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蜀黍老囧曾
-
2 # 謀長截短
F/A-18戰鬥攻擊機(英文:F/A-18 Strike Fighter,綽號:Hornet,譯文:大黃蜂,亦稱:Hornet Strike Fighter,譯文:大黃蜂攻擊戰鬥機,通稱:波音F-18“大黃蜂”,正式編號:F/A-18),而F/A-18E/F是最新改進型,電子裝置,機載武器以及發動機效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F/A-18E/F戰鬥攻擊機採用單座/串列雙座後掠翼氣動佈局,安裝兩臺F-414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是一型多用途艦載戰鬥機,可掛載各型精確制導武器,是美國軍方第一種兼具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型號,具備優秀的對空、對地和對海攻擊能力。作為美國海軍最重要的艦載機,其用途廣泛,既可用於海上防空,也可進行對地攻擊。
而吸引美國海軍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價格低廉。除去通貨膨脹的影響,F/A-18E/F的價格已經從MYP-1降到MYP-2。在2006財年預算中,飛機的出廠價是5940萬美元,其中還包括ATFLIR和ALQ-214。這遠低於F-35C聯合支援戰鬥機的出廠價(2002財年是6170萬美元,全速生產是出廠價)。這個目標是透過多次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的。2002年,最後在聖路易斯的F/A-18E/F裝配線顯得相當現代化。這沒有什麼可驚訝的,因為它在90年代早期就已經是美國飛機制造業的先鋒。大多數F/A-18E/F機身是依照“瘦身生產”技術設計的。這種設計比開始的F/A-18A少了一些部件和附件。
這麼好的飛機火力又猛,價格又低廉,所以得到美國軍方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林哥講武堂
美國海軍也不見得有多青睞F/A-18E/F“超級大黃蜂”。
早前的時候,美國航母艦載機除了有F-14制空戰鬥機,還有A-6和A-7兩種型號攻擊機。為了簡化後勤,降低成本,美國海軍在Y-17的基礎上開發出了F/A-18“大黃蜂”。
從名字中帶有F和A就可以看出來,美國海軍是賦予“大黃蜂”多用途期望的,在輔佐F-14完成制空任務的同時,還要取代A-6和A-7,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海軍茫然四顧,發現自己居然找不到任何可以威脅自己的對手了。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能在海上威脅美國航母艦隊,美國海軍的任務也從大洋決戰轉向陸地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制空能力強大、用途單一、維護成本高昂的F-14開始尷尬起來。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美國海軍決定將F-14全部退役,航母上只攜帶F/A-18這一種戰鬥機。
美國海軍自己也很清楚,F/A-18的滯空能力是不如F-14的,但是勝在多用途能力好,平臺潛力大,一直改下去,足夠應付當下的威脅了。就算若干年後某國海軍突然崛起,那會兒F-35C已經服役了。
實際情況也跟美國海軍預料差不多,一直到現在,第一個F-35C中隊已經服役,海面上也沒有出現可以挑戰自己的敵方艦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並不急於快速換裝F-35C。而且考慮到F/A-18E/F“超級大黃蜂”的多通途能力是目前美國海軍需要的,因此繼續採購“超級大黃蜂”是一個低成本的做法。
回覆列表
F/A-18E/F的效能仍然是三代到三代半的佼佼者,空戰面對輕型機有優勢面對重型機也不怕。同時還有足夠的多用途能力,使用效率比貓高得多,反正現在也沒有什麼國家可以有能力發動飽和攻擊了,超級大黃蜂在體系支援下面對中等國家的空防體系也足夠使用。
但是論經濟性,其實超級大黃蜂的優勢不大,儘管海軍型F-35C的單價仍然是F-35中最貴的,不過目前也就1億出頭,而且還會下降一些。考慮到效能差距,超級大黃蜂的採購價格事實上並無多少優勢可言,可能維護費用才會有相對顯著的優勢。
問題的背後是,美國需要保有波音的軍機產能,避免在下一代戰鬥機出來之前軍機研發能力被洛克希德·馬丁徹底壟斷。在波音吞併麥道後,具有四代戰鬥機生產研發能力的只剩下洛馬和波音,通用基本上不再有,諾斯羅普·格魯曼也轉向隱身轟炸機。波音就剩下F-15和F/A-18兩個系列的戰術機在生產,這兩條生產線和背後的組織、技術人員、飛行情報等等不應該那麼快放棄。因此,讓波音延長軍機產能的延續時間對未來軍機供應商的多樣性有一定幫助。
美國海軍當然想要更多的F-35B和C,但為了長遠考慮,採購F/A-18E/F這筆錢屬於不得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