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到巔峰

    平水韻上一東和二冬沒在一個韻部大概是因為約定俗成的關係。

    最早的韻書是由隋朝陸法言帶頭弄的《切韻》,到唐初時由許敬宗提出修整韻書、由孫愐編制《唐韻》,之後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而最初的平水韻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由金人劉淵編撰,又因劉淵生於江北平水,所以又稱作平水韻。但此書後來也已失傳,我們熟知的平水韻則是康熙年間,由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的《佩文韻府》。

    我們從歷代韻書看過來,其中第一、二韻都是東、冬韻。這兩韻不但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完全一直,甚至在古漢語中,也僅僅是主母音略有差異。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提到了關於東、陽韻的關係:

    “東韻:上古(東漢以前)為 [oŋ],中古(隋唐至宋)為[uŋ]。(東韻)oŋ和(陽韻)ɑŋ聲音相近,因此,從很古的時候起,東陽就能合韻。雖然在《詩經》裡東陽的界限是清楚的,但直到西漢,東陽仍然有合韻現象。東漢以後。東陽漸漸疏遠了,因為東韻的母音已經高化([oŋ]——》[uŋ]),而陽韻沒有跟著高化,所以不能再合韻了。

    康熙字典裡東又可以葉當經切,音丁。並示例:《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大家注意看,這裡的‘辰’和‘東’是合韻的,同時這種類似合韻的情況在詩經中屢見不鮮(如東侵合韻,這也正是很多學者認為東侵是尚屬同一韻部的)。

    反過來我們看冬韻的變化:上古uəm——uəŋ——中古uoŋ。自上古起,東冬韻便有區別,而隋唐至宋時,東由[oŋ]→[uŋ],與冬韻則相差無幾,甚至不能分辨。雖然是隋唐至宋的演變過程,但實際在宋之前,古人還是能分的清東、冬之間的差距,而到了宋代,古人基本上就不分東、冬了-------宋人作詞基本不辨一東二冬,後世詞韻自然也將二者整合唯一。

    總而言之,平水韻是延續了《切韻》、《唐韻》等韻書編撰而來,雖然在宋之後的古人對於東、冬已經分不清了,但依然是按著這個分韻原則來劃分的,我們寫詩便是用的這個韻書;而在詞韻上,東、冬卻已經是合併同類項了。至於主母音到底是哪裡不同,這裡就不多做贅述了。

  • 2 # 薩小刀

    一東和二冬起碼還挨著,上平三江和下平七陽隔著十九個韻部跟誰說去?顯然,類似這種疑問從音韻學上來說都是站不住腳的。

    我覺得中古音裡的東、冬不同韻不冤,在上古音裡“江”還跟“東”同韻呢。好歹都五千年的歷史了,各個時期的語音存在變化是正常的。五個人傳悄悄話還能傳錯話呢,好幾千年的口語發生改變也沒啥好奇怪的。

    至於扯到用什麼韻作什麼詩這種爛事上就不應該了。怎麼寫是自己的事沒人限制,不限制都垃圾遍地呢,再限制估計就啥都沒了吧。

  • 3 # 遼海醉仙

    《痛批王力(2019---112)》(現代詩)

    毛主席倡導“古為今用”,

    暗指批評王力。

    王力擅長古漢語,

    敘詩狂熱追求復古舊體。

    “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

    這是毛澤東的言辭。

    直指王力詩詞說,

    “舊體詩不宜在青年中提倡,”

    體載束縛思想且學又不易(注)。

    毛主席逝世之後,

    王力印發“詩詞格律”,

    登臺大講舊體詩,

    培養研究生與博士。

    致使舊體詩氾濫,

    干擾發展新詩體。

    朦朧邪詩趁機播發,

    誘導詩人自殺抑鬱。

    今日中國新詩一片亂像,

    王力有著不可推卸責任。

    1976年5月,

    瀋陽曾有會指導發展新體詩。

    一要有韻律,二將平仄捨棄,

    三要愛憎分明,四要面向人民。

    這是新詩發展出路,面臨空間廣闊無比。

    此刻詩壇名人分化,

    顧工公開支援朦朧詩。

    一些詩人追求與西方接軌,

    出國訪問學習。

    詩壇出現亂像,

    導致詩壇上覆古(注)現象叢生,

    當今詩詞脫離人民,

    被人民唾棄!

    現在提倡古韻的人是王力,他的《詩詞格律》講的是106種古韻,與當今社會語言變化差異很大。當今寫詩應使用《中華新韻》,拋棄水平韻等古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獲得任何奧斯卡獎項,《雨中曲》為何被有些人稱為“最偉大的歌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