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任何口徑的炮彈都可以做成埋頭彈形式,但是目前我們聊到的埋頭彈主要以40毫米以下口徑為主,比如像英國CTA40mm埋頭彈,中國在珠海航展期間展出的CS/AAS 40mm埋頭彈多功能突擊炮為代表的兩種型別的同口徑突擊炮。埋頭彈顧名思義就是“把頭埋起來”,也有叫套筒式炮彈的,簡單來說就是和我們常見的彈頭露在外面的炮彈不同,其彈頭是被整體包裹在裡面的,炮彈外形成為一個尺寸更小、質量更輕的圓柱體。與傳統的常規炮彈相比,同口徑的埋頭彈體積和重量要輕30%以上,對於節省彈藥儲存空間和提高載彈量有很大的好處,同時由於其更為規整的彈體外形也簡化了供彈機構和槍炮的體積和重量;其次壓的更實的藥筒也提高了火炮的炮口動能和射程以及殺傷力。所以在這三個優勢下,更大口徑的埋頭彈突擊炮可以輕易裝在一些輕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上使用。比如中國就將CS/AAS 40mm埋頭彈裝到了6×6山貓輪式突擊車上,其次像美國也在研製小口徑的突擊步槍使用的5.56mm埋頭彈。從實際應用角度來說,埋頭彈的出現主要還是為了解決減小彈藥質量和體積以及最佳化供彈系統有這些需求的武器裝備上,真正有這兩個需求的就只有單兵輕武器和步兵戰車這類裝甲車輛了,特別是在步兵戰車這類裝甲車輛上,長期存在著小口徑突擊炮射速高、載彈量高但是殺傷力小的缺點,而大口徑突擊炮雖然殺傷力大,但是射速慢、載彈量小、體積和質量過大影響其適裝性問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能見到的埋頭彈基本都是步兵戰車裝備的35--40毫米口徑的主要原因。當然埋頭彈應用到更大口徑的火炮上,除了能夠提高其炮口動能和殺傷力外,最主要的是還可以降低整炮的質量和體積,比如目前一門127毫米的艦炮的整備質量根據射速不同最輕可以像伯克艦裝備的MK45艦炮的22噸,最重可以像127mm奧托梅萊拉艦炮33噸的整備質量,但是同樣其最大射速只有30發/分鐘。像中國最新的HPJ38型單管130mm艦炮雖然整備質量超過50噸,但是最大射速相當於兩座MK45艦炮。所以像這種大口徑的艦炮在採用埋頭彈技術後,除了體積和射速能夠更高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其整備質量更輕,所以一些二三千噸的軍艦也是可以搭載這種大口徑艦炮的。但是由於技術的限制和埋頭彈本身與生俱來的缺點的原因,目前還無法實現大口徑艦炮使用埋頭彈的能力。除了現階段埋頭彈存在技術複雜和造價高等這些後期可以克服的缺點外,埋頭彈與生俱來的缺點是最大的攔路虎,因為埋頭彈採用的二級點火過程異常複雜,首先是需要一級發射藥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點燃做功將槍/炮彈推進槍/炮膛,這對於一級發射藥的點火時間準確性和發射藥的快速點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這也是目前埋頭彈研製第一大難點,美國當初花了2億美元就敗在了這步最後只得下馬。其次在主裝藥的壓實性和點燃流程上有更為複雜的要求,而這些裝藥設計是很難完全透過計算機模擬測試出來的,都是需要經過漫長的實際射擊試驗來不斷調整裝藥設計和裝藥成分及點燃準確度,最後取得一個最佳的裝藥量和裝藥方式以及點燃流程。其次由於彈芯被髮射藥包裹在內,而彈頭又是埋入彈殼口,所以彈芯和發射藥彈體的同軸基準度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從彈芯和彈體、發射藥的組裝過程中的裝配精度要求更高。其次埋頭彈為了降低整彈的質量都採用了質量更輕的工程塑膠,這就意味著口徑變大的同時裝藥量提升上去後彈體可能會在初始階段變形或者自燃。所以總結一下目前大口徑艦炮無法實現埋頭彈技術的主要原因還是口徑變大後發射藥的快速點燃性和點燃準確性以及彈體的耐高溫高壓能力以及彈芯的在日常轉運、倉儲過程中的同軸度三個技術難點上。像海軍的1130近防炮主要採用的是脫殼穿甲彈,由於脫穿彈的彈芯已經大部分處於發射藥筒內了,所以在體積上和同口徑的埋頭彈差距不會太大。當然採用埋頭彈技術後是可以實現更高的射速和降低整座近防炮的重量的。而76/130毫米艦炮目前在技術層面還存在很大問題,所以目前還無法將埋頭彈技術引用到中大口徑艦炮上。但是不管是在突擊步槍的小口徑槍彈上還是大口徑的艦炮/榴彈炮上,埋頭彈終究只是一種過渡,因為小口徑的槍彈最終的演變還是無殼彈,而大口徑艦炮目前已經朝著電磁炮方向發展。所以未來像艦炮這類對體積和質量要求不高的炮種採用埋頭彈的可能性不大,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會直接過渡到電磁炮上,而中小口徑,也就是從步兵戰車使用的40mm以下都會轉變為更先進的“無殼彈”。
