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捐雜稅
-
2 # 三師苑
我出身中醫世家,父親是一位老中醫,過世多年,就在我十多歲時,父親常說他拜師學醫的全部過程。
古代學醫一般在十二三歲始開始拜師,當然老師在收徒弟時也會考試考察,看看徒弟是不有學醫的天賦,考察合格後,舉行叩頭的拜師禮後,先在師父所在的藥鋪,或者說診所打雜三年,幹掃地,搽桌子在老師切,炒,蜜制等炮製中藥時,燒火,遞藥品等,幹活是沒有工錢的,只管吃住。
當然在這三年內,師傅會讓徒弟讀《藥性賦》,必須背會。《湯頭歌訣》內師傅挑100多首必須熟背,《醫學三字經》牢記,《脈訣全卷》中的28種脈象所症病候,必須背會。認識三百多種中藥的花,0枝,皮,根,全草,果,等,礦物藥的認識,動物藥的識別等,並學會常用藥物的切,炒炮製,如半夏的薑汁炮製,馬錢子的沙燙炮製,礦物藥的鍛治。如自然銅的醋鍛,師父最拿手絕活是一個枳殼能切108片。薄如蟬翼,這個記錄至今尚未有人突破。當然師父去野外採藥時,徒弟是必須去的,順便聽師父講許多有趣的故事。學習在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從師後的第四年,依然是幹雜活。但讀的書是《傷寒論》背會,《金匱要略》背會,《醫宗金鑑》《時病論》《溫病條辨》,《付青主男女科》等,讀書的同時,師父給幾個銀針,大棉花團,教練用腕力學針灸,當然有關針灸的書也多看,並在模擬的木頭人,掛圖牢記六經脈絡腧穴學。有時師傅遇到不常見脈象時,也讓徒弟摸脈體會!
第五年也就是正二八經坐在師父身邊了?師父看過的病人,徒弟再看看,抄抄藥方,不懂的地方,病人走後再問一下師傅等。這時候師父才讓看《內經》,師父說《內經》
看的太早不知其義。學會看常用的病後,再看《內經》等事半功倍,再讀《傷寒論》,耳目一新,柳暗花明,提壺灌頂。確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覺。
第六年師也就讓獨立看病人,師父也望聞問切,看完病人,開出藥方,送師父稽核,合格,抓藥送交病人。
有二年臨床經驗後,經師父考試考核,合格就可出師了。出師後,可隨師父從業,也自立門戶。
當然,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身,嚴師出高徒。
學醫,靠的是天賦和悟性,須終身學習,也是太苦躁的。
成為一代名醫所付出的心血,是常人無法承受的!好醫生,必須有高尚的醫德!
回覆列表
一般是師承!
師承即師徒之間進行傳授學習的方法,又稱“親炙”,它是中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的主要形式,對中醫學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韓愈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承的基本過程為師父要求弟子在臨床之前或臨床之同時,誦記大量中醫經典,培養深厚的中醫理論根基。同時由師父言傳身教,教授心得,把自己積累的臨證經驗傳授給弟子,弟子就能夠在無需花費大量時間摸索經驗的情況下,很快便繼承師父的診療特點。
師父獨特的學術經驗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的弟子不斷繼承與創新,這是中醫眾多學派形成的重要方式。此外中醫學徒也是師承的一種常見形式,徒弟自幼年跟隨師父學習,歷史上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名醫數不勝數,大多數名醫的成長均經由此途徑。
這種師徒授受的傳承模式,對眾多醫學流派的產生有深遠影響,如易水學派、河間學派等,正因此模式中醫學出現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有力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
代表醫家:
朱丹溪
朱丹溪,元代著名醫家,字彥修,名震亨,人稱丹溪翁。
因其母之患頑疾而學醫,晝夜研習經典,後拜見名醫羅知悌,數次往返登門拜謁均遭閉門拒客,趑趄三月有餘。但其心誠意真,每日拱手立於門前,置風雨於不顧。羅先生“愛其誠”,始獲相見,豈知一見如故,收其為徒,朱震亨盡得其妙旨,終成一代大師,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朱丹溪效仿“程門立雪”之舉在醫界亦傳為美談。
李東垣
李東垣,又名李杲,字明之,補土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之一,晚年自號東垣老人。其生逢亂世,母親為庸醫所害,立志習醫,求學心切,不惜離鄉四百餘里,挾千金以拜燕趙名醫張元素為師。
經過源年的刻苦學習,東垣“盡得其法”,遂辭別元素返回故里。創立並完善了“補土派”理論,發展了中醫歷史上著名的易水學派。著有《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