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十公汪家元墓在甘肅省漳縣城東南2公里徐家坪東坡,而汪家洞在隴西縣城西街,相距36.7公里,車程約51分鐘。城西街的汪家洞是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隴西城裡住著一個汪員外,汪員外有一愛女,視若掌上明珠;還有三樣寶貝,一頭白牛,一隻白狗,一對白鴿。白牛尾巴上長著一個面盆大的毛團,毛團裡是一個燕子窩。這牛一天能從隴西到北京往返一趟。白狗每天爬到城牆上朝北汪個不停。從北京看,隴西城被一團白霧罩住,什麼也看不見,那團白霧就是白狗叫時撥出的氣。兩隻白鴿子每天站在南北兩邊的城牆上,從北京城看,在通往隴西的大道上,有兩座高大的石山,即使有千軍萬馬也開不過去,這兩座山就是一對白鴿子的化身。汪員外本是朝廷命官,因為性格剛直,不滿朝廷奷臣當道,辭官歸隱,來隴西居住。他對於朝政腐敗,百姓受苦,心生不滿,有心自已建國,就想先在隴西建都稱帝,再圖大業,便用白狗白鴿作屏障,白牛當座騎,每天去觀看皇宮建築,歸來時教施工者照做,與此同時,加緊操練兵馬,等待時機起事。女兒看父親早出晚歸很辛苦,偷偷剪下牛尾毛團,想讓牛跑快些,不料牛反而走不動了。父親心疼女兒,並無半點怨言。父親繼續加緊操練兵馬,很少休息。女兒見父親日漸消瘦,又見兩隻白鴿不飛也不下蛋,索性殺了給父親補身體,如此一弄,兩座大屏山消失了,父親又沒責備她。後來,父親病了,聽說狗肉能治病,又將白狗殺了給父親吃,狗沒了,籠罩在隴西上空的雲也不見了。這些屏障物沒有之後,皇宮建築和操練兵馬的事就暴露了,朝廷認為汪員外有反心,點齊兵馬,要剿滅汪員外勢力。汪員外得知後,自知時機未到,便將所有兵器和貴重物品,藏進早己在城裡修好的汪家洞。此洞設定了機關,洞口有九重門封閉,每門立一石碑,上刻“要開汪家洞,直等原人來”,後來,汪員外全家被殺,據說兵器和貴重物品還在洞內,城西街汪家洞就是洞口所在地。
這個民間傳說,應該和元代隴右王汪世顯有關,在漳縣還有個汪家墓。
1972年夏天,一場暴雨傾瀉而下,山洪沖垮了砂石,露出一座座古墓和墳坑。當地人在河岸撿到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發現了一塊塊精美的磚畫。經文物專家考證,這是一片元代汪氏家族墓,佔地三萬平米,呈三角形。經過前後三次對29座墓進行清理發掘,共出土文物735件。墓坑為平面方形或長方形,單室磚構,豎穴墓道,墓頂為八面攢尖或圓形穹窿頂。墓壁鑲嵌人物、花卉、烏獸等花磚,人物畫有“王強臥冰”、“童子鬧蓮”等以24孝為主題的故事內容。雕工栩栩如生、維妙維肖,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出土的隨葬品有陶、瓷、金、銀、玉、玻璃器、絲織品等等。其中彩繪陶俑、木屋、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非常珍貴。如此奢華的墓葬,便是元代開國將領汪世顯家族墓,又稱三王十公元墓。如果不是那場暴雨,很難知道這片隱秘的墓區。
據《汪氏族譜》及相關資料記載,從1243年汪世顯葬此開始,到明萬曆44年(1616年)止,在373年內有120座墓,家族14代200餘人安息於此。汪世顯原是金國鞏昌便宜都元帥,金朝亡國第二年(1235年),他堅守金朝最後一個堡壘鞏昌城,在被蒙古大軍圍困數月之後,糧盡援絕,被迫出降。自成吉思汗率鐵騎進入中原以後,汪世顯以其兒孫們為朝廷南征北戰,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以及削平蒙古諸王內亂,平定西南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中,保衛西南、西北邊境的歷次戰鬥中屢建奇功,足跡遍至陝西、甘肅、青海、雲南、四川、廣西等區域。從汪世顯至其曾孫五代,貫穿元朝始終,其中封王者三人,封公者十人,即著名的三王十公。汪氏一門有附馬三人(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許多人榮鷹最高軍階--龍虎衛大將軍(正一品),金吾衛大將軍(從一品),還有鎮國大將軍(正=品),安元大將軍(正三品),昭遠大將軍(從三品),明威將軍,武略將軍等等。其生前或死後封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資政大夫(正一、二品)多達30多人。
史書記載,汪世顯源自安徽汪氏(有人認為是汪古部落),從唐初汪達昌鎮守鞏昌,到元朝汪世顯封隴右王,歷經唐宋元明清而不衰,實屬罕見。明洪武二年(1369年),馮勝取鞏昌,汪氏後裔只堅守數日便開門納降,被授昭勇大將軍,後改授安遠將軍指揮同知,仍任鞏昌路便宜都元帥,欽賜金筒浩命,折奉田24處,異姓家人72戶,準其世代相繼。
