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遊俠阿春

    敘述之前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胡歌是中國著名的一線演員,演技紮實,人長的帥氣,能拿出來的作品很多,同樣他的人品和盡責程度也讓人很敬佩,比如身為華為手機的代言人,給粉絲簽名的時候指定只給華為手機的使用者簽名。同樣為一線演員的范冰冰,可能演技並沒有胡歌好,但是人長的漂亮,擁有很多作品,又會作秀,還很會各種的出位,身上有很多的標籤,比如傍大款、包養、偷稅漏稅被罰8個億、整容等等。同樣都是大咖明星,但是人們記住的更多的,印象更加深刻的肯定是范冰冰。

    那麼劉秀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劉秀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推翻新朝,統一天下,延續大漢王朝;繼承大統之後,善待下屬,很多功臣都能善始善終;通過自己多年的努力,中原大地再一次煥發了新春,人民安居樂業,國富民強,逐漸成為了一方的霸主,歷史上把劉秀起在位期間的的功績,稱為“光武中興”;民間還有劉秀和陰麗華著名的愛情故事,名字叫做“娶妻當娶陰麗華”的美麗故事。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皇帝,有時候讓人覺得他存在感不高,我覺得主要是有兩個原因吧。

    1、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意外比較多

    劉秀被稱為“位面之子”,也就是“天選之子”的意思。王莽篡漢之後,倒行逆施,天下大亂。作為漢室劉氏的一支,劉秀和他的親戚挺身而出,在宛城舉兵起義。王莽趕緊派了數千兵力去攻打他們兩,幾番交戰之後,劉秀的軍隊被衝散,他帶領了幾十個人突圍逃跑,結果被上千人追趕。在經過一條河的時候,劉秀的人剛過了河,就爆發了山洪,阻斷了追兵的道路,劉秀也躲過了一劫。

    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例子中,有一個一直讓人津津樂道,那就是“昆陽之戰”。坦白來說,直至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劉秀能率領的一萬多兵力,面對42萬的王莽軍隊,能勝利,老天也幫助了他們,其實說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劉秀在昆陽之戰後期的時候,率領三千精兵和主將王尋、王邑的一萬精兵打了個埋伏,結果劉秀勝利了,後面發生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突然之間狂風大作,大雨傾盤而下,王莽軍很快失去了控制。幾十萬崩潰的軍隊就被團結一心的劉秀軍隊打敗了。

    昆陽之戰可以說是劉秀的轉折點,一戰打散了新朝的主力,劉秀開始被人關注,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向劉秀聚集,慢慢的劉秀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2、劉秀品行太好,正向能量太多

    歷史上很多的開國皇帝都有過河拆橋,屠殺功臣的喜好,比如劉邦朱元璋等等,他們先後開創了自己的王朝又汙跡點點。劉秀成功了之後,不但沒有誅殺功臣,反而善待了他們,勤於政事,善待百姓,北御匈奴,國家風調雨順,開創了著名的“光武中興”。又因為追求愛情,非常寵陰麗華,他們兩個的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了一個佳話。可以說劉秀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皇帝,他的事蹟是值得很多皇帝學習的。

    類似於劉秀的這樣的好皇帝,歷史上其實還有一位,那就是朱佑樘。明朝在朱瞻基之後的幾位皇帝管理之下,政府越來越來腐敗,人民矛盾越來越深,同時外族侵略也逐漸多了起來,大明王朝日漸況下。朱佑樘擁有艱苦的童年,甚至連自己的母親也被人謀害了,殘酷的童年並沒有把他培養成凶殘的一面,反而等他成為了皇帝之後,善待了之前想害他的所有人,勤於政事,任用賢能,最終讓大明王朝煥發了生機,再次走上了正軌,史稱“弘治中興”。他還是歷史上唯一隻有一個老婆的皇帝,歷史上對朱佑樘的讚譽很高,但是也感覺沒有存在感,其實主要是對比產生的結果。

    總的來說,劉秀在歷史上其實歷史地位很高,但是跟那些艱苦出身,歷經各種挫折相比的開國皇帝相比,劉秀的艱難似乎並沒有那麼耀眼(關鍵還很有福氣);其次,他除了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外,也是個好人型皇帝,跟著他的人都能善終,歷史上對他的讚美也是一堆;劉秀沒有做出一些荒淫無道等出格的事情,那麼歷史上對他的記載的事情和傳播度就相應的減少了許多。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是這個道理

  • 2 # 記錄歷史人生

    東漢光武帝劉秀雖然是個近乎完美的人,但在中國歷史的浩瀚長河中,功績十分出眾的優秀帝王數不勝數,劉秀的歷史功績實際上在諸位耀眼的帝星中是比較不起眼的,存在感不高其實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長歌行 劉秀

    劉秀最終統一天下,也將漢王朝的壽命延長許久。劉秀做了很多眾人皆知的大事,他的天下是在不停歇的戰爭中獲得的,所有的土地都是自己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73934率軍拼命打拼出來的。他經歷了幾乎所有的關鍵戰役,更創下了在昆陽率軍以多勝少的傳奇。他所創造的功績後世無法否認,是值得稱頌的一位帝王。

    劉秀和陰麗華

    但他的東漢王朝,與歷史上其他王朝相比,無論是經濟文學,還是思想都相對比較落後。前有秦朝秦始皇在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還留下了歷史文明瑰寶——長城;劉秀的祖上劉邦從平民起家,打敗勁敵項羽,艱難開創了繁榮的西漢王朝;後世唐宋更是在經濟和文化上達到了古代王朝的頂峰。所以實際上整個東漢包括劉秀本人其實在歷史的大王朝時代存在感很低。

    老年劉秀

    一個優秀的帝王,後世對他的評價應該基於他創造了怎麼樣一個盛世,而不是在於他本人是怎樣一個人。劉秀確實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在先秦和西漢以及後世唐宋之類的朝代下,東漢王朝並不如何出眾,所以劉秀固然近乎完美,其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卻很正常。

  • 3 # 塵子渝

    大錯特錯,劉秀在歷史上存在感極其高,是歷代最為推崇的皇帝之一。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毛先生也曾說“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李世民也非常佩服劉秀說“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傲氣如朱元璋也說“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所以劉秀原本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生,竟然名氣和聲望比不上很多後輩,不說三國時代人們耳熟能詳。甚至劉秀的名氣比不過宋江、方臘等人。

    為什麼會造成劉秀不被演義和評書作者選擇呢?以《三國演義》為例,為何三國總被人所津津樂道。早在《三國演義》沒有誕生的宋代,三國的許多故事已經非常普及和流傳了。因為鬥爭的烈度高,水平高,同時代的人才太多了,就跟愛情需要勢均力敵才不會厭倦一樣,故事中正反派最好要有來有往,才顯得故事好看、精彩。

    劉秀的故事雖然非常傳奇,但是同時代沒有劉秀能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人。王莽和劉秀差輩了,赤眉軍、更始帝、公孫述等人都格局遠遠不如劉秀。劉秀雖然有云臺二十八將,但是敵人沒有啊!這樣創作起來就是龍傲天式的小說,不精彩,太不精彩了。

    劉秀實際上開創了新的朝代,但是依舊沿用了“漢”的國號,這對劉秀的名望來說,就無端的少了很多。同時代的精英都匯聚在劉秀身邊,綠林軍、赤眉軍、更始帝以及眾矢之的的王莽,其勢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抗衡劉秀。

    劉秀本身是皇室、是豪強,又是精通儒學的太學生出身,名正言順之下又有能力和魅力,其他人一對比就成了跳樑小醜。遠不如劉邦和項羽,秦始皇對六國,三國爭霸,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趙匡胤搞黃袍加身等等來的更戲劇化。

    但是不能否認,劉秀絕對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皇帝,其堪稱完美,而且還是對陰麗華忠貞不二的好男人。娶了郭聖通不過是政治婚姻,後來還將郭聖通給廢了,不過站在郭聖通的角度來說,劉秀就比較狠了,利用完就拋棄。

