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高雄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據《宋史-王安石傳》,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自幼隨父赴任輾轉南北,諸子百家之書無所不讀。後來中進士任淮南節度判定廳公事,宋仁宗七年轉任鄞縣(今浙江寧波)知事,此後歷任過通判、判官、知州等等。由於多年在地方任官的經歷,使他更多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尤其是對社會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使他深感憂慮,因此王安石向仁宗上了一本萬言書,指出了宋朝當時的時弊,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改革,以扭轉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王安石的改革主張卻沒有引起仁宗及當朝大臣的重視,萬言書呈上後竟如石沉大海渺無音訊,為此王安石深感失望,便借母親病故居喪金陵,在家鄉收徒講學,宣揚自己變法的思想和主張,這也為其後的變法培養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此時,王安石卻引起了一個人的重視。此人即當時尚未即位的太子趙頊,他很讚賞王安石的萬言書,很想和他作一次面對面的交談,商議治國之道。後來,仁宗死,趙頊即位後,便立刻起用王安石,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年輕的宋帝趙頊便同王安石一道議論治國之道,王安石盡悉講述了自己改弦更張的主張,深得趙頊賞識,要求他盡心盡意輔佐自己。此後,終於形成了宋帝趙頊熙寧年間的變法高朝。

  • 2 # 西江夜行

    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不僅僅是在政治領域,其文學成就同樣舉目,堪稱一代文學巨擘。我們在瞭解王安石這位歷史人物時候需要從政治和文學兩個主要方面入手。

    唐宋八大家

    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前後,當時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唐代文人雅士倡導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古文運動”。這場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北宋,歷史也成為唐宋古文運動。

    唐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文化上最為鼎盛的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批在千百年來文學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人。到宋朝時期它的內涵和意義進一步加深,以歐陽修等人為代表的北宋文豪極力推崇韓、柳二人,他們掀起了一場新的古文運動,即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歷史上把唐代和宋代在古文運動中傑出代表唐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統稱為“唐宋八大家”。這八人放到現在,隨便一位都是文豪中的超級文豪,是大咖中的大咖。王安石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著的《傷仲永》在人教版初一下冊課本有收錄。由此可見,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是非常耀眼奪目,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其《讀孟嘗君傳》雖只有短短24字卻否定了歷朝歷代觀點,是千古傳頌的名篇。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它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進行變革。

    變法雖然最終沒有完全成功,但是改善了神宗朝的經濟狀況,提高了財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面貌。

  • 3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簡介1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擴充套件資料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

    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通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專案,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

    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 4 # 靜靜地聽淺淺地笑

    最熟悉王安石的是他的詩歌和改革,在中學課本里的詩《元日》、《梅花》、《泊船瓜洲》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說到蘇東坡的政敵,最難措辭的莫過於王安石了,然而事實上又絕對無法迴避王安石,因為兩人不但分屬兩個政治營壘,又是上下級關係,而且彼此之間還有糾纏不清的私人恩怨。

      東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舊黨爭,他的父親和弟弟、他敬愛的朝中元老、他的親朋好友,幾乎無一不是站在舊黨一邊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東坡本人的政治觀念與新法南轅北轍,他的學術思想也與新學格格不入。蘇洵與王安石素不相協,嘉祐年間蘇洵以文章名動京師,王安石卻未有一言褒獎。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弔唁,蘇洵獨不前往。東坡對其父寫《辨姦論》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有些話說得太過分。

      然而王安石卻絕非奸佞小人,他與蘇東坡的矛盾僅僅是政治觀念的不同,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當然要打擊,排斥清洗反對派,但也僅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從不羅絡罪名陷害對手,也從未企圖將對方置於死地。同樣,蘇軾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於政治觀念上,王安石的品行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十分敬佩,無話可說。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且是歷史上惟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王安石大膽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聾發聵的政治思想,王安石積極倡導和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變革。王安石兩度為相 ,發動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熙寧變法”運動。

    這場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於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援。

    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1085年,哲宗即位,年僅十歲,由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啟用反對變法的司馬光為相,廢除了大多數新法。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久便鬱然病逝,葬於江寧半山園。

