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鑑小歷史

    首先,無論一個人戰功如何顯赫,都脫離不開人的範疇,僧格林沁1865年被捻軍(一隻反清農民武裝)誘至山東曹州(今菏澤)高樓寨,中埋伏在突圍路上被殺,享年55歲。足見其人,雖然才智能力出眾,但始終是人,被農民武裝消滅,可謂時也命也。

    其次,當年清軍3萬人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激戰,並非八里莊。由於武器的落後,三萬人全部戰死,都沒有阻擋英法聯軍的進京。所謂排兵佈陣與軍心氣勢只有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才能左右戰局。鐵刀鐵劍在洋槍洋炮面前,就是以卵擊石。所以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能阻擋侵略的從來不是某個人或某隻軍隊,而是自強的華人與強大的國家!

  • 2 # 鷹飛漠邊

    如果按照近代戰爭的策略打,游擊戰,夜襲正面牽扯,迂迴包抄,打伏擊,是完全可以打勝的。

    清兵打仗不行,將領也白搭,他們基本上沒打過什麼硬仗,清的戰力照著明差的太多了。

    中國古代如果朝廷不對火藥管制,哪有他們西方的事。

  • 3 # 彼岸晴天hero

    不能,他確實戰勝過使用槍的外華人,但那是好多年前。他不瞭解這些年外國武器已經進化了,變成速射槍了。

    他的戰術是騎兵突擊,忍受第一波射擊,待敵人填裝火藥時,便進入肉搏戰。他的戰術是落後與武器發展的,當聯軍不用填裝彈藥,持續射擊時,失敗已經無法避免了。

  • 4 # 理科教書工作者

    僧格林沁在通州八里橋雖然大敗,但聯軍司令蒙託邦的記載:清軍作戰勇敢,值得敬佩。所以大敗不是因為我們以前教科書裡說的清軍訓練不夠,腐化墮落,沒有戰鬥力等等。

    大敗的原因主要還是戰術有問題,僧的作戰計劃:以馬隊為先鋒實施中央突破,再從兩翼包抄。戰場選在平原,平原作戰卻利於洋人火炮瞄準,清軍在付出巨大代價,雖然衝到距對手50米處仍能保持嚴明的軍紀,同時兩翼包抄的馬隊也逼近了對手。但後方的炮手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援。法軍軍官瓦蘭·保羅回憶:“清軍的鐵炮,因為沒有調整好方向,總是從我們頭頂上飛過。否則也不是沒有勝利的可能。” 如果僧改變戰術,誘英軍入山,分散騎兵,獨立作戰,遊擊作戰,戰爭結局也未必是僧大敗。

    當然了雖然也有人強調清朝的武器落後,但歷史上同樣武器落後的阿富汗人由於採取了靈活的戰術,在第一次英阿戰爭中,使1.6萬人(包括平民12000平民)全軍覆沒,僅有一個軍醫活下來。廣東三元里人民抗英,也是採取了誘敵深入,同時利用下雨天英軍中印度兵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冒雨反擊,將英軍分割包圍,肉搏鏖戰,打死英軍200多人,取得了勝利。

    僧歷史記載,雖然貴族出身,但小時候過得是窮人的日子,當了王后,愛護百姓、善待士兵,行軍打仗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但戰術思想落後終大敗。當然了,我們也不能苛求僧要用先進的戰術思想來對付工業革命後的英軍,但我們也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閉關鎖國必然帶來物質思想文化上的落後。

  • 5 # 寞尋

    其實,面對英法聯軍,僧格林沁的騎兵是完全有可能勝利的,面對英法聯軍的火槍,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騎兵還是有優勢的,僧王最後的失敗,完全是戰術層面的失敗,落後的騎兵戰術並沒有。

    1、騎兵的優勢

    騎兵最大的優勢無疑是速度。尤其是在平原作戰,騎兵可以以絕對速遞,衝進敵方的戰壕。其次,騎兵超強的機動性可是使得騎兵出現在包括偷襲、策應、突擊、迂迴等多種戰術規劃裡。

    然而,在增格林沁和英法聯軍的戰鬥中,擁有速度優勢的騎兵竟然輸了,要知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騎兵還不是夕陽兵種,戰鬥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要知道,即便是到了二戰時期,騎兵依然還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2、騎兵的應用

    騎兵在戰場上的用處很大,尤其是蒙古騎兵,作風硬朗,打仗頑強,直到現在都讓很多歐洲國家感到膽寒。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的指揮官都對其讚歎不已。

    在我以一個外行的角度看來,平原適合騎兵突擊,但是騎兵也將完全的暴露在英法聯軍的槍口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迂迴包抄,然後大兵團快速,只要出入英法聯軍的站地,那麼,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下,英法聯軍就會像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在這場戰爭,僧格林沁還是有希望獲勝的,只不過是僧王的指揮太落後了,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僧王的喜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邊的風出自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