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強黃不息

    秀才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低的一級,卻是踏上仕途之路頗為關鍵的一步。

    一聽說秀才是最低的一級,有人或許會擺出鄙視的眼光,最低一級,最基礎的一步。但是不要忘記,萬丈高樓平地起,最低一級是起步階段,科舉的第二級舉人,第三級進士,都是從第一級秀才那裡熬出來的。

    儘管古代是千軍萬馬考科舉,但是考中的並不容易,這最基礎的秀才也不容易。《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軍事家蔣百里、五四運動旗手陳獨秀都是秀才,沒有中舉(不是舉人)。太平軍首領洪秀全是落第秀才,還沒考上秀才。

    考秀才的那級考試稱縣試(考舉人是鄉試,考進士是會試、殿試)。縣試又稱小考、歲考、科試。因為在縣一級行政單位進行,每年都考,相對於大比屬於士子牛刀小試。

    考秀才也不容易,因為儘管每年都考秀才,但是秀才的名額有限,按照縣級的經濟規模、重要性、人口,全國的縣分為大、中、小縣。大縣錄取秀才四十多,中縣二三十,小縣只有十幾名。科舉是讀書人的出路,進入仕途的渠道,全民都重視科舉,小縣也要有幾萬士人,指望科舉謀得出路,萬馬奔騰擠上了科舉這一條路。僧多粥少,想考中秀才計程車子多了去了。

    縣試要考11場,其中在縣裡考五場,府裡考五場,最後一場院考(學政主持考試),經過11場比拼,得中就是秀才。

    想參加縣試也不是隨意的,也有資格稽核。士子先要在縣學教官處報名,必須有稟生(進縣學讀書的生員)作保,如果沒有稟生作保人,那就不能參加考試。報名之後,教官再派一位稟生作副保,沒有副保也不能參加考試。也就是說考秀才必須有兩位稟生作保,個人找一位,官府派一位。

    縣裡五場考試中,四場都是四書題的八股文,中間的一場考作賦或古詩。考試實行淘汰制,第一場考試沒有上榜的(成績不合格),不能參加第二場考試。以後每場都要減人,假設與試者共有一百人,到第五場時大概也就剩三四十人。

    每場考試都考一天,早晨天不亮時點名,天黑時交卷。早交卷的要等到有10人都交卷了,才能出考場。

    縣試考完,參加考試計程車人集中到縣的上級機構府裡考試,又是五場。縣考、府考都屬於地方官員主持的考試。十場下來,也還沒有考中。需要進行第十一場院考,由學政主持的考試。學政是學官,由皇帝欽派到各省的主持考試的官員,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但是學政不是常設機構,而是為考試專設的官職。

    經過了前十場考試,只有第十一場院考,考中的才是秀才。而沒有考中秀才的,稱為童生,不論是十幾歲的學生,還是八十歲的老人,都是童生。

    參加鄉試有多種身份,秀才可以,監生(國子監學生)也可以,但是秀才是透過考試出來的,屬於正途,也最受社會尊重。

  • 2 # z山海

    一.古 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須參加童子試,考取稱為童生,取得參加科舉考試資格,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讀書人,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也是童生。

    明、清時,科舉考試的縣試、府試、院試錄取者為生員(秀才)。

    二.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第一名稱“案首”,始獲得功名,取得入縣學、府學學習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秀才只是取得政府膳食供給,拔貢、入學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

    秀才還有一個特權,見官不跪拜,訴狀不經縣吏,直接呈送縣官。

    秀才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入文臣武將府幕僚、府州縣為吏、管家賬房、代寫書信訴狀修譜等謀生。

    三.讀書人,考秀才之前要先考取童生,才取得科舉考試資格,考取秀才,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考取秀才,享受入學及特權,也是可以聊慰十年寒窗苦!

    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充滿智慧的社會,你有被異性套路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