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沁冷墨
-
2 # 廢物狗
“記憶”是什麼?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是所有在你眼前一閃而過的畫面/氣味/聲音,比如你剛剛走過的廣告牌上顯示的資訊,如果你去關注那些資訊,並且努力記住,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只是擦身而過。
短時記憶/工作記憶short term memory類似於你第一次讀到一句很有道理的話,然後反思回味的那十幾或者幾十秒鐘,當時你可以複述,但是如果繼續閱讀或者去忙別的,也就很快忘掉了。
長時記憶long term memory是你腦海裡儲存的所有資訊。
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指的是“你知道你所擁有的記憶”,可以用語言表述(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比如你叫什麼名字,你自己的電話號碼,你有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叫什麼名字,你最開心的旅遊經歷……這部分記憶又分為語義記憶和情境記憶。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包括你能夠熟練背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包括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詞,包括你所在專業的基本概念;情境記憶episodic memory而是個人化的經歷,比如你昨天晚上在哪裡吃的飯,上次聚會你和朋友聊了一些什麼……
-
3 # 布嚕布嚕吧
我恍惚記得自己三歲以前,我說三歲之前是因為,我爸媽說我我們家在我三歲之前是住在我姥家的房子的我有對那個房子一些記憶,還有就是當時我大姐彷彿堆雪人我也知道這個事兒。。。。我也不確定是不是記憶錯亂
-
4 # 廣州覓糖裝飾
人應該是有了語言才會產生記憶吧。我三四歲的記憶主要源自我外婆會把我發生的事情跟親戚朋友鄰居反覆不斷地說,我至今回想不起我當時的想法,能記起來的都是外婆認為我怎麼怎麼樣……生氣了?害怕了?那時候應該正在學說話,慢慢聽懂了身邊的人說的話,就認為那是記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我這種情況?
-
5 # 核桃媽媽愛生活
我最早記得一歲多的事情,但都是些片段情景。
一歲多吃奶的時候,我還記得姥姥一手抱著我,一手拿著衝好奶粉的奶瓶在涼水裡轉啊轉啊,嘴裡還說“晾晾,緩緩,晾晾,緩緩……”
接下來記得的都是特別開心或者特別傷心的事情。
不過我記憶力一直很好,聽別人講過話就算隔幾天我也能一字不落複述出來。很多書看過一遍,特別感興趣的部分都能背出來。
相反,我老公記憶力特別差。他時常說他六歲之前的事情幾乎全都不記得了。平時他自己講過的話,過一兩分鐘就複述不出來了。別說看書了,看電影都記不住劇情。每天出門不是忘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沒有一次是利利索索出門的。
-
6 # 樑志峰3
今年45,1歲時候住的房子街道的每個細節都歷歷在目,包括鄰居、寵物,還有生產生活場景。沒到2歲,那房子就拆了,所以很肯定,那是1歲時候的記憶。
3歲的時候,看過姐姐的一張期考成績排名表,那時候還不認字,但那表就像照片一樣印在我腦海了。30年後,姐姐班搞同學聚會,我憑著這記憶,把他們班28個同學的名字全寫出來了。
後來上學,這記憶力就消失了,怎麼樣都記不住英語單詞,也記不住數理化公式。每次數學物理考試,我都是用影象重新推導,化學就靠記住元素週期表和對應每個元素的性質來推理。還好,數理化基本都接近滿分,英語就毫無辦法了,從來沒及格過。
-
7 # 井拔涼水4
雖然以前看過相關的東西,然而並不能提供專業的回覆,還是不開荒腔了吧。百度一下複製貼上來的也沒意思。
不過能說的就是本人身上的事,自小就記憶力很好,背課文基本上是讀一遍就能背,現在還能背幾篇高中背過的英語課文,同學會的時候回憶一些事情讓同學們覺得驚詫。最奇特的是我記得一歲左右的一些事,跟父母聊天小時候的事的時候,他們會說不可能,斬釘截鐵地說那陣你只有一歲求專家講解。
回覆列表
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嬰兒時期的記憶並沒有消失,你並不會到了3歲突然就不認識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然後又要重新認識一遍。
3歲的你顯然是記得事情的,只是不記得那些不重要、不常使用、不常回憶的事情,具體上來分,應該是傾向於記住“事物記憶”(比如這是蘋果,這是電腦,這是爸爸,這是鏡子),而傾向於忘記“事件記憶”。
下面是我結合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一些思考,未必正確,沒有刻意去閱讀相關文獻,但從邏輯上應該是講得通的。
我下面將圍繞這句話展開論述:對一件事物的記憶加工,在心理學上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記住(encoding/learning)、維持(retention, maintenance, 遺忘就發生在這個階段)和提取(recall/retrieval)。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出沒記住某樣事情,其實是有三種情況的:
(1)一開始就沒記住(發生在encoding階段);
(2)記住了沒維持住,遺忘了(發生在retention階段);