  • 4 # 瀚予

    劉秀可能是一生過於完美,各種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也過於玄幻,所以我們學到的教科書才會一用簡短低調的文字代過。其在位時期也沒有影響太大的歷史事件,像秦皇統一六國、劉邦起與草莽、漢武帝大破匈奴等,才會讓人感覺顯得“平淡無奇”過於沒有存在感。

    其實劉秀個人一生可以說史上最“傳奇”的皇帝,史學家對其評價很大,史書記載劉秀本是個沒有野心的人,善於種田,九歲就沒了爹孃,可悲的開始。但是依然擋不住全世界都在幫他。野史記載剛生下來時就手握赤光照亮整個房間,這麼優秀的出生,所以取名“秀”。本身沒有野心,但是擋不住有個有野心的哥哥劉演,就這樣走上路被迫成為皇帝的道路。更狠的是必要的時候打仗上天都來幫助,史書記載昆陽之戰,劉秀兩萬戰勝王莽軍四十萬。“(王莽軍)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厭伏”。這樣的“天選之子”也是無敵了。就是因為這些野史把劉秀塑造的太高,才更增加了歷史學家對劉秀的更大興趣。也使教科書無法過多記錄,才使人感覺劉秀過於低調。

    不去管野史,歷史上劉秀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等。後期當皇帝后對打天下的功臣待遇也非常好,雖然當時經濟沒發展多好,但是休養生息的國策也使戰後的漢朝平穩了很長時間。不管是治國、家庭、婚姻、還是對待功臣都堪稱完美。

  • 5 # 開元塔下

    這就是著名的漢唐之際,首先來說這個時期他沒有先秦時期那麼繁華的文化,主要是因為西漢開國的時候說實情的文化專制政策,使得儒家文化佔據了統治地位,而其他的文化則慢慢的落入了末流。這就使得劉秀他所統治的帝國,在文化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另外來說就是世家大族的崛起,劉秀的崛起,可以說就是靠世家大族來扶持上的,首先來說,當初他在南陽這個地方,因為的迫害,所以他被迫離開了這個地方,去河北發展。

    但是他並沒有帶走多少的士兵,只帶了自己手底下文臣武將,但是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到了那個河北這個地方,地方勢力割據十分嚴重,群雄並起,農民起義軍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而此時的他非常的危險,所以他到了河北就靠了聯姻政策結交了世家大族,獲得他們的支援。這成了他可以奪得天下的基礎,所以當他成為皇帝之後,世家大族也分得了很多的權利,這就使得東漢時期的世家大族統治比西漢更為嚴重,因為西漢的時候是靠著自己手下的一幫兄弟打下的天下,並沒有靠這些世家大族。所以劉秀迫於無奈的舉動造成了東漢的皇權,其實比西漢來說非常的薄弱,導致了他們想做很多事情也做不起來。

    西漢的時候,其實大量的傳承了先秦時期的文化以及喜歡打架之風,再加上當時北方的匈奴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以及國內所積累的巨大國庫,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爭鬥,龐大的漢王朝第一次大舉的對草原進行用兵,這次用兵也創造了史詩般的傳奇,也使得人們記住了西漢的強盛,而東漢卻並沒有這樣的事情了。

    回首劉秀的一生,他起於微末,受過高等教育(歷代開國皇帝中學歷最高的),起兵後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策慮深遠,戰無不勝,執政清明,勵精圖治,聰明睿智,英明神武,遠超同時代的其他英傑,實在是所有皇帝中的第一。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功臣們都得以保全,善始善終;家庭和睦,沒有任何宮鬥奪嫡的人倫慘劇。他一直是一個善良而坦蕩的人,所思所行光明正大,堂堂王道,德被四方,令後世以苛刻著稱的史家們都無可指摘。

    如此人生,不愧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 6 # 白龍赤子

    歷史上,有好幾個皇帝,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是一流的,但就是不怎麼出名,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等。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值得探究。下面我將分析漢光武帝劉秀存在感低的原因: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縣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

    可以看出,劉秀具有深厚的背景,比劉邦創業的時候容易多了。比起朱元璋就更不用說了,朱元璋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白手起家”。從朱元璋身上總是能看到,甚至能學到實用的創業知識,那種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經歷,對我個人也有激勵作用。所以,人們更願意傳頌在這一方面比劉秀更為突出的劉邦朱元璋

    這一時期還因電視劇和小說《三國演義》的烘托,讓它成為了中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沒有之一!正是因為三國時期精彩的歷史,才導致了人們無暇顧及東漢前期的歷史,畢竟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帝王,他改變了王莽篡權以來的政治局勢,讓中國重新又回到了大一統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反映東漢歷史最權威的史書《後漢書》對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說道:“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明明廟謨,赳赳雄斷”。體現出了光武帝在亂世所表現出的果敢與智慧。所以,雖然漢光武帝在人們的視線中的存在感很低,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而看低劉秀這位偉大的政治家。

  • 7 # 世界全史羅銳

    縱觀開國皇帝中,基本上全都是大智,大勇,大幸運,能打仗,會用人的超級人精。

    雖然關公戰秦瓊這種比較比較困難,但對比這十幾個大朝代的開國之君中,尤其是靠武力打下來江山的,劉秀的總體數值是可以排進前幾名的。

    這個人基本上可以說是在古代皇權中,做皇帝的功業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最高水準了。

    縱觀整個歷史中,每次天下大亂後的分久必合都成為了小說家的耕耘土壤。

    秦末的楚漢爭霸;

    漢末的三分天下;

    隋末的李世民滅各路反王;

    宋和塞北三朝的恩怨糾葛;

    世界燈塔最終對蒙古人的慘烈悲壯;

    元末的朱元璋滅陳友諒、張士誠;

    明末的三桂領兵南下去,大清一統坐金鑾。

    基本上大概熟悉歷史脈絡的,人們都會有印象,能說出個大概。

    不光是歷史小說層出不窮,像蒙古郭駙馬俠之大者守襄陽,元末明教張教主和趙郡主的情感糾葛,李闖手下的胡苗恩怨,這些精彩年份,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都以其為時代藍本,你說知名度有多高。

    唯獨有三個例外。

    東漢開國,八王之亂後的東晉南北朝,唐亡後的五代十國。

    這三個例外中有兩個是大亂世,太過於混亂,皇帝和政權換的跟走馬燈似的。

    主角太多就沒辦法立中心,主線不明確就不容易把角色塑造成關羽諸葛亮這種天皇巨星來幫你撐場。

    其實像石勒、劉裕、慕容垂這都是超級大咖!但無奈時代太過混亂精彩結果全給淹進去了。

    這兩大亂世最終沒有被細緻的挖掘出來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還算有情可緣。

    最後一盤算,唯一的例外,就是王莽滅絕人口後的東漢開國。

    大多數人都是不知道東漢咋就稀裡糊塗的給搞上市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東漢開國的過程不足夠精彩。

    要知道東漢的開國功臣可是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的,牛人著實不少,像馮異,岑彭,耿弇這種人物放在哪朝開國都得是天皇巨星級別的。

    但這二十八將的知名度和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一比起來,就顯得太單薄了。

    像人家秦瓊、尉遲恭那都進了門神編制走進千家萬戶了。

    細分析下來,有三個原因。

    第一,這幫開國的功臣宿將全部得到了善終。

    這在打下來的天下中極其罕見,都善終的故事是缺乏吸引力的,所以很少會有人說。

    反面案例就是第一代劉老三和朱重八。

    第二,劉秀本人的皇位資格沒有任何爭議,男女作風問題表現良好。

    從這人身上無法營造狗血新聞,沒有豪門恩怨,跟初戀情人從一而終,真沒勁。

    反面案例就是李世民的殺兄滅弟。

    第三,劉秀是整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沒有之一。

    咱也不知道他那麼能打跟誰學的,光知道在長安留學時學的是《尚書》啊!

