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umos
-
2 # 天簫69175046
古代行軍打仗,後勤運輸大多是徵發隨軍民夫,比如北宋歷次對西夏作戰,都是有隨軍民夫,他們也是軍戶,但不承擔作戰任務,只負責運輸作戰需用的軍需物資以及軍糧,漢唐時期對長城以外以及西域的作戰大多都是隨軍攜帶,當時一般出征的軍隊都是沒人兩匹軍馬,一匹就是攜帶作戰時期的軍糧,當作戰不利,曠日持久事時,多餘的馬匹也是軍糧,大將軍衛青歷次出征都是出塞時旌旗招展,凱旋時,騎兵大多變步兵。盛唐高仙芝恆羅斯之戰時軍士都是雙馬出征,而高仙芝的西域督護府出征的是步兵,可見雙馬都是駝扶軍需和糧食的,緊急時,軍馬也是口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打仗,大兵團作戰最核心的問題其實就是糧草的補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將軍,兵力,裝備只能決定某幾場戰鬥的成敗,很難影響整個戰爭的勝負天平)。
就連用兵如神的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力,或者戰線拉長,某一兩個關鍵城池失守,面臨被魏軍切斷後勤補給線的原因(馬謖失街亭),而被迫收兵。
中原朝廷出動二十萬大軍遠征,往往需要調動五十萬以上的民夫隨軍搬運糧草。
因為古代沒有高速公路,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全憑人力肩挑和推車運送補給,而龐大的人力運輸隊也需要吃飯和補給,所以糧食損耗極大。很多時候,從江南征收的糧食運到前線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二三。
所以中原朝廷根本無力頻繁對北方遊牧民族發動大規模的征伐。
幾千年的歷史中,每一次中原朝廷大規模北伐之前往往都提前幾年做好糧餉的儲備和戰爭動員。
所以即便強如秦朝,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也無力頻繁北伐。採取的策略是派大將蒙恬率精銳之師擊退匈奴後,迅速修建萬里長城,然後幾十萬大軍就地戍邊,一邊警戒,一邊自己開墾種糧食解決吃飯問題。
這個策略一直沿襲了下來,兩千年後明朝朱元璋登基,仍然沿用的是秦始皇的戍邊策略。大軍北伐,然後修長城,就地駐紮戍邊屯田,軍隊自己解決糧食問題。
歷史上有兩個皇帝另闢蹊徑,而開闢了一番盛世。
既然大軍出動,糧草長期接濟成為戰爭的掣肘,那麼咱就出動小股精銳部隊,發動閃電戰,以奇致勝。
一個是漢武帝,
看中了十七歲的霍去病少年英雄無所畏懼。第一次出征便率八百騎兵深入敵境數百里取得勝利,初步摸索了放棄後勤補給的閃電戰術。
兩年後,漢武帝發動了河西戰役,這一次他讓霍去病指揮了整整一萬精銳騎兵。
漢軍分幾路出征迷惑匈奴,但漢帝國最重要的力量是霍去病手中的一萬精騎。
霍去病不負所望,率軍走沙漠地帶從今天內蒙古境內迂迴到匈奴的大後方,放棄一切後勤補給,以必死之決心成功找到了匈奴王的大本營。
漢軍如神兵天降,匈奴貴族們根本想不到眼前的鐵騎是怎麼穿透河西走廊的層層防衛殺過來的,也弄不清楚漢軍究竟來了多少人馬,所以未戰先怯。
此戰,霍去病一萬騎兵殲敵四萬多人,俘虜匈奴王5人,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幾乎將匈奴王室一網打盡。為漢朝控制河西走廊立下萬世之功。
另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
隋末時,北方的東突厥極為強大,連李淵太原起兵之時都向其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
李世民剛剛登基,突厥可汗便率十幾萬騎兵直逼長安城,當時的長安城軍民不過數萬人,最後李世民親自冒險只帶幾個隨從去了渭水橋和可汗結盟,突厥才退兵。
三年後,李世民準備充分後發動了十幾萬大軍西征,不過這只是虛張聲勢。一年後的正月,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冒著嚴寒夜襲東突厥的大本營,攻克定襄,大獲全勝,可汗匆忙逃亡。
一個月後,李世民派使者去安撫突厥可汗。李靖故伎重演,趁著可汗放鬆警惕,親率一萬鐵騎,只帶二十天的乾糧,突襲可汗大帳,俘虜十幾萬人,最終抓獲可汗,強大的東突厥宣告滅亡。
所以,上面這兩個皇帝奠定了漢唐盛世。
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古代行軍打仗,後勤補給的重要性。
另一個方面來說,往往在以弱擊強時,需要用兵法,兵不厭詐,越多陰謀詭計越好。現在戰爭,這一套已經過時了,例如美軍,海陸空立體作戰,直接一線平推,用實力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