(3)記住了,也沒忘,但是提取不出來(發生在retrieval階段)。
我個人認為,人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在記憶的每個階段都存在一些問題,但我認為主要是第三個階段的問題,也就是記憶提取的問題。
(一)線索缺失,造成記住和回憶困難
幾乎每個人都體會過見到熟人卻一時認不出,或是叫不出名字的尷尬,但是一旦對方提示你“我們去年夏天一起去的水上樂園,玩得很開心”,大多數人就能瞬間回憶起來。
對於已經長大的我們來說,每樣東西都由其特定的線索構成,事件記憶是由時間(去年夏天),地點(水上樂園),人物(我和他),幹什麼(玩),當時的情緒(很開心)所構成的一個pattern。它們在大腦中構成了一個網路,每一個要素都和其它要素互相聯絡,互為線索。
事實上,對於我們來說,往往只需要一兩個具備“特異性”的關鍵線索,就能把整個事件提取出來。
但是,對於嬰兒來說,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嬰兒啥也不懂。
這是什麼意思呢?學過方程的人都知道,你首先要“定義”一個變數,才能“呼叫”它,你只有知道了x是多少,才能知道y=x 1是多少。
首先,作為嬰兒的你對時間沒有概念,不能精確理解時間這個要素,去年夏天對於只有兩歲左右的嬰幼兒是個無法理解的概念,所以根本無法記錄到腦子裡去;
其次,你對水上樂園沒有概念,不能形成具體的地理和環境認知;
而嬰兒可能只對剩下的三個線索有模糊的理解:“人物”(和爸爸),“幹什麼”(玩水),“情緒”(很開心),這是三個沒有特異性的線索,因為“和爸爸玩水很開心”這件事,顯然可以發生在從0歲到18歲的任何時間裡,會被大量的後續記憶所覆蓋。
一件事對我們“有意義”“能夠被理解”,才能更好地記住。
我媽告訴我3歲能背出很多唐詩,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顯然那個時候的唐詩對我來說只是朗朗上口的無意義歌詞,一旦失去了複述的機會,這種記憶就會快速消退。
(二)嬰兒語向母語的轉換
還有一種可能,嬰兒時期的你是用你自己專屬的嬰兒語來定義這個世界的,比如你對“去年夏天在水上樂園和爸爸玩水很開心”這件事,你的大腦是這樣記錄的“生死をむやみに國”,而在你逐漸習得母語的過程中,你開始用母語來重新定義這個世界的一切,2歲時候的你,作為雙語(嬰兒語和母語共存)使用者,還能夠記得1歲時候發生的事,但當3歲以後,母語徹底成為了你的大腦系統語言,所有的東西都被重新定義了一遍,你原本的提取線索就全部失效了。
(這裡又涉及到元語言和元認知的問題,思維理論上來說是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的,所以陳述性記憶的到底需不需要藉助語言呢?但不管怎麼說,語言肯定是有助於記憶的組織的)
就好像你把某一個程式的部分檔案重新命名,那這個程式就打不開了。
總結來說,就是嬰兒記憶提取線索被重新命名了,原本的那份記憶就無法啟動了。
(三)神經發育引起的遺忘過程易化
很多回答裡都提到嬰幼兒發育時期的突觸變化,我也結合我的知識背景談一談我的理解。
拋去其他人說過的部分不談,人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會伴隨著部分神經元功能的轉變,具體而言,主要是抑制性神經元的變化,在發育早期(嬰幼兒),部分神經標記物為抑制性的神經元在電生理性質上並非抑制的,而是興奮性的,這大大促進了長時程增強作用(反映了突觸可塑性,記住某樣東西必須的一種神經過程)。
這在進化上是可以理解的——動物在生命的早期需要快速適應環境,學會生存技能,因此需要快速學習的能力。
表現在現實中,可以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所謂的學習語言和音樂的關鍵期;二就是很多人都反映自己小時候記憶能力更強。
隨著發育的進行,上述提及的神經元功能開始發生轉變,由興奮性轉向抑制性(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說法,這種轉變來源於某些離子通道的變化),發揮起了長時程抑制的作用(也是突觸可塑性的表現形式),於是開始了“突觸修剪”的過程,許多無用的記憶被剪下(其實也不是完全剪下,但會模糊一些不重要的資訊)。
理論上來說,這種部分神經元的興奮-抑制變化會進行性地發生在整個發育階段,直至神經系統完全發育成熟。
形象地打個比方,就是一群孩子中有男孩有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男孩不斷地做變性手術,到了18歲時候這個群體只剩下女孩了(其他群體裡還是有男孩的)。
和身體發育一樣,這種神經系統的變化也是有高峰期和低潮期的,一般來說和幼年早期和青春期的身體發育保持一致,因此1-3歲是一個“突觸剪刀”頻繁活動的時期,這個時候的人類學習得快,忘記得也快。
一個反例就是多發於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從細胞層次說,這種精神疾病的發病和在青春期時的上述轉變出現了障礙關係很大,該轉變的神經元無法向抑制性轉變(涉及到某些基因和蛋白表達的問題,這裡不提),錯誤的資訊未得到修剪,而大腦卻維持較高的興奮性,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另一個反例就是自閉症,很多證據表明自閉症存在腦功能連線過強過多的情況,並且大腦存在興奮/抑制性的失衡,而部分自閉症譜系患者也伴隨著在某些領域才華卓絕,可能和抑制性功能紊亂關係很大。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必須承認有些想當然的成分在裡面,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