三王十公汪家元墓在甘肅省漳縣城東南2公里徐家坪東坡,而汪家洞在隴西縣城西街,相距36.7公里,車程約51分鐘。城西街的汪家洞是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隴西城裡住著一個汪員外,汪員外有一愛女,視若掌上明珠;還有三樣寶貝,一頭白牛,一隻白狗,一對白鴿。白牛尾巴上長著一個面盆大的毛團,毛團裡是一個燕子窩。這牛一天能從隴西到北京往返一趟。白狗每天爬到城牆上朝北汪個不停。從北京看,隴西城被一團白霧罩住,什麼也看不見,那團白霧就是白狗叫時撥出的氣。兩隻白鴿子每天站在南北兩邊的城牆上,從北京城看,在通往隴西的大道上,有兩座高大的石山,即使有千軍萬馬也開不過去,這兩座山就是一對白鴿子的化身。汪員外本是朝廷命官,因為性格剛直,不滿朝廷奷臣當道,辭官歸隱,來隴西居住。他對於朝政腐敗,百姓受苦,心生不滿,有心自已建國,就想先在隴西建都稱帝,再圖大業,便用白狗白鴿作屏障,白牛當座騎,每天去觀看皇宮建築,歸來時教施工者照做,與此同時,加緊操練兵馬,等待時機起事。女兒看父親早出晚歸很辛苦,偷偷剪下牛尾毛團,想讓牛跑快些,不料牛反而走不動了。父親心疼女兒,並無半點怨言。父親繼續加緊操練兵馬,很少休息。女兒見父親日漸消瘦,又見兩隻白鴿不飛也不下蛋,索性殺了給父親補身體,如此一弄,兩座大屏山消失了,父親又沒責備她。後來,父親病了,聽說狗肉能治病,又將白狗殺了給父親吃,狗沒了,籠罩在隴西上空的雲也不見了。這些屏障物沒有之後,皇宮建築和操練兵馬的事就暴露了,朝廷認為汪員外有反心,點齊兵馬,要剿滅汪員外勢力。汪員外得知後,自知時機未到,便將所有兵器和貴重物品,藏進早己在城裡修好的汪家洞。此洞設定了機關,洞口有九重門封閉,每門立一石碑,上刻“要開汪家洞,直等原人來”,後來,汪員外全家被殺,據說兵器和貴重物品還在洞內,城西街汪家洞就是洞口所在地。
這個民間傳說,應該和元代隴右王汪世顯有關,在漳縣還有個汪家墓。
1972年夏天,一場暴雨傾瀉而下,山洪沖垮了砂石,露出一座座古墓和墳坑。當地人在河岸撿到金銀玉器的同時,也發現了一塊塊精美的磚畫。經文物專家考證,這是一片元代汪氏家族墓,佔地三萬平米,呈三角形。經過前後三次對29座墓進行清理發掘,共出土文物735件。墓坑為平面方形或長方形,單室磚構,豎穴墓道,墓頂為八面攢尖或圓形穹窿頂。墓壁鑲嵌人物、花卉、烏獸等花磚,人物畫有“王強臥冰”、“童子鬧蓮”等以24孝為主題的故事內容。雕工栩栩如生、維妙維肖,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出土的隨葬品有陶、瓷、金、銀、玉、玻璃器、絲織品等等。其中彩繪陶俑、木屋、雙龍銅鏡、玻璃蓮花托盞、高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飾非常珍貴。如此奢華的墓葬,便是元代開國將領汪世顯家族墓,又稱三王十公元墓。如果不是那場暴雨,很難知道這片隱秘的墓區。
據《汪氏族譜》及相關資料記載,從1243年汪世顯葬此開始,到明萬曆44年(1616年)止,在373年內有120座墓,家族14代200餘人安息於此。汪世顯原是金國鞏昌便宜都元帥,金朝亡國第二年(1235年),他堅守金朝最後一個堡壘鞏昌城,在被蒙古大軍圍困數月之後,糧盡援絕,被迫出降。自成吉思汗率鐵騎進入中原以後,汪世顯以其兒孫們為朝廷南征北戰,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以及削平蒙古諸王內亂,平定西南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中,保衛西南、西北邊境的歷次戰鬥中屢建奇功,足跡遍至陝西、甘肅、青海、雲南、四川、廣西等區域。從汪世顯至其曾孫五代,貫穿元朝始終,其中封王者三人,封公者十人,即著名的三王十公。汪氏一門有附馬三人(汪良臣、汪惟勤、汪隆昌),許多人榮鷹最高軍階--龍虎衛大將軍(正一品),金吾衛大將軍(從一品),還有鎮國大將軍(正=品),安元大將軍(正三品),昭遠大將軍(從三品),明威將軍,武略將軍等等。其生前或死後封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資政大夫(正一、二品)多達30多人。
史書記載,汪世顯源自安徽汪氏(有人認為是汪古部落),從唐初汪達昌鎮守鞏昌,到元朝汪世顯封隴右王,歷經唐宋元明清而不衰,實屬罕見。明洪武二年(1369年),馮勝取鞏昌,汪氏後裔只堅守數日便開門納降,被授昭勇大將軍,後改授安遠將軍指揮同知,仍任鞏昌路便宜都元帥,欽賜金筒浩命,折奉田24處,異姓家人72戶,準其世代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