理論上來說,任何口徑的炮彈都可以做成埋頭彈形式,但是目前我們聊到的埋頭彈主要以40毫米以下口徑為主,比如像英國CTA40mm埋頭彈,中國在珠海航展期間展出的CS/AAS 40mm埋頭彈多功能突擊炮為代表的兩種型別的同口徑突擊炮。埋頭彈顧名思義就是“把頭埋起來”,也有叫套筒式炮彈的,簡單來說就是和我們常見的彈頭露在外面的炮彈不同,其彈頭是被整體包裹在裡面的,炮彈外形成為一個尺寸更小、質量更輕的圓柱體。與傳統的常規炮彈相比,同口徑的埋頭彈體積和重量要輕30%以上,對於節省彈藥儲存空間和提高載彈量有很大的好處,同時由於其更為規整的彈體外形也簡化了供彈機構和槍炮的體積和重量;其次壓的更實的藥筒也提高了火炮的炮口動能和射程以及殺傷力。所以在這三個優勢下,更大口徑的埋頭彈突擊炮可以輕易裝在一些輕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上使用。比如中國就將CS/AAS 40mm埋頭彈裝到了6×6山貓輪式突擊車上,其次像美國也在研製小口徑的突擊步槍使用的5.56mm埋頭彈。從實際應用角度來說,埋頭彈的出現主要還是為了解決減小彈藥質量和體積以及最佳化供彈系統有這些需求的武器裝備上,真正有這兩個需求的就只有單兵輕武器和步兵戰車這類裝甲車輛了,特別是在步兵戰車這類裝甲車輛上,長期存在著小口徑突擊炮射速高、載彈量高但是殺傷力小的缺點,而大口徑突擊炮雖然殺傷力大,但是射速慢、載彈量小、體積和質量過大影響其適裝性問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能見到的埋頭彈基本都是步兵戰車裝備的35--40毫米口徑的主要原因。當然埋頭彈應用到更大口徑的火炮上,除了能夠提高其炮口動能和殺傷力外,最主要的是還可以降低整炮的質量和體積,比如目前一門127毫米的艦炮的整備質量根據射速不同最輕可以像伯克艦裝備的MK45艦炮的22噸,最重可以像127mm奧托梅萊拉艦炮33噸的整備質量,但是同樣其最大射速只有30發/分鐘。像中國最新的HPJ38型單管130mm艦炮雖然整備質量超過50噸,但是最大射速相當於兩座MK45艦炮。所以像這種大口徑的艦炮在採用埋頭彈技術後,除了體積和射速能夠更高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其整備質量更輕,所以一些二三千噸的軍艦也是可以搭載這種大口徑艦炮的。但是由於技術的限制和埋頭彈本身與生俱來的缺點的原因,目前還無法實現大口徑艦炮使用埋頭彈的能力。除了現階段埋頭彈存在技術複雜和造價高等這些後期可以克服的缺點外,埋頭彈與生俱來的缺點是最大的攔路虎,因為埋頭彈採用的二級點火過程異常複雜,首先是需要一級發射藥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點燃做功將槍/炮彈推進槍/炮膛,這對於一級發射藥的點火時間準確性和發射藥的快速點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這也是目前埋頭彈研製第一大難點,美國當初花了2億美元就敗在了這步最後只得下馬。其次在主裝藥的壓實性和點燃流程上有更為複雜的要求,而這些裝藥設計是很難完全透過計算機模擬測試出來的,都是需要經過漫長的實際射擊試驗來不斷調整裝藥設計和裝藥成分及點燃準確度,最後取得一個最佳的裝藥量和裝藥方式以及點燃流程。其次由於彈芯被髮射藥包裹在內,而彈頭又是埋入彈殼口,所以彈芯和發射藥彈體的同軸基準度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從彈芯和彈體、發射藥的組裝過程中的裝配精度要求更高。其次埋頭彈為了降低整彈的質量都採用了質量更輕的工程塑膠,這就意味著口徑變大的同時裝藥量提升上去後彈體可能會在初始階段變形或者自燃。所以總結一下目前大口徑艦炮無法實現埋頭彈技術的主要原因還是口徑變大後發射藥的快速點燃性和點燃準確性以及彈體的耐高溫高壓能力以及彈芯的在日常轉運、倉儲過程中的同軸度三個技術難點上。像海軍的1130近防炮主要採用的是脫殼穿甲彈,由於脫穿彈的彈芯已經大部分處於發射藥筒內了,所以在體積上和同口徑的埋頭彈差距不會太大。當然採用埋頭彈技術後是可以實現更高的射速和降低整座近防炮的重量的。而76/130毫米艦炮目前在技術層面還存在很大問題,所以目前還無法將埋頭彈技術引用到中大口徑艦炮上。但是不管是在突擊步槍的小口徑槍彈上還是大口徑的艦炮/榴彈炮上,埋頭彈終究只是一種過渡,因為小口徑的槍彈最終的演變還是無殼彈,而大口徑艦炮目前已經朝著電磁炮方向發展。所以未來像艦炮這類對體積和質量要求不高的炮種採用埋頭彈的可能性不大,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會直接過渡到電磁炮上,而中小口徑,也就是從步兵戰車使用的40mm以下都會轉變為更先進的“無殼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