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愛冬的文

    紅薯是明朝萬曆年間才引入中國的。不可能出現在宋朝的餐桌上。

    紅薯,來之於國外也叫番薯。是明朝萬曆年間商人陳振龍帶回國內的。

    陳振龍,福州長樂人。明萬曆年間曾中過秀才。後在福州、呂宋兩地間經商。

    在呂宋時,陳振龍注意到當地種植的紅薯。發現紅薯種植條件低,產量很高,口感也不錯。便向當地人學習種植技術。

    紅薯不是呂宋當地原產的植物。是西班牙在征服呂宋後,帶到此地種植的。西班牙人對紅薯的果實看管的很嚴,不允許帶出呂宋。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買通了當地人。把紅薯的藤枝編到打水的繩索中帶到家鄉福州。進行試種取得成功。

    恰巧福建大旱。陳振龍將紅薯果實和種植方法告訴福建巡撫金學曾。在金學曾支援下,福建各地開始種植紅薯。解決了福建缺糧問題。後來逐漸在浙江,山東,臺灣等地種植紅薯。清朝乾隆時,全國大部分地方都已種植紅薯。

    紅薯的引入,改變了中國的農業種植結構和食譜。成為繼稻穀,小麥,玉米後的第四大食物。

    紅薯引入帶來的食物充足,極大的促進了人口增長。全華人口從明朝時不足一億人,增至清道光年間的四億人口。也使部分人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商業,工業等生產活動,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 2 # 薩沙

    紅薯本名番薯,大家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外國傳過來的。

    番薯原產在美洲新大陸地區,其他大洲是沒有的。

    印第安人,準確說印加人以番薯為主要的食物。番薯特點是可以在山地高原種植、產量很高、對於氣候適應性強、對於土壤要求不高、種植技術簡單。

    然而,直到15世紀的1493年,哥倫布才將番薯從美洲,帶回西班牙,獻給女王伊莎貝拉。

    經過差不多100年的時間,到了16世紀初,西班牙水手將番薯帶到東南亞的殖民地呂宋島(菲律賓),開始大量種植。

    在16世紀,呂宋島已經有不少華人居住,也和土著人一同種植番薯。

    這些華人多是福建人、廣東人。

    而福建大部分是山地,在古代種植稻米產量非常低,所以經常有饑荒。

    這些福建華人發現番薯特別適合福建山地,就想方設法,冒著被西班牙殖民者殺死的危險,將番薯投運回福建,開始大量種植。

    隨後,又從福建開始向四面擴張,最終全國都有種植番薯。

    1593年5月(萬曆二十一年),《金薯傳習錄》記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長樂縣華僑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從呂宋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時值福建饑荒,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

    到了清朝初期,番薯已經成為南方必不可少的糧食,不但讓山區饑荒不存在了,還導致人口大量增加。

    不過,番薯屬於熱帶作物,在北方種植產量就會低下。

    那麼,既然番薯是明代才傳入中國,宋代當然看不到番薯。

  • 3 # 柳州妹侃歷史

    紅薯是備受中國老百姓青睞的食物,被稱為人們必吃的粗糧之一。宋朝的餐桌上,應該是沒有紅薯,所有自然就不會有烤紅薯。我們要知道,紅薯(英文: sweet potato),原本是產源於美洲。歐洲出現第一批紅薯,就是1942年由哥倫布帶回,之後經過葡萄牙人傳到非洲,由太平洋群島也傳進了亞洲。

    紅薯在中國出現,還是由於當時福建商人陳振龍帶來的。陳振龍出生在福州府長樂縣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之中,年輕時候考過秀才中過功名。然而,在科舉考試中他都是屢考屢敗,“仕途壅塞”。正好,在福建東南亞一帶就盛行經商風潮,所謂“中產子弟,什五遊食在外”。所以,陳振龍也就放棄了科舉考試的考功名,轉而京山,一直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就是福建和菲律賓之間。當時,他就在菲律賓那裡發現普遍盛產紅薯,於是就向當地人請教紅薯的種植技術,然後從海上回到四千裡水路的家鄉福建,在漫山遍野上種植紅薯,紅薯就這樣在中國生根發芽,並且也普及開來了。

    在清朝政府大量推廣種植紅薯,以避免饑荒。由於紅薯的口感很好,也成為人們必吃的食物之一。所以,紅薯的傳播歷史來看,宋朝時候應該是沒有紅薯出現。

    那麼,當時宋朝百姓的餐桌上沒有紅薯,當時人們靠什麼粗糧為生呢?宋朝時候,老百姓吃的雜糧就是山藥(薯蕷)、芹菜、萵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研第一志願落榜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