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卻地平線
-
2 # 野菜野菜
冷血卻又不得不冷血。
雖然李建成是太子,但是跟隨李淵打天下時,李世民的功勞不小,他手下集結了很多能人異士,內心自是不甘。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淵當了皇上,李世民估計下場也不好。但是他殺光太子和四弟全家是冷血殘忍的。
可是,他又不得不殺,因為李建成如果繼位,那是名正言順,無可厚非,他殺了李建成,奪了太子位那是搶。
也許真實的歷史更慘烈,但是,我們一無從知道,二無法改變。只能承認一個弒兄奪位後的皇帝呈現給我們的歷史,一個他願意讓後人看到的樣子。
自古哪個皇帝不冷血,心慈手軟的坐不穩。武則天可是連自己子女都殺的。
好在李世民繼位後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了基礎。
只能說權力這個東西誘惑太大了。
對於歷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和思考,沒有對錯。
-
3 # 聽風崖
從家族親情的角度來說,李世民百分之百是一個冷血之人,想必他登上皇位之後內心也飽受煎熬,甚至還會每每在夢中重現殺兄弒弟的血腥場面,悵然醒來之後只有深深的負罪感。也許正是這份負罪感不斷鞭策李世民勵精圖治,最終成為一代明君開創大唐盛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其繼承皇位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李世民在長安刀光劍影,喋血百步的那場攝殺,不僅屬於政治上的爭權奪利,而且還是兄弟間的“煮豆燃豆萁”,而李世民透過奪取了唐朝政治和軍事的主導權後,繼而逼父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如此令人不齒的手段,中國的教科書上卻對這場“玄武門事變”給予了正面的評價,不能不說是個汙點。
也許我們今天把李世民看成是正面的人物,是因為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所至,就好象是“勝者為王、敗者寇”一樣,唐朝的“貞觀之治”,使唐朝帝國成為當時全世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各領域,都堪稱強國。也正是這個原因,李世民成為我們後人心目中的“ 好人”,自然,他當時發動的“玄武門事變”,也彷彿成了“正義”之舉,就像我們當初粉碎什麼幫一樣,由此,李世民既然是好人,那麼被他在玄武門殺死的其兄其弟就是該滅的壞人了。
其兄李建成在我們的歷史書上的評價是個狡詐的陰謀家,而其弟李元吉是個幫兇,惟獨李世民是個能文能武、善於用兵,幫助其父推翻隋朝的功臣。但事實上,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西渡黃河,攻克其戰略地位不亞於後來李世民所攻下洛陽的長安城。其深遠的意義在於當時李建成佔據長安後,唐朝軍隊的聲威大振,成為後來逐鹿中原的一支割據力量,並使其它勢力依附於唐。
歷史上有人因為李建成的人品問題,把他說得一無事處,史書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說是李建成曾經“蒸淫父姬”,其源頭是史載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密奏高祖,說“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這是有史可鑑的,但是中國的史書,多以皇帝監督下編撰的。有一個基本的常識我們應該考慮,那就是作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怎麼會直接跟皇帝老爹說,我哥我弟給您戴了項綠帽子呢,而且,這話還居然在史官在場的情況下的,豈非荒唐之極?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被後人相承,得益於史書的記載,然而有些史書記載,也未免尊重事實,事實上像李建成“蒸淫父姬,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樣的事情倘若是真的,那麼恐怕唐高祖早把他兩個兒子解決了,至少李建成的太子也當被廢黜了。很顯然,這段史書記載,恐怕是李世民座下史官的原創罷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含糊道“宮禁深秘,莫能明也”,還算是沒有泯滅一個史書家的良心。
有些貌似歷史書上也曾這樣為李世民開脫,說是玄武門之變前一兩天,曾有人密奏說“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謀害秦王”,李世民無奈,只能決定先發制人,召集部下策劃政變,——這些寫歷史書的人簡直沒有大腦,李世民接到其兄要謀害他後,即便馬上召集部下策劃政變,一個晚上就可以完成如此複雜的政治運作和兵力調動的嗎?事實上在李世民伏兵玄武門,肯定要先於當時的玄武門總領常何取得聯絡,計劃要落實,兵力要佈置周密、安排妥當,豈是像擊一下掌就可以搞定的?
所以說“玄武門事變”必然已經密謀良久,本質上就是李世民為奪其兄太子身份未果,發動的一場宮廷政變。
回覆列表
看哪個角度吧!如果站在個人角度看,確實冷血,連兄弟都殺,但是作為一個偉大帝王,他是熱血的,不然哪來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