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別來無恙16982746
-
2 # 梓凌2018
清順治初年所謂的1500萬,是政府在其實際控制區域統計的不完全丁口數,十六歲以上到六十歲以下的男子是納稅人口,按照這個比例下的男女老幼合計約4500萬。
其實這是不完整的,當時還處於戰亂之中,戰亂年代背井離鄉的逃亡人口很多,還有很多地方不在清政府實際控制範圍之內也沒法統計,同時,明朝的賤民制度當年尚未廢除,約有2000萬人口不納入戶口統計之列,另外申報人口意味著要納稅,因此民間隱瞞人口嚴重,一戶3個男丁通常會瞞報一人,因此實際人口遠遠大於統計人口。
按今天人口學家的科學推算,清順治年間,前明治下的兩京十三省全部人口最少也不會低於7~8000萬,最多為1.2億。對比崇禎末年尚增加了500~1000萬左右。
到咸豐初年,全華人口4.3億,為清代人口統計的最高峰,之後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陝甘回亂,中原捻亂,直接或間接的人口損失超過1億。到光緒年間,應該恢復到4億,但不知為何宣統年間官方統計數只有3.4億。以清最高峰值的人口數對比明最高峰值之萬曆年的1.4億,人口增加了近3倍,以清宣統三年對比明崇禎末年的1億,增加也是3倍。
很多人很困惑,從漢朝到唐朝,華人口始終在6000萬上下徘徊,宋朝到明朝,也是在一億多點徘徊,為什麼清朝人口會增長如此之快,於是今天人們試圖從各個地方以各種理由找原因。
善意的人列舉出治民有道,長久和平,經濟發展,政策有效,重農務實,鼓勵開荒,培植雙季稻,糧食產量大增,治水有效,減少災荒,開港貿易,重課商賈,減輕農賦,盛世之下多次減免賦稅等等。
惡意的人就單純歸結為紅薯,玉米,土豆等外來農作物的引進,試圖說明並非滿清統治之功,而是有了高產作物,才有了質量不高的溫飽,他們稱其飢餓盛世,這當然是很幼稚的說法。
很多人不知道,紅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對中國這麼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是需要很長的時間,要政府花費很大的力度去主導才能有效的普及,這不是簡單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是一個紛繁浩大的世紀工程。
紅薯玉米土豆在明中葉已經傳播到中國,但明政府並沒有發揮其督導作用進行有效推廣,明末北方災民遍地,人竟相食,紅薯玉米土豆在哪裡?幾十年以前已經來到中國,百姓卻餓死也無緣得食。
清朝統治者花費了幾乎一個世紀的努力,才把雙季稻研製推廣普及到華夏大地,幾乎花了一個半世紀,才把紅薯,玉米,土豆普及到全國,直到道光年間,紅薯,玉米,土豆才成為老百姓家裡的菜餚,而乾隆以前,養活百姓的主要還是以清政府改良的高產水稻和傳統五穀為主。
所以清代人口的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因素的結合。很早以前我是這麼想的,後來瞭解了世界史,知道了世界各國在同時期人口的增長速度,我才發現,世界有時很微妙,人類人口大幅度增長居然都集中在清朝的200年,這個時代是上天眷顧的時代,無論歐洲各國,還是東亞諸邦,人口都出現了歷史性的飛躍,比如日本,明末人口1500萬,清末4000萬,也是增長了差不多3倍。
為什麼這麼多有利人口增長的因素都集中在這個時代,因為這是人類開始走向全球商品貿易化的時代,互通有無使得人類不再侷限於一時一地一物。
很多東西都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沒有商貿的巨大利潤來做為財稅來源的支撐,清政府就沒辦法去減輕農賦,農業賦稅壓力大,人口就得不到高倍的增長,沒有人口增長的壓力,清政府也不會去研究雙季水稻和推廣美洲高產作物,而農業總產得不到提高,巨大的人口就不可能得以持續穩定的增長,就像明末一樣,人口剛達到1.4億,突破古典中國土地養育人口的極限時,一場天災人禍,帝國就轟然崩塌了。
綜上所述,清代人口奇蹟般增長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同時也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在那個時期人口增長比例都差不多,大航海時代產生的原始全球化效益帶來的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邁進,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都被時代融入到了這股潮流之中,無論是人口還是器物,文化還是科技,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或改良。
-
3 # 友愛蜻蜓U
怎麼可能就一千五百萬?統計方式不同,明末也統計過一次是丁無戰亂五千萬丁,到康熙中期才算統一全國差不多二千萬丁,到清朝入關時期差不多有一億人口,因為饑荒瘟疫清初順治統計過一次不過那個時候清朝並沒有統一全國,戰亂隱藏人口很多,其次是統計是丁指18歲到60歲之間男姓,女人小孩不統計,據保守估計清初至少六千萬七千萬人口,乾隆年間統計就是丁口了,自然而然會有差距,人口資料有男女一起統計人口自然而然就多了,
回覆列表
沒有戰亂,物質上得到了保障;沒有計劃生育,生理上保障充分;農耕文明,種完地沒事幹就造人,時間上得到了保障;傳宗接代的思想,精神上的催化劑。看看,從物質、生理、時間到精神,各方面條件配合良好,人口不暴漲都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