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跑步
-
2 # 80後阿旭
宋國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在原商國舊都商丘建立。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對於原商的貴族賞賜極為厚重,以示拉攏。西周的貴族分封。等級為公侯伯子男。宋國即被封為公爵。姜太公的齊國為侯爵。
春秋時期跟戰國時期的相比,還是講道義講文明的,宋國是中國最後的一個貴族之國,他的君主宋襄公。更是一位仁義之人,齊桓公與宋襄公交好,當時齊桓公尊王攘夷,已是霸主。在一次會盟上,齊桓公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齊桓公死後,齊國各公子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太子昭逃至宋國求救,宋襄公即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太子昭為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隨後宋襄公代齊在衛、邾、曹、滑等小國的擁戴下,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隨後在跟楚國的爭霸中以致身死。在泓水之戰這場之戰後,宋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泓水之戰後,由西周開創的幾百年的禮制,古中國的道義徹底損失殆盡。甚至淪為笑話。泓水之戰詳情:
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兩軍相遇於宋國邊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駐屯於北岸,楚軍自南岸開始渡河。宋襄公不顧謀臣子魚的建議,堅持不半渡而擊,待到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襄公又堅持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結果慘敗,身受重傷。
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其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至晉文公率領晉國崛起後,楚國的擴張方才被遏制。而宋國在此戰之後失勢,再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實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人,現在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出自《白虎通·號篇》);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出自《四子講德文》)。首先,我們先討論成為霸主的條件。在當時,要成為霸主,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還要有良好的外交環境和號召力,可以召集諸侯會盟。如果會盟得到周天子的支援,那更是名正言順的霸主了。從這一點上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個人當霸主都沒有什麼問題。而我也傾向於後一種說法。至於秦穆公和宋襄公,秦穆公一直被晉國壓制,前有晉文公,後有晉襄公,秦國的勢力一直沒有擴充套件到中原,根本談不到爭霸中原。宋襄公倒是召集了齊楚兩國前來會盟,可是會上被楚成王綁了,楚成王反而成了主角,宋襄公出了大洋相。後來泓水一戰,宋襄公又慘敗給楚國,徹底喪失了爭霸的資本。泓水之戰標誌著商周以來“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而以“詭詐奇謀”為能事的新作戰方式正在崛起。其實宋本來是春秋時期的大諸侯國,如果好好發展,說不定真的能成為霸主,但是碰到了宋襄公這種拘泥不化又急功近利的君主,除非其他大國的君主個個都愚蠢無比,否則斷不能讓宋國稱霸於中原。我個人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不能算是春秋霸主,特別是宋襄公。之所以這麼多的學者認可第一種說法,主要受了《春秋》和《史記》的影響。《春秋》就不用說了,那是孔老夫子寫的,在他老人家眼裡,固守仁和禮是最重要的,宋襄公在這一點上做的最出色,當然要被大書特書。相對而言,《史記》在史學界的分量就更重了,司馬遷的評價是:“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司馬遷認為,泓水之戰是宋襄公出於禮讓的原因才失敗的,所以說,司馬遷也是支援宋襄公的。不過話說回來,司馬遷畢竟也已經身處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統治者已經採納了董仲舒的主張,儒學的地位空前提高。司馬遷可能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可能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不得不這樣寫。而且司馬遷著書的一貫態度是,為尊者晦,即刻意迴護地位高的人,將他們的過失推到其他人身上,或是找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來替他們掩飾。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不過從當時來看,這是合理的。其實宋襄公有點像符堅,符堅也是對敵仁義、優待俘虜——他在都城給東晉的大臣都修了家宅,預備俘虜了對方以後入住進去享受(就是因為太優待俘虜了,被俘的東晉軍官朱序才得以在淝水之戰給他搗亂)。而且符堅也是在渡河戰役裡讓著對方,結果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