    這是中國歷史的罕見案例,皇帝本人居然是整個時代最能打的。(當然後面還會出現這種牛人)

    任何困難僵局,只要劉秀去了,全都平。

    而且他不光能打,運氣還好,開國的過程是豪族投票站隊,連成名戰都被妖魔化了。

    這就導致了整個東漢開國變成了單核突出,沒法進行多維度的包裝,也使得東漢歷史都存在感不強,他這位男一號自然也就那麼回事了。

    舉個例子,來看一下劉秀的成名戰,昆陽大戰吧。

    這場大戰的最終戰報,劉秀以七千人打垮了王邑的四十二萬大軍和各種野獸,以1比60的懸殊比例創下了冷兵器戰場上的奇蹟。

    這場奇蹟,其實論起來,並沒有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那樣的高技術含量。

    勝利的核心在於劉秀的大勇和千載難逢的豬對手。

    而且似乎豬對手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豬對手送禮的問題,劉秀面臨的挑戰,其實並沒有像史書中說的這麼艱險。

    因為他面對的敵軍並沒有42萬大軍那麼的海量。

    這個42萬大軍的說法,是《漢書》中出來的:(定會者四十二萬人)

    《資治通鑑》雖然也提了四十萬人的茬(定會者四十三萬人,號百萬),但重點卻和《後漢書》中是一個口徑“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

    也就是說,這兩部史書中的觀點,是到了昆陽城下的莽軍有10萬人左右。

    《東觀漢紀》中的說法是“二公兵已五六萬到”。

    《論衡》中的說法是“光武將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戰於昆陽”。

    劉秀面對的大軍從42萬到10萬再到5、6萬再到3萬。

    一路大跳水。

    誰的可信呢?

    先從時代來看。

    《後漢書》和《資治通鑑》都是非東漢出品,觀點也統一。

    南朝宋和北宋的學界態度比較明確,劉秀打的是10萬人。

    《漢書》(42萬)、《東觀漢記》(5、6萬)、《論衡》(3萬)這都是一個時代的,都是東漢完成的。

    《漢書》“定會者四十二萬人”的說法,應該被我們首先否定,這和“號稱百萬”一樣,應該是個噱頭。

    因為他根本來不及!

    更可能的是,王莽拿賬本扒拉完算盤,預期能來的總兵力,是42萬。

    劉秀等人三月份拿下昆陽等地,訊息傳回長安,王莽憤怒,然後五月王邑的大軍就已經出潁川了。

    這42萬大軍集結需要這三個步驟:

    1、民夫徵調需要時間。

    2、糧草輜重需要時間。

    3、軍隊從各地集結都趕到洛陽去武庫拿上兵器同樣需要時間。

    此時關東已經大亂,公元22年夏天,史載“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乃置養贍官稟食之,使者監領,與小吏共盜其稟,飢死者什七八”。

    此時是公元23年夏天。

    也就是說,就在去年,還有幾十萬關東人湧到關中全餓死了。

    僅僅過了一年,以洛陽為中心又能組織出來42萬的軍隊,還是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這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說,東漢學界態度是3到6萬。

    那麼兩宋和東漢的說法差距比較大,一個說三五萬,一個說十萬,誰的可信呢?

    其實細想想這並不衝突。

    三五萬是應該是昆陽城下的真正戰鬥人數。

    十萬應該是軍隊的總人數。

    按照一個戰士配兩個民夫的基本公式計算,王邑帶出來的這個隊伍應該是戰鬥人員在三四萬,總人數在十萬左右。

    這也就把所有史料中的材料比較統一的結合起來了。

    再具體的咱就沒有史料支撐繼續往下分析了,我們姑且可以先這麼看,大體應該相差不多,也就是王邑帶著10萬人的隊伍,要攻打昆陽了。

    王邑自潁川回合諸將後南下後行至漢軍的第一個城池昆陽,隨即下令圍城。

    將軍嚴尤建言:昆陽城小堅固,而且城池周邊地域狹窄,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而且無關大局輕重,漢軍主力都在宛城苦戰,而且宛城還在我們手中,應該直接撲向宛城,和漢軍會戰,利用兵力和城防優勢碾壓漢軍。

    一旦宛城解圍,昆陽自然不攻自破。

    但王邑壓根就沒聽,而且給出的回答不僅牛氣哄哄,還擺足了資歷。

    王邑道:當年翟義造反(王莽篡漢前的零星忠臣)時,我就因為沒有生擒他而被皇上責罵,現在統帥百萬大軍,這麼個小城竟繞道而過,如何顯得出威風!如何對得起皇上!

    往死裡打!盡屠此城!讓這幫反賊知道知道我的厲害!

    昆陽城中此時有多少人呢?

    所有能動彈的攏一塊,八九千人。

    這可並不是全部的戰鬥人員,起義軍的戰鬥人數跟總數比起來水分是極大的。

    城內,氣氛十分凝重。

    因為得到的探報是“軍陳數百里,不見其後”。

    黑雲壓城城欲摧!

    絕大多數的人又準備開始鳥獸散回高老莊了。

    但這個時候,一個很少發言的人說話了。

    不能跑!

    也跑不了了!

    戰前先來看一下,嚴尤勸王邑繞過昆陽打宛城的那個建議靠譜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很靠譜,因為此時宛城的守將是更靠譜的岑彭,後來的雲臺28將中的老六,朔江滅蜀的雲臺之光,漢軍已經被他從正月到現在整整拖了五個月了,早已師老兵疲。

    但岑彭同樣堅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餓的已經快吃人了,打昆陽直接導致損失了救宛城的寶貴時間。

    但刨除王邑的玩造型吹牛X的心態,其實打昆陽並不是錯誤的選擇。

    南陽平原被群山環繞,如下圖所示,只要自中原地區進南陽,就得從昆陽方向進來。

    但是問題又來了,看到上圖我們可能會有疑惑,昆陽城明明是探出去的,並不在南陽群山的保護圈內啊?

    這麼一座城,為啥劉秀要求死活守?王邑要求必須打呢?

    相反南邊的堵陽卻很像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其實並非是虎牢關這種一夫當關的位置才算是險要。

    有些大物流的關鍵樞紐,往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再上一張圖,大家就明白了。

    昆陽是整個中原水系入南陽平原的最後一站。

    這個位置不拿下來,整個後勤給養就不踏實,無論是中原的糧食還是敖倉的糧食,全都進不來。

    而且自昆陽到宛城,這一路近300裡再無水路可借,後勤給養的成本和難度要成倍的增加,這就更意味著昆陽城必須成為最近的物資匯聚地,來保障入南陽的給養。

    所以王邑拿下昆陽的這個決策並不能說是錯誤。

    水路物流網對軍事征戰有多麼的重要呢?

    舉個例子吧,後來曹操先生在給大漢拆房樑換房本撈政績的時候,寧可一次次的走上千裡的水路去禍禍孫權,也不願意走這300裡的陸路進南陽去南下找關二爺的麻煩。

    昆陽城中此時的最大領導王鳳信心嚴重不足,看到城外扯地連天的兵勢,他的第一想法已經不是該不該跑了。

    而是該怎麼跑?

    所有的高階官員聚集在了一起,開了個心急火燎的會,大家想在會中確定幾件事,就是:怎麼跑?往哪跑?以及這個臨陣脫逃的黑鍋決定誰來拍板?

    每個人都兩腿哆嗦的希望有人冒出來“勸”大夥一把。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平時很少發表意見的人冒出來了,不過發言稿卻一點也不正能量,要把大夥往火坑裡推。

    咱得跟他們幹!

    大家聚焦到說話的這個人,強大的反差感撲面而來。

    說這話的人是平時最惜命的劉秀。

    趁著所有人面面相覷都在懵圈,劉秀緊接著說道:現在雖然大軍壓境,但昆陽城小堅固還靠著水,他有百萬人也只能一萬一萬的上!

    如果我們集中力量拼死抵抗,那可能還有我們的活路,如果我們現在四散而去,肯定會被追兵攆上各個擊破,更何況現在城外已經圍城了,我們已經跑不出去了!