  • 5 # 使用者秋在這裡

    對王安石這位歷史人物,我有所瞭解,特別對王安石變法思想的形成有所瞭解。

    因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鄞州區)當過三年縣令,而我老家也在鄞縣,聽到過不少王安石在鄞縣的治理事蹟。同時,也讀到了他在鄞縣期間創作的一些詩。

    王安石在鄞縣的施政,一切圍繞改善民生,重在富民,百姓獲得感強,其政績非常明顯。千年來始終深受鄞縣百姓的愛戴。‘王安石之於鄞縣,則奠定鄞縣千年發展之路’

    公元1047年,王安石任鄞縣縣令,其時才26歲,三年後升遷離開。

    來鄞縣的路上,經過杭州,寫下‘不畏浮雲遮望限,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傳世名句。

    在鄞縣,他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修浚東錢湖,建造王公塘

    慶曆七年(1047),王安石到任後的第一件大事,是考察了轄內民情和地理狀況。

    他發覺鄞縣雖然地域廣闊、江河遍佈,又臨海邊,可卻常遇乾旱。他詢問當地百姓和實地勘察後,知道了乾旱的原因,是由於河道淤塞不流通造成的。於是隨即動員百姓,利用冬閒大興水利。今浩瀚的東錢湖便是當年興修的水利工程。

    他還在今北侖大碶和穿山海邊,修建了海塘,有效地抵禦了海浪的侵襲。後人稱之為‘王公塘’。

    至今,當地百姓還流傳王安石修東錢湖時的一則故事。

    當初治理錢湖,需要大量的費用,王安石採取了全縣境差役費分攤和要求富商們捐資的辦法,可這只是解決了一半經費。如果向湖區內的灌溉受益戶收取另一半,對佃農家庭來說,難以承受。

    王安石調查中發現,離東錢湖不遠處的地方,如丘隘、五鄉、潘火等地,有許多財主,明明屬於受益戶,卻隱匿不報,推說,錢湖水不經過他們那裡。

    王安石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看到有個婦人正在河埠頭淘洗穀米,淘出的礱糠(稻糠)屑浮在河面上,緩緩漂向下游。

    他靈光一閃,吩咐手下在東錢湖的最高塘口處拋灑大量礱糠,然後派多人去邱隘等地檢視。

    礱糠途徑漂浮的地方,就是受益戶。財主們無話可說,只好乖乖地報出受益田面積,並據此繳出分攤費用。這樣,不但佃農的負擔大大減輕,而且湖區灌溉面積從原來的300公頃,增加到500公頃,由此增加了政府稅收。

    第二件,興教育,辦學校。

    1048年,他將鄞縣孔廟改為官辦學校。自此‘勤縣始有縣學’。

    為了找到好老師,王安石東訪西問,終於請來了五個飽讀詩書老先生,史稱‘慶曆五先生’當老師,使縣學順利開學。

    王安石辦學以後,‘開千年學風’,遺澤至今,碩果累累。僅南宋至清朝,鄞縣科考及第者如群星燦爛,出進士1184名,其中狀元6名,榜眼5名,探花1名。

    第三件,推行青苗政策。

    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是佃農們最困難的時候。佃戶一邊沒糧吃,一邊還要下田禾秧苗,許多佃農只好借高利貸,苦不堪言。

    王安石就以輕微利息把糧食貸給農民,約定秋後歸還新糧。他還整頓戶籍,試行保甲制度。

    王安石在鄞縣推行的水利、青苗、保甲政策的改革實驗,為他以後推行全國性的變法,積累了初步經險。可以這麼說,王安石的改革大業始於鄞縣。

    王安石在鄞縣期間寫了多首詩。這些詩似乎不見精心雕琢之處,隨意自然。這和他為了造福治下黎民,親身親歷與百姓同甘苦有很大關係。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

    溪深樹密無人處,唯有幽花渡水香(《天童山溪水》)。

    天童山離東錢湖約10公里處。當年,王安石為考察錢湖水流向,經東吳至天童,登上天童山而作。

    王安石上任伊始,即跋山涉水,調查研究,十幾天行程數百里。一日舟行姚江,江南山水讓他這個臨川人讚歎不已:

    軋軋擼聲急,蒼蒼江曰低。

    吾行有定止,潮夕自東西。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神明。

    喚取仙人來往此,莫教辛苦上層城。

    他行走在深山野嶺中,借住在山嶴孤村裡,詩情不減:

