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幾時有888

    能,長平之戰後,雖然秦軍傷亡慘重,但是以剩餘兵力,攻下已無兵力防守的邯鄲,還是可以的。但是中了趙國反間計,白起無奈撤兵了。第二年又去攻擊邯鄲,結果被早有準備的六國聯軍擊潰,退回了函谷關。

  • 2 # 鴉karas鴉

    一定會破邯鄲,但滅趙可能不大。

    白起能打的楚國遷都,未必不能再重演一次。

    但滅趙估計不太可能。因為這跟秦國開始的政治初衷不一樣,而且秦國自秦昭王即位一來一直都在對外征伐,即使勝多敗少但自身損耗也是很難忽視的。長平之戰的初衷也只是拿下上黨而已。

    滅國從來都不緊緊只是攻破國都,還要佔領整國土,派人統治等等,這才是真正的滅國。

    以秦昭王后來的準備來看,他根本就沒有“統一滅國”的意識形態,有的只是“趙國反悔了,我要揍他”這樣一種意氣之爭的心態。指望這種將自身顏面置於國家利益至上的君主有“滅國統一”的意識形態是不可能的。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秦國肯定可以將趙滅國啊。

    首先,趙國邯鄲當時的戰備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趙國的主力部隊在長平已經被全殲,通往邯鄲的道路暢通無阻,秦軍完全可以全速前進,直逼邯鄲城下。

    當時,趙國朝廷君臣剛剛獲得長平大敗的訊息,上下心膽俱寒,戰鬥意志頹廢到極點。而且,邯鄲是座大城,城內守軍的數量已經不足以守住這座大城了。廉頗雖然老辣,善於防守,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既沒有足夠的防衛兵力可以使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邯鄲的平民進行最基本的軍事訓練。這時候的邯鄲就幾乎相當於一座沒有武裝的城市,根本就守不住。 況且,當時廉頗還沒有立刻被重新任用,趙國君臣慌亂中,再互相推諉責任,商議戰和,時候稍微拖一拖,廉頗就連最基本的防守措施都來不及實行了。

    其次,秦軍將士計程車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 ,機會難得。

    長平大勝前所未有,秦軍上下必然士氣昂揚,軍力正盛,兵臨城下了,一鼓作氣,就能拿下邯鄲。

    不需要考慮糧食問題,趙軍屯積糧食的故關要塞已被秦軍奪取了,糧草足夠支應秦軍的軍事計劃。白起之所以坑殺全部趙軍俘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節省出秦軍攻打邯鄲的軍糧需用,同時解決掉了所有的後顧之憂。

    有人說長平之戰後,秦軍兵力損失嚴重,理由是幾年後來秦王讓他為將去攻,白起說秦軍損失過半。這個言論是完全錯誤的,白起指的是從長平之戰到後來攻打邯鄲戰役中的秦軍的損失。長平之戰,秦軍屬於圍困,趙軍四十多天後待援不至,才突圍失敗,全軍斷糧投降,期間戰鬥規模並不大。況且,一支被餓了四十多天的軍隊,互相殺吃,能有什麼強大的戰鬥力?豈能給秦軍造成大的傷亡?

    還有人死咬著趙國缺糧,依據是趙國曾經向齊國借糧,那也是不認真看書,趙國向齊國借糧是長平之戰一年以後的事情了。

    再次,其它各國根本就來不及救援的。

    秦軍攜大勝之勢,南韓沒有救援的實力,齊燕兩國沒有救援的思想,而魏楚兩國在長平開戰的最好時機都未敢偷襲,何況此時?長平之前,白起主要的戰績和殺伐多數是從魏楚兩國取得,威名赫赫,足以震懾之,使其不敢輕動。

    即使是楚魏想救,兩國的朝堂要定策,大臣們要爭論,要制定計劃,要選將,要調兵,要統一指揮,要協調進軍,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做戰爭準備,鞭長莫及,倉促間根本就來不及支援。

    更重要的是,秦軍只要迅速進軍圍邯鄲,就可以掌握主動權,中途對援兵進行打擊。當世已無能與白起相抗衡的將領,其它國家,誰敢到人屠馬前來領死?

    如果援兵再被打敗,秦軍滅了趙國以後,還能趁勢滅了其它國家。

    有人說,趙國北方的李牧軍團可以回援,純粹是搞笑,當時,估計李牧還在上初中呢。

    結論: 秦國退兵是個重大的戰略失策。

    從長平退軍以後,得不償失,一退一進之間,白白浪費了來回路途上的時間和耗費,趙國後來違約,秦國再徵就晚了,良機已失,趙國也就完全做好了防禦準備,廉頗重掌兵權,非常強硬難纏的老將,防守得滴水不漏。經他訓練和策劃,邯鄲就成了鐵桶一般了,再想啃他,秦國付出的代價實在是承受不起。這個廉頗,即使兇如白起,也不願意去和他去糾纏。

    同時,各國也就完全有了支援趙國的準備和時間, 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軍師司馬懿》中,“依依東望,是人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