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姐jie

    如果家裡老人去世,你贊成海葬嗎?

    當人生之路走到頭、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彷彿都必須有個安放的地方,我們這裡都習慣墓葬。

    其實我很羨慕能海葬的人,不用佔據一席之地,不用後代三七、五七哭哭啼啼,也不用掃墓,也不用把遺像經年累月存放屋裡。

    人死就是迴歸,悄然地來,悄然地去。

    死後把本人屍體連同照片、衣物,各種用具等等全部沒用的遺物都燒成灰,撒入很遠很遠的江海湖泊裡,這樣家中的小孩子們也不會害怕。

    我就一直這樣打算著自己百年後的身後事,這樣走的輕鬆自然,挺好。

  • 2 # 獨坐看雲起

    如果家裡老人去世,你贊成海葬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可以普及喪葬知識!又接軌了當下的殯葬改革。

    在遇到你的問題之前,我對海葬並不非常瞭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去搜了一下什麼是海葬。結果又瞭解了“水葬”“風葬”“樹葬”等等喪葬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瞭解。)

    弄明白什麼是海葬之後,我的回答是:贊同海葬!

    但是,關於海葬,得“因地制宜”,比如:沿海地區的居民,適宜“海葬”,而且只適於“撒灰式”海葬。就是把骨灰撒入大海。內地居民是不適合採取“海葬”方式的。你不可能讓人家內地居民去世後,花錢火化之後,還得花錢跑到海上規定海域去拋灑骨灰,那不是勞民傷財嗎?我贊同的是沿海居民可以採取“海葬”方式。

    自去年六月回到家鄉至今一年多點時間,參加了6位老人的葬禮,1位中年親友的葬禮。對現在的喪葬方式和殯葬改革有些自己的思考。

    說一下對農村殯葬改革的一些看法:

    在我所參加的幾個葬禮中,幾位農村老人都是先在村子裡風光的大操大辦之後,然後把遺體運到城裡殯儀館,再搞個遺體告別儀式,殯儀館為了撈錢,鼓勵瞻仰遺容的親友,向遺體獻花,一支菊花20元,現金。(“據說”,我不知是否屬實,只是“據說”,那黃菊花會被殯儀館重複使用)待遺體火化之後,再回到村裡仍把骨灰裝進棺材,埋進田裡,起了墳、立了碑或者“小牌坊”。所謂的殯葬改革無非就是多花一筆殯儀館火化的錢而已!

    華人有著“入土為安”喪葬習俗,不埋進土裡,心裡不踏實!實際上,如果瞭解歷史,如果想開了,入不入土,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先說歷史上有記載的歷代王侯將相,有多少墓葬完好儲存下來,沒被盜沒被毀的?可以去網上搜一搜。

    而咱們平民百姓,能找到自己一兩百年以上祖先墓地的也已經極少了!

    以我自己來說,我們是個大一點的家族,我爺爺奶奶的墓地和我爺爺的爺爺的墓地在一起,我還可以找到。再往上先輩的墓地,早就被當年“破四舊”時給平掉了,我們是找不到了遺蹟了。而我們這個姓氏,是何年何月從何地遷來此地的歷史都無處可尋!是不是很可憐?

    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一不小心就斷了香火。那埋在田地裡的墳,沒有人去添墳、祭掃,三五十年後,也就漸漸與地面平齊了。就“塵歸塵土歸土”歸於自然了。而現在搞得那些公墓地,弄個幾十平方釐米的水泥墩。若不幸斷了香火,若干年會被從公墓清理掉的,因為沒人“續費”啊!

    所以何不想開點,如我們偉大的周總理一樣,自大自然中來,再歸於大自然,把骨灰撒入江河湖海,祖國大地,多麼的灑脫!

    曾經在參加一位老人的葬禮後,與一位發小談到自己將來離開這個世界後,該怎樣,我說,我會先選一棵自己喜歡的樹,種在祖宅前的自留地裡,等我走了,我會要求我的後人把我的骨灰埋在我種的那棵樹下。即使我的香火斷了,至少我還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有用的木材啊?而我早已融入大自然,不至於被人從墓地清理掉吧?

    我有個創意:就是在老人去世後,可以把一部分骨灰加工之後,混入陶或瓷原材料,製作成陶或瓷的小牌坊,或小牌位,或者其他你想製作成的樣式,供奉在家中。這是不是更有意義呢?

    結語:

    從“海葬”聊到殯葬改革,可能離題了,但是我喜歡回答這樣的問題,能夠讓我把曾經思考過的問題表達出來。

  • 3 # 黃瓊Shirley

    多年前在社群的茶館。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她家庭貧困,她有癌症晚期。很痛,她自己跳河了。這樣什麼錢也不用花。我還記得她的笑容。能活八十多歲也不容易吧。我要是能活到八十多歲就好了。但我還是想擁有很大的陵墓。蜻蜓點水穴也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壺有什麼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