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V哥電影
提問者你好,提起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我們都知道當時日本是落後於世界的,稍微瞭解的朋友甚至會嗤笑,在諾門坎和南太平洋的戰績給人留下了筷子捅豆腐的感覺,面對美國的坦克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那日本的坦克到底是怎麼樣在領先世界又變成落後世界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日本的坦克發展歷史。
1927年日本正式量產了第一款中國產坦克——89式中戰車,雖然在現在看來98式中戰車簡直慘不忍睹,但是在量產前,日本曾採購10輛雷諾NC型坦克與89式進行效能對比,在確定與國際同級坦克不分伯仲後才決定正式量產的。
1934年三菱重工生產了95式輕戰車,是日本輕型坦克中品質、效能最好的一款,95式輕型坦克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作為當時標準的6噸級輕坦,效能和同時期同噸位的輕坦比起來算是中規中矩。但是戰鬥中遇到敵方的中戰車, 則是完全不敵。
1937年6月下線的97式中戰車,安裝九七式口徑57毫米短炮管,主要是用於支援步兵,反戰車能力很弱,對比當時的德國的一號坦克、二號坦克、蘇軍的BT-7、T-70等時並不落下風,而且甚至還是諾門罕戰場上雙方最大的坦克。
時間推移到1942年,但是隨著坦克技術的發展,後來為對抗盟軍新型坦克97式更換了新型的炮塔,炮塔安裝一式口徑47毫米長炮管,此謂97式改。但是由於47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太輕,導致動能流失的快,隨著距離一遠,炮彈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此時的97改綜合水平已經低於國際先進水平一截了。
1943年開始,日本在97式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良,效能水平有所提升,但量產久久無法提上日程,僅僅生產了少部分,還只是裝備在了日本本土,因此也沒有實際參戰過。後續日本新研製了多種形式的坦克,或新研製或改良,但均沒有成功量產,也更沒有實戰記錄了。
由此可見,在3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坦克水平還是很高的,至少也是國家先進水平,甚至發動機等技術還世界領先。但在在1938-1941年這段時間,日本的坦克發展便基本上停滯不前了,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回到本題,那日本的坦克發展是怎麼落後的呢?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便的原因:
第一是預算,或者說戰略傾向。日本當時是四大省兩軍部瓜分國防預算,甚至直到太平洋戰爭末期北進派和南進派還在爭奪國防資源。對於資源稀缺的日本來說,鋼鐵和金錢主要要用來建造海軍艦艇,坦克這種不是特別緊急的專案就會往後推延。
二是主要作戰對手。當時日本的主要對手為國民革命軍,其主要裝備的是蘇聯的T26、法國的雷諾等輕型坦克,而相應的反坦克武器更是稀少,所有日本使用97式戰車就完全足夠了,沒有必要再更新換代了。而到了二戰後期,在太平洋戰場上,97式被筷子捅蛋糕一般的擊潰之後,日本終於意識到要發展自己的坦克技術了。新的坦克都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戰局瞬息萬變,並沒有給日本更多的時間讓他去量產及投入戰場的機會,日本就失敗了。
回覆列表
任何武器裝備都是在認識到不足之後才開始迭代升級,日本這種海權國家對於裝甲車輛的研發更是如此。
就像德華人的坦克也是在戰爭當中發現不足之後,再一路的升級,研發。
比如1939年,德國在入侵波蘭的時候,主力是大量20mm炮,正面只有15mm裝甲的二號,三號和四號因為產量並不大,所以當時數量不多,甚至用作訓練車的一號坦克都還大量服役。但是對於波蘭這種只有脆皮7TP的國家而言,德棍那會的坦克足夠用了。
但到了法國戰役之後,德華人面對法國的重坦(比如B1)。發現自家當年主力反坦克的三號戰車那門37mm水管不夠用,二號的20mm和四號的短管子75也不行。所以開始考慮給三號上一門50mm反坦克炮,各路坦克的裝甲也開始適當增厚。虎式的計劃也於法國戰役結束之後提上議程。
到了後來打毛子,遇到KV1,T34這種厚皮粗管子的怪胎之後。德華人也是加厚裝甲,換更大的炮,設計更牛逼的車這麼一路玩下來。
所以說,坦克的革新是要需求去推動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那麼燒這個錢玩就沒任何必,。何況日本本身就是個鋼鐵和石油資源都缺乏的國家。而且對於當時缺乏反坦克手段的我們以及東南亞諸國而言,日本那些脆皮的坦克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