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像有的人內心知道不應該過度玩遊戲,但無聊下來,就會有種慾望去驅使,一旦上手,就會失控,就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走出來,就會引起心理上一些自卑,一些不好的情緒,就會有一些不好的發展,你有過嗎?你是怎麼面對的?
3
回覆列表
  • 1 # 紅領巾絕不退縮

    曾經玩遊戲成癮,那也是年少的時候。現在隨時能夠控制,成人生活壓力大,所以遊戲,也不過是閒暇放鬆一下。如果你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你還有時間去玩遊戲嗎?生存只會是最重要的

  • 2 # 華哥遊戲解說員

    在數位時代,因為隨身數位裝置的普及,在日常生活中,網路和人類可以說是形影不離。生活裡的所有元素都跟網路息息相關,包含消遣。很多人的排解時間的消遣,就是網路遊戲。但如此重度的依賴,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玩遊戲會“上癮”嗎?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超過8千名臺灣18歲以下青少年的調查顯示,約有3.1%的玩家有網路遊戲成癮現象,略高於西方國家1%。國衛院表示,這項調查是目前亞洲和全球最大規模的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行為調查,研究成果於今年8月被行為成癮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行為成癮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接受。

    臺灣成癮青少年,每週花41小時玩遊戲

    “成癮不是隻有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主導調查的醫師林煜軒指出,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嚴謹的判斷標準,核心基準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個人因為對上網打遊戲不可自拔,使得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總以打電玩為優先,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且明知道有負面影響,還是無法控制的這麼做。

    林煜軒說,臺灣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達到3.1%,可能讓大眾相當意外,因為過去各式不同定義的研究指出“網路成癮”盛行率高達20-30%。實際上,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在2013年提出較嚴謹的診斷標準,並聚焦在“網路遊戲”之後,各國研究的盛行率幾乎都少於5%。2017年一項美國、英國、德國的最新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西方國家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大約僅有1%左右。林煜軒表示,有71.5%曾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不符合任何一項網路遊戲成癮的症狀。但研究結果也指出,52%的網路遊戲成癮者表示曾在遊戲中花費金錢,且每週花費41個小時在網路遊戲上,比起非網路遊戲成癮者高出將近一倍(25%與24小時)。此外,在遊戲中花費金錢的比例,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

    愛玩不等於上癮,懂自制就沒問題

    這項網路遊戲成癮研究,對國內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國小、國中、高中一年內曾玩過網路遊戲的學生(年齡分佈從10到18歲),由心理專業人員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訂定“網路遊戲障礙症”的研究用準則進行結構式診斷性會談,判斷標準包含:失控、日常生活受影響和狀態持續一年。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引發外界疑惑與擔憂,每天都玩網路遊戲就算是成癮嗎?

    從資料來看,臺灣人的確對遊戲情有獨鍾。Google和市調公司TNS共同發表的2017年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33%的臺灣人每週至少會玩一次手機遊戲,在15個亞太國家內,僅次於越南的36%,而南韓、日本、美國、英國的比例分別只有24%、19%、17%、11%。

    不過,國衛院這次的調查可以讓家長、學校稍微放心,適度玩遊戲放鬆,對孩子不是壞事,無法控制自己、“失控”才是成癮的徵兆之一。

  • 3 # 新一代酒神

    每個人的自制力的確不一樣,但是如果成年人這點自律能力沒有,你就不配擁有家庭和事業,你只配做個蛀蟲一樣的人活著!

  • 4 # 喜歡派大星的丘某

    玩遊戲是多麼快樂的事情,遊戲時玩家們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忘卻一切煩惱~~ 不過,當遊戲結束看著如山的作業,或者銀行卡的餘額,就會感覺很頭痛啦。 鑑於此,不少玩家痛恨自己沉迷遊戲無法自拔,勢要與遊戲鬥爭到底,刪遊戲、賣裝備、溶符文等各種操作齊出,不過想打遊戲的情緒到最後還是會復發,之後又陷入這種迴圈。 打個比方就是,你在賢者時間刪掉的電影,在之後的日子都會費盡心思找回來一樣。 其實我覺得玩遊戲並沒有錯,但是凡事過了頭就會有壞處,關鍵是怎麼做到有節制的玩遊戲? 也正是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才會出現許多打著幫忙戒遊戲的旗子而大肆斂財的人。 俗話說堵不如疏,完全隔絕遊戲顯然是行不通的,小編有兩個建議:一是找到比遊戲更好玩的事,例如說旅遊、交友、健身等活動,把自己對遊戲的注意逐漸轉移。 二是慢慢減少每天的遊戲時間,減少到既可以體驗玩遊戲的快感又不打擾生活的程度就成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糧食不用化肥、農藥,產量低成本高,賣15元一斤,會有人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