    我們的主力現在正在圍攻宛城,遲遲不能攻下,更不可能現在分兵救我們,如果我們現在放棄,昆陽一旦失守,宛城的主力軍也會被王莽的大軍趕來吃掉,到時候各部全都會被各個擊破!

    如果我們把他們拖在昆陽,等宛城拿下咱們就能合兵來擊潰他們!

    現在我們要同心協力的去成就功業,而不是貪生怕死的只顧著家裡的妻小與財物!

    劉秀這番義憤填膺的講話起到了強烈的效果。

    贏得了在場所有將領的大罵:

    閉嘴!你小子算什麼東西!平時跑得最快的就是你!今倒好還敢教訓起我們來了!

    劉秀被罵後笑了笑,不再說話。

    恰巧此時探馬來報:王莽大軍已經抵達城北並開始圍城,隊伍綿延百里,一眼望不到邊。

    王鳳等人一向看不起劉秀,因為這小子很少發表什麼意見,也沒啥戰功,能夠混上臺面來完全是因為他哥哥的關係,但這個平時不表態的劉秀在這個節骨眼卻喊打喊殺,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劉演安排他弟弟在借刀殺人。

    一眾將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將皮球再次拍回給劉秀,既然你這麼能耐,你看現在該咋辦吧。

    劉秀很快給出了自己的方案:王鳳和王常等人堅守昆陽,他劉秀自己出去搬救兵。

    這個方案再次讓所有將領罵大街:你小子跑了讓我們在這背黑鍋,這也能叫個方案?

    劉秀堅定的給出了他的迴應:定陵、郾城還有我們的隊伍,我不分兵,只帶幾個兄弟去搬救兵!

    當夜,劉秀帶著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從昆陽南門突然溜出,在剛剛合圍的王莽大軍的縫隙中突破了出去。

    劉秀的夜色突圍在時間上非常幸運,因為再晚一點兒就連只鳥也飛不出去了,很快王邑的十萬大軍就將全部集於昆陽城下。

    而且王邑為了顯示自己的排場,將大軍以攤煎餅的方式以小小的昆陽城為圓心整整包圍了好多層,一百多座軍營旌旗遍野,鑼鼓聲響徹數十里之外。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出不去,這似乎是場根本就打不贏的阻擊戰。

    但是,總會有奇蹟的,比如,昆陽城的自身城防開始顯露出了優勢。

    昆陽是個很小的城,而且周邊地區多水多山,並不適合大部隊鋪開進行攻擊,而且因為它北可達潁川伊洛,南可通南陽,在地理位置上又屬於水系關鍵位置,所以城防一直非常堅固。

    一是撲上來的人少。

    二是禁折騰抗造。

    這兩個點,給昆陽的守軍提供了暫時來說,最偉大的幫助。

    合圍完成後,王邑下令攻城。

    王邑向當時的昆陽守軍展示了那個時代最高科技的各種攻城手段,多維度的打擊向昆陽開始招呼:

    有工兵挖地道的,有衝車撞牆的,有弓弩齊發的。

    城外矢如雨下,城內的人出門都要扛著門板。

    陸地版的“草船借箭”在昆陽上演,財大氣粗的王邑向昆陽城內釋放著自己的大手筆,他的這種震撼打法也確實把昆陽城內的王鳳等人嚇傻了。

    王鳳一眾在開過班子會後決定投降。

    綠林軍使者在王邑營中表達了自己失身於賊,悔過自新,望天兵天將給機會的想法。

    但被王邑一口拒絕了!

    白日做夢!

    晚了!早特麼幹什麼去了!

    就是拿你們當儆猴的雞來宰的!

    別廢話!我大軍誓屠此城!回家洗脖子去吧!

    投降都不招人待見,叛徒都當不了的王鳳開始橫下一條心,跟丫拼了!

    此時此刻,他的所有指望就是之前從來沒瞧上眼的劉秀。

    三爺您一定得回來啊。

    此時的劉秀,已經到達了周邊的定陵、郾城等地,在調集各地兵馬時,絕大多數的將領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去!

    在這我還有兵有糧有財寶,去了昆陽大概率是回不來了。

    劉秀在這個困難的時刻再次沒有放棄,展開了人生當中的最重要演講:

    大家跟我殺回去,財寶軍需比現在要多出上萬倍!

    你們知道王邑帶來多少財寶嗎?如果大夥惦記著自己手裡這點東西,昆陽一破,咱們都得完蛋!更別提你眼下這點家當了!

    “養生劉秀”突然變成了“拼命劉秀”,劉秀平時的惜言如金所營造的強烈反差再次在這個存亡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諸將被劉秀拉上了船。

    其實除了劉秀的口才和魅力外,還有一個隱形原因。

    而且這比那演講重要多了。

    先來說一下,為啥劉秀讓新市軍的王鳳和下江軍的王常守昆陽,這幫人就真那麼聽話呢?

    因為此時昆陽裡的兵全是綠林軍。

    王鳳帶著隊伍出昆陽就得被新莽軍咬死,所以他只能困守昆陽。

    誰的隊伍誰控制,他也不可能撇了自己混社會的籌碼出來搬救兵,而且他出來也不好使。

    因為那兩個地方的軍隊他又指揮不動。

    劉秀帶出來的這十三個人,全都是南陽豪族頭領,來搬的救兵,都是南陽豪族的隊伍。

    再來看看定陵郾城的位置在哪呢?

    在昆陽東邊。

    他們的老婆孩子家族產業全在南陽,是不可能獨立出去發展一攤的,如果人家打破了昆陽就把這幫本地人關外地了。

    且不說於公,就算是於私,也只能硬著頭皮往昆陽闖!

    這要是綠林軍駐防這裡,劉秀甭管多大魅力肯定死也勸不回來!人家指定往東邊的兗州豫州落草為寇去了。

    人家流民四海為家,一無所有就不怕傾家蕩產,根本不可能跟你趟這個渾水來。

    結果就變成了這麼個局面:

    昆陽的綠林軍讓王邑圍的想跑也跑不了。

    東面的南陽軍讓王邑截的想回卻回不去。

    戰前無意間的部隊駐防安排,莫種意義上決定了這場關鍵決戰的勝負手!

    就這樣,劉秀從各地攏了七千多人,開始趕回昆陽前線。

    此時已經十多天過去了,昆陽已經快打得山窮水盡了。

    由於不讓投降,再加上王邑老早就放出了屠城的風,所以整個昆陽的軍民開始通力合作,拼死抵抗,再加上城小山水多,大部隊一股腦掄不上去,所以昆陽城雖然一直看上去晃晃悠悠,但就是踹不倒。

    副將嚴尤再次給王邑提出了建議:眼下昆陽難以攻下,是因為他們困獸之鬥,圍師必闕,應該散開一座城門讓他們逃跑,我們再跟上攆著打,必能一舉殲敵,還能把這夥潰兵放給宛城的守軍看。

    投降不同意,打落水狗也不行,王邑為了玩造型,生生的讓十多萬大軍被本來能輕鬆拿下的小小昆陽城絆住了半個多月。

    能贏不贏非得浪!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這大半月中,大勢開始劇烈逆轉!

    第一個逆轉,就是整整堅守了半年的南陽省會,全國前五的大都市宛城在彈盡糧絕人吃人的無援窘境下開城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宛城投降!

    守城悍將岑彭被劉演看中,頂住了一致喊打喊殺的綠林高層們的壓力保了下來。

    事實證明,英雄相惜的劉演眼光的確獨到,後來岑彭展現將才光芒,為光武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演是個伯樂,他會相將才,卻不會看小人。

    拿下宛城也成為了他短暫將星閃耀的最後光輝。

    此時此刻,他仍不知危險已來的如此之近,只是將眼光望向東北方,老三啊老三,你現在咋樣了?

