用很長時間的了。
直到所有曾經用過膠片的這一代電影人都逝去了。
也許,T光圈也可能會消亡的了。
回覆列表
電影鏡頭名稱上會出現的T值。T值是以“傳輸”一詞的英文“Transmission”為縮寫的,又稱“曝光級數
F值就是光圈值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