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粹繁榮絢麗日

    “璧”,扁平形、中間有孔的玉器。《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說,《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論;巰:“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也作為玉的通稱。

    “和氏璧”,一名和璧。春秋時楚人和氏(卞和)所得的寶玉,叫和氏之璧。省稱和璧。據《韓非子.和氏》、《淮南子.修務》、漢《劉向新序雜事》載:相傳春秋楚人卞和,他發現了一塊玉璞(未經雕琢加工的玉),先後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又先後被裁去雙腳。等楚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於荊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

    據考春秋戰國時期,和闐玉已大量輸入中原,雖未進楚;但王室諸候竟相選用和闐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闐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闐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好和闐玉的心理,儒者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作為理論根據。早在戰國時期《周禮》中,把玉分為蒼、黃、青、赤、白、玄等色,《呂氏春秋》也把玉分為,青、赤、黃、白、玄五色。繼儒生們又把“玉”比附在和闐玉物理化學效能上的各種特點來論證鼓吹,隨之“君子比得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又把政治、哲學、爵位、宗教等比較“玉”之尺度來賦以王權爵位等級的政治化,同時也把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起來。

    “和氏璧的如此魅力”,在於《史記.藺相如傳》述【完璧歸趙】的故事:戰國時,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遣趙王書,願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藺相如曰:“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相如入秦,見秦玉得璧,無意償趙城,乃設計復取璧,使從者送回趙國。

    那麼,“和氏璧應當非和田玉莫屬嗎“?從春秋戰國時的“帝王將相”及所謂的儒生對“玉”的品論而言,“和氏璧”應為王室首選國器的和闐玉材質。但史載卞和三次”執著“獻玉在“荊山”,此山名的荊山就有四處之多;一在湖北南漳縣、二在陝西富平縣、三在河南靈寶縣、四在安徽懷遠縣等。又可說之,和氏璧是“藍闐玉”或“獨山玉”及“密縣玉”...。最據權威的應為湖北南漳縣西,漳水所出。“荊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卞和慧眼得璞玉於荊山之“論述”,及人們對“和氏璧”寓意“荊山出寶璞,漳水有靈玉”的相關傳說。

    其實”和氏璧“未經傳世與出土,更無“實物”原料與產地的考證。它只是人們相傳對美玉的嚮往與寄託,它更是七千多年來華人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這可能就是對“璧”之美玉也的定論吧。

  • 2 # 卓然堂

    卞和及和氏璧的故事,因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廣為人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玉璧,但其真實性一直以來都有質疑。和氏璧的出處雖有史載,但語焉不詳,導致眾說紛紜,甚至出現幾個地方相爭作和氏璧故鄉的局面。根據記載,卞和是在荊山得到和氏玉的,應該是一塊璞玉,外面有皮殼。比較公認的荊山在湖北,距和田玉產區有數千裡之遙。如果此記載屬實,和氏璧應該不是和田玉。此外,一般的和田玉,山料也好,籽料也罷,都沒有很厚的皮殼,以至於兩代楚王的宮廷玉匠都不能識別。

    此外,史料中似乎並沒有明確記載和氏璧的顏色,甚至其大小與型制。根據傳統,璧應為圓片狀,有中孔。和氏璧擲之可損,應該與傳統制式相似。下面幾塊玉璧,從西周到戰漢,均為此形,型制應與和氏璧相去不遠。

    總之,歷史故事傳至今日,虛構成分難免,求實較真,大可不必。

  • 3 # 吳抒文

    《韓非子.和氏》、《淮南子.修務》、《漢劉向新序雜事》載:相傳春秋楚人卞和,他發現了未經雕琢加工的玉,先後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又先後被裁去雙腳。等楚文王即位,和又抱璞哭於荊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

    爭議在於到底材質是什麼?古人稱美石為玉,指漂亮的石頭為玉器。璞玉出處: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巖,傳為卞和得玉處。假設是和田玉,春秋開採的和田玉非常豐富不存在不認識的和田玉。另外,如果是普通的寶石,卞和應該會自己開採一塊讓人看看本來面目,應該硬而脆,所以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加工成本來面目。這個和氏璧大小不一定特別大,因為卞和和藺相如可以揣在懷裡,估計就是個手把件大小。

    湖北產的寶石主要是:綠松石,蛋白石,白鵝石等,這些都不是好的寶石,應該也不是和氏璧的材料。還有一種說法石隕石,隕石裡面有鑽石或者是葡萄石祖母綠之類,反正不是古代的常規寶石

  • 4 # 華哥覓玉

    和氏璧應該是獨山玉,卞和不可能跑到和田。

    和氏璧核心是卞和發現玉壁,獻寶的故事。

    卞和所在的地方,只有獨山產玉。你說是和田玉,那是幻想。

  • 5 # 泛fan而談

    自西周以來,玉入典章,玉器成為君權神授的形象代表,於世間萬物之中榮登至尊地位。自秦以後,以玉為璽,做成天子神器,成為賦有上天之命的國家政權法制信物。從和氏璧到傳國璽的故事,很能說明些問題。和氏璧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為和氏獻璧,後部分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完璧歸趙的故事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國君臣明知其中有許,但為不給秦以發動戰爭之口實,派謀臣測相如奉璧西入秦。藺以過人之膽略設計周旋,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留下了“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之千古佳話

  • 6 # 老三麒麟

    一、和氏璧從認知上說應該是和田玉,要不各國國君、大臣和工匠真是沒眼光,看不出和氏璧的材質。經過幾千年的玉材選用和雕琢、傳承先朝留下的玉器數不勝數,不識和田玉那才笑話。首先,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和田玉進入中原了,各國爭相製作各式玉器,也包括楚國。各種渠道流入的籽料並非全部被加工利用,存在原石因皮厚等原因,被棄之不用的可能,被識玉的卞和發現。後續人人都知道了,不敘說。

    二、個人觀點:和氏璧依然是璧的型制,傳奇的獻寶經歷和雕琢的精美在當時令所有國君垂涎欲滴,衍生出‘完璧歸趙’的故事。至秦朝統一,命宰相製作玉璽——未指明用和氏璧做玉璽,而是制玉璽與和氏璧成為天下共傳之寶。加之後續有王莽索要摔壞補金鑲嵌的文字記載,基本上可以推論璧和玉璽是兩件器物。還有一種可能是玉璽流傳出去了丟了,璧進了秦始皇陵了,也不得而知了。就多種記載版本,均有不同解釋,以上僅僅是個人觀點,娛樂而已。不喜勿噴!

  • 7 # 紫錦乾源之文化傳承

    據說和氏璧為和田玉的可能性不大,有的說是藍田玉,有的說是獨山玉,還有的說是荊州玉,但是考古專業大多都說荊州玉可能性最大,最後和氏璧不知去向,具體的史料記載也是說不清楚,以至於至今都是難解之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壽司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