    第二個逆轉,老天爺開始嚇唬人了。

    王邑圍著昆陽可勁造的時候,老天爺面對這個天予不取的貨給出了自己的態度。

    一天夜裡突然有流星砸軍營裡了。(夜有流星墜營中)

    這還沒完,白天又有大山一樣的雲彩鋪天蓋地的朝著王邑軍營拍了過來。(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

    這也就是所謂大魔導師劉秀召喚隕石的評書出處。

    其實跟人家劉秀沒關係。

    人生就是這樣,贏者通吃,勝利者拿走所有的光環。

    第三個逆轉,也來了。

    劉演拿下宛城後的第三天,六月初一,劉秀率領七千人馬趕到昆陽戰場!

    牛X閃閃開始放光芒了。

    劉秀率領步騎千餘自當為前鋒,離王邑的圍城大軍四五里時開始對峙。

    王邑派出數千部隊接陣,但被劉秀率先鋒軍沖垮,劉秀早年幹農活時的好底子開始幫忙,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戰神附體般大砍大殺,親手殺了數十人,極大地鼓舞了漢軍士氣。

    漢軍將領紛紛表示:“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反而很勇猛,真奇怪,老少爺們咱們跟著衝上去幫忙吧!”

    我們再次要提到反差,這種關鍵時刻的反差往往是很唬人的,膽小人大勇,厚道人急眼,這都是自帶群眾效應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牌大雞賊都豁出去了,極大地鼓舞了這七千援軍的士氣,劉秀衝破王邑前陣後會合後軍主力再次整隊向王邑大軍衝殺過去,斬殺近千人,一直衝到了昆陽城下。

    劉秀在昆陽城下開始大撒虛假傳單,“宛下兵到”的傳單和呼喊聲開始傳遍昆陽戰場!

    王邑軍團繼流星大雲拍臉上後再受巨大打擊。

    城外漢軍越殺越興奮,膽氣雄壯,無不以一當百!

    城內綠林軍老淚縱橫大喊他奶奶的可特麼來了!

    劉秀在兩次大勝後不休息,選出了三千敢死隊,繞到了城西水上,以居高臨下之勢再衝王邑指揮部!

    劉秀此時並不知宛城戰況,他喊出的“宛下兵到”的傳單攻勢也就能管個兩三天的用,他扔的這堆傳單的真實性很快就會被印證。

    他的這點人也根本禁不住王邑消耗,他在賭,賭王邑會被自己唬住,賭他的大軍會在他這接二連三的衝擊下自我信心崩潰。

    很遺憾,劉秀賭錯了。

    王邑根本沒被他唬住。

    但劉秀的押寶卻產生了戲劇般的效果。

    王邑不僅沒有被劉秀唬住,反而看穿了劉秀的想法,他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他的命令,不準擅自出兵。

    這成為了本場戰役最關鍵的一次命令!

    劉秀的演出看似將要劇終,但神轉折來了!

    王邑沒有調兵遣將按批次阻擊消耗劉秀,而是直接帶著司令部跟劉秀單挑來了。

    他看穿了劉秀的兵力虛實。

    但此時此刻,他的自打來到昆陽後就招不開了的傲慢終於殺死了他。

    他認為對付劉秀的這點人馬,自己的警衛團就夠了。

    他玩了人生中最後一次造型,帶著一萬多的警衛部隊親自來迎戰劉秀的三千敢死隊。

    他認為他的警衛團對付劉秀的這點人馬算是牛刀宰雞了。

    但沒想到,自己才是那隻雞。

    新軍這半個多月早已兵疲師老,再加上被劉秀的傳單攻勢和兩戰連勝的氣勢如虹殺沒了士氣,結果兩軍剛一接陣,新軍的陣型就被劉秀衝破,劉秀的敢死隊直奔王邑司令部砍殺而來。

    王邑開始慌亂,不斷組織隊伍進行阻擊,但根本攏不住士氣已經冰點一觸即潰的士卒。

    世界戰爭史上最為奇葩的一件事隨之出現了。

    十萬新軍由於王邑的先前不許幫架的命令,誰也沒有出來支援。

    史上數量最龐大的十萬主場拉拉隊在場下眼睜睜的看著三千漢軍將一萬新軍追的屁滾尿流。

    那場面頗有當年霸王鉅鹿屠王離的既視感啊!

    不過作壁上觀的這回超級無厘頭的變成了自己人,還是自己司令下的軍令!還真就這麼聽話!

    劉秀率軍衝至王邑的指揮所,竟然斬殺了副司令王尋。

    這顆稻草終於壓垮了這匹傻駱駝。

    王邑指導帶頭逃跑,整個警衛團開始四散奔逃。

    這個時侯,被恐嚇了半個月的昆陽守軍也跟著大喊大嚎的殺出來了,震呼聲驚天動地!

    與此同時,被劉秀感動的老天爺也加入了昆陽戰場。

    說時遲,那時快,一時間風雲突變,狂風驟起,雷聲陣陣,大雨滂沱入注,滍川水漫敵營。(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川盛溢)

    在天老爺的幫助下,王邑的十萬大軍開始全面陷入崩潰。

    在劉秀這一萬多人的驅趕與天災輸出下,十多萬新軍開始了自我毀滅,自相踐踏,死傷慘重,滍川被屍體斷流。(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

    王邑,嚴尤等人僅帶少量親衛死命方得逃離昆陽戰場,並留下了自己對劉秀的最後一次助攻。

    戰後,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軍需堆積如山,應有盡有,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搬完,徹底將漢軍的硬體升級換代。

    劉秀的名字,開始響徹中原大地。

    新莽政權的喪鐘,從這一刻,正式敲響!

    昆陽戰後,更始政權開始正式宣告脫離草寇階段成為眾望所歸,王莽那邊則再也沒有從昆陽之敗中恢復元氣。

    狼們早就想撲上去了,只不過還怕你手中的那最後一顆子彈。

    結果您這顆子彈不僅打出去了,還是個橡皮的。

    那就啥也別說了,咬不死你的!

    昆陽一敗,徹底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他的政權在全國開始土崩瓦解。

    朝廷內部開始出現叛亂,那個改名“劉秀”的國師劉歆就是在這個時候密謀造反的。

    地方上的官員開始紛紛宣佈脫離新朝,效忠更始政權或者自立為王,新朝政府軍一敗再敗。

    在西北、四川、漢水下游、長江下游沿線和整個關東爆發了各種各樣的起義與割據,整個中華大地徹底變成了散沙狀態。

    如果沒有昆陽一戰,相信王莽政權仍然會被推翻,因為他確實是個非常不靠譜的統治者與改革家,他禍國殃民的將一個好好的漢末盛世搞成了天下大亂,狼煙遍地,民怨滾滾。

    哪怕他打贏了昆陽之戰,甚至剿滅了更始政權,還是會有另一股力量來推翻他。

    因為這是一個豪族時代,哪怕南陽豪族失敗了,全國可有一百多個郡呢!

    不能說綠林軍不重要,也重要,畢竟想投降沒機會怕被屠城使出吃奶的勁得那頂了半個月呢!

    但是,真正打敗沖垮王莽的,是南陽豪族書記的弟弟劉秀帶著的七千南陽軍武裝。

    同是大亂,但王莽的情況和秦末很不一樣,如果不是項羽橫空出世,也許秦國並非二世而亡。

    因為秦雖殘暴,但他的統治根基都在,尤其軍事力量依然強悍,章指導毀天滅地般的把六國復國政權幾乎全突突了一遍。

    但王莽則不同,他早已失去了統治這個帝國的各種依仗!