    村村桑柘綠浮空,

    春日鶯啼谷口風。

    二十里鬆行欲盡,

    青山捧出梵王宮。

    從最後兩句詩看,王安石去遊覽過天童寺。天童寺三面環山,正面的進山路上兩邊都排著高大松林,現今也是。

    在鄞縣,王安石寫下的最傷感一首詩,是《別鄞女》。這是為他死去的女兒而作:

    行年三十已衰翁,

    滿眼憂傷只自攻。

    今夜扁舟來決汝,

    死生從此各西東。

    王安石與夫人,在鄞縣生下了第一個女兒,取名王堇,小名鄞女。

    鄞女‘未滿月而笑,未週歲能言’,特別聰慧可愛。然而,2歲不到生了重病夭折。

    王安石寫完此詩後,便離開了鄞縣。多年以後,他仍對鄞縣這塊土地,和早早夭折的女兒,有著深深的懷念:

    孤城回首距幾何,

    憶得好處長經過,

    最思東山春樹靄,

    更憶南湖秋水波。

    三年飄忽如夢寐,

    萬事感激徒悲歌。

    應須飲酒不復道,

    今夜江頭明月多。

  • 6 # 水果武士

    孤獨的改革家——王安石

    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比王安石更具爭議的人了。古往今來對於他的評價有天壤之別,在變法、學問、人格各側面均有所牴牾;同時代的蘇軾、司馬光更在不同時期有過褒貶不一的論斷。到近代,維新派代表梁啟超對王安石推崇備至,併為其作傳,寫下《王安石傳》一書。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荊公之政術

    王安石變法號稱取法上古三代,說這些法都是三代已經施行過的法令而且是有效的。但上古三代太久遠了,而典籍又不能全信。

    政術第一是設立三司條例司,這是王安石所設立的財政機關。王安石說:周代設立有泉府這一官職,以制止兼併,救濟貧窮的人,變通天下的財物,後世只有桑弘羊、劉晏大略領會了這用意,學者不能明白先王立法的用意,反認為做君主的不能與百姓爭利,現在要理財,就應當編寫泉府之法。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三司條例司設立,王安石和陳昇之主持。這時陳昇之為宰相,王安石是參知政事。

    政術第二是青苗法。青苗法,很類似官辦的勸業銀行,是王安石惠民政策的一項。改變舊有常平制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政術第三均輸法。均輸法,是用來流通天下貨物的方法,其中規定了物資買進和賣出的方法,使運輸者方便,而有的和沒有的人之間可以貿易,也是一種惠民的政策。其法針對汴京物資需要和東南6路供應嚴重脫節,富商乘機牟利,農民困於租稅的情況,規定擴大運使職權,使其總握東南9路(江南東西、淮南、兩浙、荊湖南北、福建、廣南)財賦,並主管茶、鹽、酒、礬稅收和坑治、市舶之入。又自內藏庫中撥出500萬貫錢和300萬石米,作為發運司的糴本。

    政術第四市易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頒佈實施,於汴京設都市易司,邊境和重要城市設市易司或市易務,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並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在東京設定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政術第五募役法。募役法,又稱免役法,於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實施。規定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僱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 募役法(免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使很多農民免除勞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此外還有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等,以上都是變法中財政方面的改革。在軍事上,王安石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政術第六保甲法。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保甲法規定,鄉村住戶,每十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政術第七裁兵法。整頓廂軍及禁軍,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治平年間的兵,共一百一十六萬二千人,到熙寧,裁為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豐時稍有增加,也僅六十一萬二千二百四 十四人,比之前裁去了一半,有效提高軍隊士兵素質。

    政術第八置將法。宋代的軍隊雖多而不能用,原因很多,而最嚴重的,就是將和兵不認識,兵和將不熟悉。王安石廢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漸推廣的辦法,把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每單位置將與副將一人,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以提高軍隊素質。

    政術第九保馬法。保馬法,就是官府給百姓馬,讓百姓來代養,並且獎勵百姓自己養,等有急用時,就給他們錢然後拉去用。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詔令開封府界各縣保甲可自願牧馬,將陝西所購馬匹挑選給他們。熙寧六年,又頒詔讓司農寺立《養馬法》。

