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亦簡

    我觀世間賢達士,成功不退皆殞身。不知道功成身退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三十六計中有最後一計叫“走為上”雖是最後一計,也是最高明一計,你可以根據時實,要麼一走了之,要麼一走不可收拾。要知道有時候退也是為了進。文種他不懂的。讀者要悟呀!有不懂的問我。

  • 2 # 文史磚家

    兩千多年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興復故國的史實,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而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之人,莫過於國相文種。為了幫助勾踐復國,文種獻上“伐吳七術”,其核心思路是賄賂、麻痺吳王君臣,並在其境內大施美人計、離間計,讓吳王夫差沉溺於西施的美色中無法自拔,並處死忠心耿耿的相國伍子胥等人,以使吳國自壞長城、減損實力。

    勾踐對文種極度信任,並絲毫不打折扣地實施他的計策(《史記》等書稱是“伐吳七術”,《越絕書》則稱是“伐吳九術”,但核心思路並沒有區別),果然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積21年之功,終於完成滅吳復國的大事業,時在前473年。此後,勾踐又揮師北上、逐鹿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在輔佐勾踐完成復國大業後,文種回想起過往多年經歷的磨難、屈辱、痛苦、危險,此時他的心中既萬分感慨,同時又有些沾沾自喜,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既然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得到大王的重賞自然在情理之中。而此時,滿朝文武也都紛稱頌揚文種的功勞,聲稱就算大王不能做到與他平分國家,但至少也會讓他終身執政、永保富貴。

    然而當文種陶醉於群臣的稱頌之中時,他的好友兼同僚范蠡卻託病辭職,不久後便攜帶著西施泛舟五湖,離開越國北上,到中原一帶經商。在抵達齊國後,范蠡派人送給文種一封信,文種看後頓時有種如墜冰窟的感覺。原來范蠡在信中告訴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希望他能在權勢、名望達到頂點之際,儘快選擇急流勇退,否則將有殺身滅族之禍。

    范蠡擔心文種不肯相信自己,便在信中對勾踐的相貌做了一番評點,稱此人脖子細長、嘴尖似鳥,而且眼神像鷹一般陰鷙,走路像狼一般左顧右盼,從面相來看,屬於狠戾殘忍之輩,只能和他一起共患難,卻不能在事成後共富貴。所以為今之計便是趕快辭職,然後逃離越國。

    范蠡是與文種齊名的大謀士,善於識人鑑人、評點人物,從來都沒有看走過眼,所以文種看完信後很是忐忑不安,一時間也產生了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國的念頭。然而當文種把想法告訴家人時,他們卻因貪圖富貴,加上見識短淺,紛紛勸說文種不要輕信范蠡的胡說。文種不得已,加上實在是捨不得放棄官職、爵位,便向勾踐稱病,在家裡面觀察時局的發展。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見《史記·卷四十一·勾踐世家》。

    然而,“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就在文種在家稱病、靜觀局勢時,他的政敵們卻行動起來,不斷地給他打“小報告”、“告黑狀”,凡是能將其置於死地的罪狀,全都給他捏造出來。勾踐雖然很清楚文種的為人,但自知在復國期間曾做過許多自汙或陰損的事情,而文種恰好又都很清楚,若將此人留在世間,實在是危險的很。所以勾踐思忖再三,決定除掉文種。

    勾踐想到做到,不久便命人將文種召進宮中,先是假意噓寒問暖一番,但很快便變了臉。只見勾踐命人賜給文種一把劍,然後冷冷地說到:“當年為了滅吳復國,先生曾經給寡人獻上七條妙計,可寡人僅僅用了三條便完成大業,剩下的四條卻沒有機會實施,想來甚是可惜。先生既然算無遺策,不如帶著這四條計策到地下去獻給先王,讓他試試效果如何?”

    文種聞聽此言,頓時有種被雷擊中的感覺,半晌都說不出話來,此時他的內心懊悔至極,恨自己沒有早些聽從范蠡的勸告,逃離這個是非之國,逃離這位忘恩負義的國君。然而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留給文種只有自殺一途。所以文種悲嘆一聲,隨即橫劍自刎(“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引文同上)。

    文種自殺後,越國民眾哀憐他的遭遇,便將其葬於會稽城外的西山腳下,並改西山名稱為“種山”,四時予以祭祀。時至今日,在今天浙江省紹興市內的臥龍山,依舊保有文種墓,雖然很大可能是衣冠冢或偽造墓,但依然讓每一位尋幽探古之人心生感慨。雖說讀史明鑑,可千百年來,面對著榮華富貴、雄猜之主,又有多少功臣能擺脫跟文種相似的命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兒咳嗽可以吃白麻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