    錢,人,兵,他都沒戲了。

    更始政權的僥倖大勝也是歷史中的一個異數,因為幾乎從沒有任何一個造反團體可以在第一個跳出來另立爐灶反抗舊政權的時候就造反成功。

    絕大多數都被拍在了沙灘上。

    原因也很好懂,舊有力量哪怕再腐朽,他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一旦你第一個跳出來,然後還稱了帝,那麼他必然會集中所有的火力跟你死磕。

    基本上最後的結局都是後來者撿了大便宜。

    昆陽大戰,作為目前來看最大的獲利者,更始政權要感謝一個人。

    不對,是兩個人。

    首先還是先來感謝幕後的無名英雄王邑指導吧。

    這位爺是綠林軍的最大貴人。

    整個昆陽之戰,王指導以極強的超級個人能力走錯了每一步,他的存在意義就是不斷地給劉秀送禮,親手導演了一場超級大潰敗,以一己之力強行改變整個戰局。

    哪怕在整個昆陽之戰他做對了一個決策,最後的結果都很可能不是這個樣子。

    他以一己之力,加速了王莽政權的垮臺,徹底把哪都虛的王莽給救死了。

    由此可以推測,很有可能王莽上輩子欠了他什麼東西,而他又欠了劉秀什麼東西。

    每個朝代往往都會有個“李景隆”。

    水平雖有高低之分,但效果卻驚人的一致。

    然後,要說說劉秀。

    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真正的猛士總是去硬槓慘淡的人生,有的人,註定就是為了大場面而生的。

    他們也許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真到了眾人皆尿的時刻,他們反而會變得專注無我,頭腦靈光,沉著鎮靜,並靠著必勝的信念和偉大的信仰爆發出自己的所有光芒!

    以體育比賽為例,在平常的競技情況下,很多人都是能夠發揮出自己百分之八九十的水平的,尤其是訓練賽,很多人甚至能發揮出百分之二百的水平,全都是梅西、林丹附體。

    所以很多運動員的日常實力和巨星都是差不多的。

    差別出現在場面上。

    絕大多數的運動員,將在大賽中趴蛋。

    大場面將淘汰掉絕大多數平時實力很棒的運動員。

    我有個靠體育吃飯的哥們,專業水準非常高,穿上褲衩就是超人。

    有時聊天時他會和我說電視機上某些大放異彩的同行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然後話鋒突轉。

    不過很神奇,一到關鍵比賽,這幫人就跟吃了藥一樣,他卻跟喝了酒一樣。

    這是他的玩笑,他很正色的說了句實在話:這個圈兒說到底是比賽型選手的!

    其實哪個圈兒不是呢?

    面對訓練賽和麵對淘汰賽時完全就是兩個級別!

    面對10個人打比賽和麵對10000個人打比賽也完全是兩個維度!

    像喬丹,馬拉多納,林丹,費德勒這種級別的運動員,他們天生就是為了大場面而生的!

    越到生死戰,越資料爆表!

    某些英雄部隊越到關鍵時刻,越能集體迸發出百分之二百的能量!

    星常有,但巨星不常有。

    劉秀,就是這樣的“大場面巨星”。

    在平時,這人你看他不言不語,從不顯山露水,但到了這危如累卵的關鍵時刻,他開始顯示出了自己的巨星氣質。

    整個昆陽之戰中,王邑哪怕再怎麼送大禮給助攻,如果不是劉秀做到了以下四個方面,昆陽大勝都是不會發生的。

    1、堅持抵抗到底。(見識+意志)

    2、關鍵時刻對時局的分析穩住了昆陽守軍。(魅力+意志)

    3、在人心惶惶時刻的穩定軍心並分析退路拉南陽援軍下水。(魅力+口才)

    4、身先士卒的連續三次率軍衝擊,身為南陽書記的親弟弟身先士卒冒矢石。(頭腦+勇氣+武功+魅力+意志+運氣)

    誰有本事率幾千人就敢衝進號稱百萬大軍的軍陣中,然後再親手殺數十個敵軍試試?

    正史中,三國勇烈第一首推關公,就是因為人家萬馬叢中刺顏良是真的!

    這麼看,士兵突擊手刃數十人的三爺跟二爺的差距很大嗎?

    更不要說三爺一邊打著仗一邊還想著撒虛假傳單一邊還面對著隨時能助戰的十萬啦啦隊殺進去帶隊乾死對方副司令。

    他不是喬丹,是贏不了這場大戰的。

    他不是李雲龍,是帶領不了那支七千人的“南陽獨立團”的。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一戰將對他的人生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大魔導師啦、隕石召喚術啦,狂風指戰員啦,水魔大皇帝···

    某種意義上,劉秀和諸葛亮的歷史形象都被半仙兒化了。

    談到昆陽大戰時,印象最深的是啥呢?

    七千破四十二萬!

    實際上呢?

    確實有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但那是在讓你知道劉秀的愛只肯為昆陽而勇敢之前就砸軍營裡了。

    確實敵軍不少,但哪裡有什麼42萬!

    但是,只要你成為了最終的贏家,這些所有的傳說就都會自我繁衍的全部變成榮譽包一股腦繫結在你身上!

    昆陽大戰之後,劉秀七千破百萬的光輝事蹟以星火燎原的速度迅速傳遍了整個中華大地!

    劉秀不僅僅是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這麼簡單,這場戰役還從此給他披上了“神話”的外衣!

    經過民間口口相傳的自我醞釀和發揮演繹,劉秀的昆陽表現開始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

    再加上他這個“劉秀髮兵捕不道”的早已很火的名字,越來越多有想法的人開始在他身上“浮想聯翩”。

    劉秀還不知道,他的這次“一將功成”,不僅僅是王莽那邊“萬骨枯”了。

    這次的“血戰昆陽”將成為日後自己招兵買馬的金字招牌!

    最好的廣告,就是神話。

    劉秀從昆陽開始,漸漸被“神化”。

    能力是一方面,運氣更是一方面。

    劉秀的運氣後來在他出巡河北時達到巔峰。

    他後來的河北之行,整個就是一部跌宕大起伏,劇情大反轉的懸疑驚悚大電影。

    他這一路上估計最常說的四個字就是:我勒個去!

    劉秀是罕見的開國厚道人,基本上所有的開國元勳全都富貴榮華,得終天年,後世是這麼形容這段君臣感情的:“名臣雲集,驍將雨聚。君臣同心,始艱危,終克定。”

    這段評語,算是那段風雲際會的真實情感寫照。

    主上的光芒太過於耀眼,再加上劉秀私德極佳沒有槽點,所以整個東漢的開國缺乏戲說的土壤與矛盾的包裝。(實際上相當精彩)

    沒法包裝,存在感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孔子說過。人人都說他是好人的人,比不上好人說他好壞人說他壞。

    打天下這事,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繡花,搞不了從容雅緻。

    劉秀顯得完美,恰恰說明有些必須做的事情他沒做。

    比如削平豪強。

    殺人不多,所以評價好。

    東漢連把豪族遷居五陵這種事都沒有,直到末期任然是豪族的天下。

    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皇帝總是要唱唱白臉的。

    我不是指責劉秀,他在位的時候可能看起來一切都挺好。馬後炮總是比遠見卓識容易得多。

    劉秀在歷史中的存在感並非不高,只是相比較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以及後來的三國群雄紛爭,缺少了話題度,所以顯得沒有存在感。

    事實上,漢光武帝劉秀從農民到皇帝,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也奠定了東漢前期的繁榮昌盛。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玄孫。

    祖上出自漢景帝劉啟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這一脈,雖然屬於漢室宗親,但是他這一支屬於遠支、又是庶出。

    而且在漢武帝時期又推行了推恩令,他們家又是由列候進行的遞降。到了光武帝劉秀的父親劉欽這一代,也僅僅是縣令了。

    劉秀於公元前 6 年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蘭考,後來父親被調到了河南南頓縣(河南項城)任縣令,全家也就搬到了南頓生活。

    但是到了公元 3 年,父親劉欽去世,年僅 9 歲的劉秀兄妹就成了孤兒了,生活無依無靠的。所以被叔叔劉良接回南陽舂陵白水村生活,好有個照應,這時候的劉秀就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普通農民了。

    劉秀的童年雖不富裕,但還算是不錯。劉秀一開始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只是一心一意種田。