    王安石在軍事上還設立軍器監法,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王安石在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非常關注人才的選拔,主要是為變法造輿論。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這三個具體措施。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增加太學生員。四 年,把錫慶院、朝集院作為太學的講舍,把生員分為三等:才入學的為外舍,外舍升為內舍,內舍升為上舍。上舍一百人,內舍二百人,外舍不限人數。後來內舍增 加到三百人,外舍生限制在二千人。到熙寧八年,將王安石所編著的《三經新義》頒佈於學校。“三經”,指《周官》和《詩》、《書》。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議改變貢舉法,去除詩賦、明經等科的考試,以經義、論策考試進士。王安石還重視對中下級官員的提拔和任用,使許多低階官員和下層士大夫得到發揮才幹的機會。

    荊公之文學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改革家,同時也是卓越的文學家、詩人。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絡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所作多為有關政令教化、適於世用之文。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罷相的時間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併》《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王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閒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緻,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 7 # 小語路人

    歷史上的今天,5月21日,王安石病故。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小學語文教材中王安石的詩。今天,教六年級語文的我,就正在教他的《泊船瓜洲》。那麼,就來談談與這首詩有關的王安石吧。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號半仙,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他在宋神宗時期曾兩度為相,推行新政變法,但由於保守派的反對,收效不大,變法失敗。晚年退居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被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泊船瓜洲》這首詩,寫於1075年。當時已經退休的王安石,接到宋神宗的旨令,再次讓他當宰相。已經經歷兩次推行新政被罷相的他,對政治已心灰意冷。他幾經推辭,都未獲批准,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得上京就任。他乘船從京口到達瓜洲,這首詩就是書寫他停泊在瓜洲時的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還沒離開家鄉多遠,家鄉就在鐘山,只在幾重山之外,而他就開始思鄉了,感慨明月何時才能再次照他還鄉!

    這首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特別膾炙人口。其中“綠”字的用法最為人稱道,“綠”字寫活了春風吹過的江南一片嫩綠,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他煉這個字的故事廣為人知,堪比賈島的“推敲”。

    小學語文書中的還選入了他的《梅花》《元日》兩首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句精煉典雅,富含哲理,都深受人們歡迎。

    到了初中,孩子們還要學他的《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也極具哲理性,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常常被人當做“座右銘”。

  • 8 # 地圖上的通史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他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聖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銜。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祕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援,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託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極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哲宗即位後,加王安石為司空。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 9 # 四川達州

    不是個好人物。

    北宋有三大弊政,冗兵冗官冗費。拖累國家經濟,政府財政收入接近9成用於養兵養官去了,稍微出現災荒或者軍事所需,整個國家就可能傾覆。

    所以,早在宋仁宗時期就有慶曆新政,試圖節流以改變財政問題。但因為損害大多數官員利益而失敗。

    慶曆新政的范仲淹:

    可惜,在非機器化大生產時期,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顯然就是虛假命題。

    過程就不說了,結果是,北宋常年財政收入從7000萬(石/貫)猛增到1.2億,不過這顯然不是地主官員繳納的。增長50%稅金的背後,必然是百姓庶民被增加了100%乃至更多的負擔。

    當時,百姓甚至在喂時喊著——羅羅羅,安石,來食。

    然而,王安石剛愎自用,不檢討政策反而將問題歸咎於反對派掣肘,用辭職來脅迫小皇帝處分反對派。也因此,舊黨上臺就全面廢除新法,報復新黨。

    因此,當王安石的學生,八品官的安門上監鄭俠,寧願承擔罪責也要非法通過銀臺司快遞向宋神宗呈遞流民圖,王安石變法已在政治上完全破產了:

  • 10 # 輕舟向南

    本名 王安石

    別名 王荊公 、王文公 、臨川先生

    字號 字介甫 號半山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時間 1021年12月18號

    去世時間 1086年5月21號

    主要作品 《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臨川先生文集》

    主要成就 推行變法 :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收復五州。

    爵位 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司空等

    諡號 文

    追贈 太傅

    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物關係 兒子:王雱

    父親:王益

    兄弟:王安禮、王安國、王安仁

    1《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的詩歌前期多寫社會現實,反映底層人的生活的政治詩。罷相隱居後多寫詠物詩,寫景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轉農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