    他的後代劉備也這樣幹過,只不過劉備是為了韜光養晦,而劉秀是真的喜歡種地。因為此事,他經常被大哥劉縯調笑。

    不過作為大哥,他還是比較關心弟弟妹妹的。

    劉縯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皇族,所以就學習古人養俠士(跟養門客是一個意思,只是官員跟普通人的區別),夢想著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劉秀則是不以此為然。

    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前往長安求學,寄住在姐夫鄧晨家裡,結識了他的一生摯愛——陰麗華。

    某天他上街,看到了執金吾威風凜凜地出巡。忘乎所以的劉秀吟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做官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

    可見他當初的志向並不是當皇帝,而僅僅是到詩中為止罷了。

    西漢成帝時期,朝政敗壞,所以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獨攬了朝政大權。

    在漢哀帝駕崩之後,太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接連立了漢平帝、孺子嬰兩位幼主,猶如當年的周公一般。

    但是王莽並不滿足「安漢公」「攝皇帝」,於公元 8 年,王莽廢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由於王莽改革盲目著急,不切實際,而且又觸動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在新朝天鳳年間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軍揭竿而起。

    新朝末年,由於王莽的改革觸動了富人跟平民的利益(王莽真是牛人,歷史上只有他的改革能同時觸動富人窮人的利益),各地紛紛揭竿而起。

    劉縯見時機成熟,就糾合了一眾劉氏子弟起兵反莽,史稱「舂陵軍」。

    作為小弟的劉秀見天下大亂,正是時機,便加入了大哥的起義軍。

    為了集合能夠對抗政府的力量,新市、平林、下江、舂陵等規模比較大的綠林義軍決定合併,仍稱綠林軍,並立劉姓宗室劉玄為帝,為更始帝。

    這個劉玄性格懦弱,挑中他就是為了好控制。而比較有能力的劉縯對此十分不滿。這就埋下了後來的禍根。

    見綠林軍立了劉氏宗族為帝,其他起義軍也紛紛效仿。而王莽作為篡漢的逆賊,自然就成了過街老鼠。

    不過王莽畢竟掌握著政府。既然大義上比不過你們,那我就用絕對力量來打倒你們。於是他派自己的兄弟王尋王邑率四十多萬大軍前去「剿匪」,新生的更始政權頓時遇到了致命危機。

    在劉秀的建議下,更始軍退守昆陽,王尋隨即率兵將昆陽團團圍住,欲一舉殲滅更始政權。

    在這種緊要關頭,劉秀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出去求援。僅領十幾員士兵的他趁著夜色王尋軍休息之時率兵突出重圍,趕赴定陵等地調集援兵,共一萬七千餘人。

    可王尋大軍足有四十萬,更是號稱百萬。這樣的軍隊怎麼對付?

  • 8 # 以史為鑑

    光武帝劉秀的存在感其實很高,劉秀白手起家,硬生生在王莽之亂後再次一統天下,再造漢室。雖然史稱“光武中興”,但實際上劉秀跟歷史上其他開國皇帝都是一個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歷史上大部分中興之主都超過了四十歲,只有劉秀稱帝時才三十三。

    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朱元璋評價劉秀是: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至於文人墨客對於劉秀的評價就更多了,隨便一艘都有很多很多。

    比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說: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比如三蘇之一的蘇轍說: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於高帝。

    葉適說: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於高祖。

    陳亮說: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這樣一位帝王,如何會存在感不高呢?

    而且在民間而言,劉秀和陰麗華的愛情更是傳頌已久。

    年輕時的普通草根劉秀,第一次見到陰麗華就許下了“娶妻當娶陰麗華”的願望。而隨著時代浪潮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劉秀對於陰麗華是真愛,這種感情在歷朝歷代皇帝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根據這一故事改編的民間故事影視劇更是層出不窮。

    到了現代,“王莽穿越,劉秀位面之子前來糾錯”的故事雖然是個玩笑,但是劉秀“位面之子”的調侃也讓他在新時代的網路上人氣極高。

    可以說劉秀無論正史還是野史,他的存在感其實是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帝王的。

    但是題目中的這些疑惑我也理解,畢竟大家熟悉的都是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千古一帝,他們在雄才大略的同時還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黑點”,這就容易讓人討論,質疑,從某種方面來說更像是一個有話題性的人。

    比如劉邦的混混脾氣,李世民宣武門之變……都是值得正反雙方互相爭辯的話題。

    而劉秀這裡基本上都是正面事蹟,打天下是位面之子,坐天下是仁慈君主,連功臣都好好善終,個人感情上也非常專一……這樣的一個完美型皇帝,自然話題就少了,這可能就是劉秀所謂的存在感弱吧。

  • 9 # 與生活交朋友

    劉秀沒有存在感,人設比較完美,沒什麼爭議,而且沒人給他做廣告。就算是初中歷史書上也沒對劉秀做過多的介紹,坊間也沒流傳他的什麼故事,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就不會對他有什麼瞭解。

    唯一讓他有點存在感的還是因為王莽。大家懷疑王莽是穿越者,厲害的很,結果被劉秀這個“位面之子”給收拾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成立第一大一統的王朝。

    劉邦楚漢爭霸的勝利者,建立漢朝,我們現在還稱漢族。《史記》對楚漢爭霸的精彩呈現,再加上通過電視劇傳播,想沒存在感都不行。

    漢文帝,漢景帝主要是歷史書上“文景之治”宣傳的好,略有存在感。

    漢武帝,對匈奴改防禦為進攻,北驅匈奴,開疆擴土。本就存在感超強。另外還有《漢武大帝》《大漢天子》等經典電視劇推廣。

    漢武帝之後的皇帝基本就沒什麼存在感了。漢宣帝有電視劇做宣傳,有點存在感。

    王莽篡漢,其存在感主要體現在疑似穿越者。

    東漢基本上沒什麼存在感,前期平穩過度,後面基本上都是外戚與宦官爭權的戲碼,也沒有有名的電視劇。好不容易出了部《秀麗江山》講劉秀的,但是林心如演的陰麗華太過瑪麗蘇,這種爛大街的瑪麗蘇戲碼已經為觀眾所厭惡,不懂歷史的還以為劉秀的江山是陰麗華打的,搶了劉秀的光環,毀了這部劇。這唯一宣傳劉秀的機會又沒了。

    西晉司馬炎吃現成的,沒什麼存在感,他兒子因白痴聞名,掰回一城。

    東晉宰相比皇帝還有存在感

    南北朝亂世,宋齊樑陳最有存在感的估計就是陳後主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隋文帝開皇盛世,隋煬帝荒淫暴逆。各種版本的隋唐演義,評書,電視劇的推廣,是隋唐的皇帝都有存在感。

    武則天,中國唯一女皇帝,後面兩兒子沒什麼存在感

    唐玄宗,前期開元之治,後期安祿山之亂。他與楊貴妃的故事的推廣,都是要他有存在感的。

    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基本上沒什麼存在感了。稍有存在感的就是裝傻聞名的唐宣宗。

    五代十國,給人的印象就是亂。稍有存在感的石敬瑭兒皇帝聞名,李煜詞寫的好。柴榮雖好,但也沒怎麼宣傳,存在感不強。

    北宋宋太祖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宋太宗燭影斧聲,有點存在感。但北宋一朝,普遍文臣比皇帝更有存在感。

    宋徽宗,文學成就,與李師師的傳說,最後亡國被俘,使他很有存在感。特別是《水滸傳》廣泛流傳。

    南宋太慘了,不是被金國欺負,就是被蒙古欺負。趙構殺岳飛,終於找到了一點存在感。

    元朝忽略不計

    明朝的電視劇,小說文章都比較多,存在感普遍很強。最近就有一部《大明風華》,從朱棣一直講到朱祁鎮。

    明朝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建立漢人江山,解救漢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本身又存在誅殺功臣的爭議,存在感極強。

    靖難之役的有名,讓勝敗兩方都有名。永樂帝朱棣,建文帝朱允文。

    後面的好像也沒存在感了。明英宗玩了個土木堡之變,打出了名氣,後來又因為奪門之變復位,存在感也是蠻強的。

    明思宗朱由檢,滅魏忠賢,殺袁崇煥,亡國上吊。無論對錯,總是幹了有名的大事的,找到一點存在感。

    清朝皇帝的存在感很強,清宮劇功不可沒。

  • 10 # 飛哥說史

    一、光武帝“度田”考述

      光武帝“度田”事件的記載主要見於《後漢書·光武帝紀》和《後漢書·劉隆傳》。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建武十五年(39年)六月:

      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後漢書·劉隆傳》記載:

      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贏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牘上有書,視之,雲“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於長壽街上得之。帝怒。時顯宗為東海公,年十二,在幄後言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帝令虎賁將詰問吏,吏乃實首服,如顯宗對。於是遣謁者考實,具知奸狀。

      據以上所載,地方官吏在執行“度田”詔令時,“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完全失去了“度田”的初始目的。特別是河南、南陽兩地,一為京師之地,功臣居多;一為帝鄉,皇親尤眾,“田宅逾制”更甚,但地方官員畏於權勢,不敢認真清查。這些問題暴露後,光武帝極為重視,果斷採取措施,整肅吏治,嚴懲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員,“於是遣謁者考實,具知奸狀”。如光武帝不顧大司徒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世為博士,學為儒宗的身份以及諸生千餘人守闕求情的壓力,果斷將其處死,可見其度田的決心之大。

    二、“度田”政策的延續

    章帝時,“度田”政策繼續實行並逐步完善。《後漢書·循吏列傳》載秦彭建初元年(76年)遷山陽太守:

      興起稻田數千頃,每於農月,親度頃畝,分別肥塉,差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鄉縣。於是奸吏跔蹐,無所容詐。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齊同其制。詔書以其所立條式,班令三府,並下州郡。

      秦彭親自檢核墾田的多寡,評定墾田等級,並在縣鄉登記存檔。這項措施有效遏止了奸吏在度田中的不法行為,保證了度田的真實性和公平性。因此,章帝下詔將秦彭度田之法推行全國。

      2004年,在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出土了一批東漢靈帝時期的簡牘,裡面有幾件戶口簿籍文書,彌為珍貴。其中第1件的木牘釋文為:

      凡口五事/  中算(算)三事訾五十/  甲卒一人/

      該木牘的格式與走馬樓三國吳簡戶籍簡“結句簡”的格式完全相同,應屬於東漢戶籍簡。由此可知,東漢的戶口調查在靈帝時期還在進行。

      另外,《後漢書·郡國志五》劉昭注引伏無忌的記中,記載有光武帝到質帝時期全國的11組戶口數,以及和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5個不同時期的全國墾田數。而且,伏無忌所記和帝、安帝等時期的墾田數,數字精確到多少畝、多少步,說明當時的田畝統計是很嚴格的。這也說明“度田”政策是一直在執行的。

    三、“度田”折射出的“抑強”政策

      傳統觀點認為,光武帝“度田”失敗的原因是其向地主豪強妥協,不再檢核土地和人口數量,東漢戶口從一開始就隱漏嚴重等。但事實上,和“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執行的是抑強政策,來打擊豪強勢力、鞏固東漢政權。

      首先,光武帝“抑強”政策表現為對功臣的抑制和對大臣的督責上。《後漢書·馬武傳》載:

    “光武鑑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

    除對功臣進行抑制、不讓其掌握實權外,光武帝對於執政的大臣和地方長吏則嚴加督責。

      其次,對於各地的地主豪強,光武帝則任用酷吏,對他們予以沉重打擊。

    據《後漢書·酷吏傳》載,董宣為北海相,殺大姓公孫丹父子及其宗族親黨三十餘人;後任洛陽令,捕殺湖陽公主倉頭,“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樊曄任河東都尉,“及至郡,誅討大姓馬適匡等。盜賊清,吏人畏之”。李章任陽平令,誅殺清河大姓趙綱;後任琅邪太守,斬殺安丘大姓夏長思等。

      再次,對於宗室和外戚,光武帝也汲取歷史教訓,對他們嚴加管束、進行抑制。建武二十四年(48年),東漢政府重新申明阿附蕃王法,禁止王侯交通賓客。明帝即位,連興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等獄,打擊諸侯王的勢力。對於外戚。除了限制其參政外,還嚴厲打擊其非法行為。在光武帝的管束下,宗族外戚勢力得到抑制。《後漢書·明帝紀》載:

    “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李賢注引《東觀記》曰:“光武閔傷前代權臣太盛,外戚與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後族陰、郭之家不過九卿,親屬榮位不能及許、史、王氏之半耳。”

    《後漢書·朱浮傳》載朱浮上疏光武帝:

      陛下清明履約,率禮無違,自宗室諸王、外家後親,皆奉遵繩墨,無黨勢之名。至或乘牛車,齊於編人。斯固法令整齊,下無作威者也。

    又,《後漢書·明帝紀》載:

    “帝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故吏稱其官,民安其業,遠近肅服,戶口滋殖焉。”《後漢書·和帝紀》載:“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

    所謂“民安其業”,說明土地兼併不嚴重、地主豪強的勢力不大;而“戶口滋殖”、“齊民歲增”,既說明戶口增長快,又反映出產口統計制度一直在執行。

    四、餘論

    有學者對漢代戶口統計的真實性做了區別對待,即認為西漢戶口統計可信,東漢不可信。否定東漢戶口統計真實性的依據,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度田”失敗的結論基礎上;而“度田”失敗的根據,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出身豪強、東漢政權是豪強地主利益代表的前提上。筆者認為,這個前提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劉秀稱帝前,時人並不認為劉秀出身豪強,而以“南陽宗室”、“南陽諸劉”、“白衣”視之。在論及創業的艱辛時,時人亦以“興於匹庶”等言論之。

    《後漢書·張純傳》載建武十九年(43年),張純與朱浮奏言:“陛下興於匹庶,盪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太平御覽》卷九十《皇王部》引司馬彪《續漢書》:“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後世之人,也多以“布衣”、“俠客”視光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獻帝傳》載魏王侍中劉虞、辛毗等言:“光武布衣,名已勒讖。”《晉書·張載傳》:“光武,舂陵之俠客耳,況乎附麗者哉!”

    由此可見,光武帝幼年喪父、家道中落,只不過是一個在太學讀過書、有個宗室頭銜的平民而已。以雲臺二十八將為例,他們確實大部分出身官吏或富裕之家,但也有一些出自平民之家。如鄧禹、吳漢、朱祐、馬武。若按楊聯陞先生所給“豪族”的界定,也只有寇恂、劉植、耿純數人可以列入“豪族”之列。即使把出身高官、家境富裕的這10人全部認定為豪族,也只佔28人的三分之一強,並不能得出光武帝的功臣“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的結論。

    把光武帝及東漢功臣的出身與政權性質聯絡在一起,認為東漢政權為“豪族政權”是沒有依據的。這是過去片面強調階級觀點,在史學研究中把階級分析方法公式化、教條化的結果。黃留珠先生說:“這種階級出身決定論的觀點,在關於劉秀的研究上影響極大,貽害極深。似乎劉秀的宗室出身.就天然決定了他必然是豪族大地主,他的一舉一動也必然是反動的,如是,劉秀的功也成了過,而他的過則更被無限擴大。”此論甚是

    五、總結

    光武帝與他的開國功臣大部分出身平民、郡縣小吏,東漢政權並非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權”。傳統觀點認為光武帝“度田”失敗的既定前提是錯誤的。一些學者從“度田”失敗的前提出發,來否定東漢戶口統計的真實性,也是不對的。

      當然,我們肯定東漢戶口調查與統計的真實性,並不否認東漢戶口隱漏問題的存在:東漢末年確實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戶口隱漏。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整個東漢時期戶口統計資料的真實性。由以上論述可知,東漢從光武帝到漢桓帝時期的戶口統計資料基本上是可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椒炒雞肉怎麼做才肉才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