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鎮

    電視劇裡的劉備為人謙恭,人稱劉皇叔,各種歷史讀本都說他志向遠大,有才能,能聚人,識人,會用人。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確實就是這樣嗎?

    然而,歷史是不存在真相的,所有寫歷史的讀歷史的都在自己心裡橫一槓稱,心裡偏向誰就給誰多說點好話,不好的差的也能找個合理性的說法讓他好起來或者沒那麼糟糕。

    不可能期望人人都像春秋時期齊國的史官那樣,就是面對弒君者本人也視死如歸,把真相寫在史冊裡。這個故事我之前在回答《歷史上有哪些視死如歸的人?》裡詳細說過,有興趣的同學自己點開看吧。https://www.wukong.com/user/尤其是歷史小說,這種主觀傾向性就更明顯了。

    即便是當年大紅大紫的港臺劇《流星花園》,杉菜的扮演者大s最近不也說了,其實自己拍戲的時候越來越不喜歡杉菜,但是編劇導演都說了人家這樣有他的合理性,所以自己還是把那些不喜歡的成分儘量演得沒那麼討厭。

    你看,連表演者自己都有主觀傾向,更何況純粹的第三者了。扯遠了。

    我想說,劉備其人,年輕的時候書不好好讀,自然就沒什麼正經八百的學問,但是對馬十分在行,會騎馬會相馬。這價值就相當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司機,屬於上層社會交通工具呃,會開車懂看車修車,是不是很值錢?這下就可以理解他的聚人的機制了。

    作為下層人民,跟富豪社會有溝通的共同語言,又跟下層人民打成一片,相當於一箇中間人——資訊溝通員!

    他很能喝酒,應該還很會聊天,還有兩個做馬匹生意的生意人朋友,資助他交友團結徒眾。

    我能想像,這個時候的劉備完全沒有意識到他身邊這些人如何能幫助他做蜀主。因為他除了相馬,打草鞋,喝酒,還會像所有老百姓一樣聊天到最high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天下的主人指點江山。(老百姓們談論政治的時候幾乎都是一樣的模式嘛)

    “如果是我來做皇帝,……”,人群中腦子比較活的人就真的順著他的話給他找一個臺階,追溯他的祖宗八代,發現果然是皇叔呃,說不定還真能成哦。把這個由頭先給找出來了。

    於是之後的很多次聊天吹水的時候大家都拿這個打趣劉皇叔-備備哥。劉備自己果真心存大志嗎?暫時還沒有,也許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會自我解嘲說,“靠,我要真是皇叔,還能tm在這裡編草鞋?!”

    劉備這時候最大的優點是,作為上下階層的資訊員自己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相反他知道自己讀書不多,文不行,武也不行,相當有自知之名。為什麼呢?他見到了,有錢人的不知道真假的文化,自己比不上,沒錢人的不要命的勇武,自己也比不上。知道,這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謙虛,對有才的人保持謙虛的態度,靠他們的智識給自己指方向。

    我們看到的劉備從出道到後期,一直都對有才的人尊重並信服,不管你說的對還是不對,聽取意見總沒錯。這是他年輕的時候混江湖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亂世之中有才之人不能施展才華,沒有伯樂慧眼識珠那是可悲的。初期那些有才華的人遇到劉皇叔而被他謙虛誠懇的態度打動,而願意留在他身邊幫助他,不僅僅在於他確實能聚人,關鍵他還有贊助商啊。不然打戰沒有糧草武器裝備,搞個屁啊。

    有文化的人被當時的“天地君親師”壓住了,自己跳出來當山大王,沒有合法性的依據,害怕世人悠悠之口戳脊梁骨。比如說諸葛亮、劉表。有武略的人不敢自己跳出來搞,因為只懂得打架打仗,恐怕管理不好一群人,一個機構一個政府,比如呂布,趙雲。

    大家像豬拱大白菜一樣,就把這個什麼都沒有,也不怕丟了什麼的劉備給拱上去了。他都號稱劉皇叔,合法性的依據也有了,一堆能人志士幫忙,能文能武,成為三國鼎立的一份子是時勢早就的。

    哪裡就是諸葛亮的本事了?

    話說,我發現劉備還有一個優點,當然也可能是缺點,就是這個傢伙反應慢半拍,加上木訥的表情,看起來很沉穩的樣子。所謂喜怒不行於色,這樣也就夠了。還有他運氣不錯,沒學過兵法,但是打戰防守也還有模有樣,他打也是農民幫的黃巾軍,不在話下,(我想是因為他資訊)幫助陶謙守下邳,曹操竟然攻不下下邳。

    不信你們自己在仔細看看資料,看電視劇都可以。

    總之,有沒有諸葛亮,劉備這事都能成。

  • 2 # 俯仰宇宙一笑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人們往往把幹成某事的原因過多的歸結於外部條件,比如運氣了,得到什麼人的幫助了等等,而忽略了幹事的人。古人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裡是把人放在前面,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認為,人要幹成事,首先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能幹成這個事的人,其次才是外部因素。比如王建林馬雲的成功,有人會說是因為運氣好了,趕上這個時代了等等,那同時代同樣條件的人多了,為什麼只有王建林馬雲成功。當然這樣的人物很多,比如取得政權的古有曹操、劉邦、朱元璋,現代的企業家雷軍、李書福、馬化騰,香港的霍英東,成龍等等,這些人之所以成功,僅僅從運氣,從得到什麼人的幫助,碰到了什麼情況等方面找原因是說不過去的。這裡不是說外部因素不重要,而是想強調的是:人才是幹成事的根本要素。曹操、劉邦、朱元璋為什麼會成功,就因為他就是曹操、劉邦、朱元璋。馬雲、王建林、馬化騰、雷軍、李書福、霍英東、成龍等為什麼會成功,就因為他就是馬雲、王建林、馬化騰、雷軍、李書福、霍英東、成龍。在他們身上就有別人不及的地方。

    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劉備能成為一代蜀主,就是因為他就是個能幹成事的人,他能得到張飛關羽諸葛亮的支援,他能讓張飛關羽為他賣命,他能讓諸葛亮為他出謀劃策,這與他的志向,待人,性格,能力,智力是分不開的。所以這樣的人,他既就沒碰到張飛關羽,會不會碰到李飛張羽,既就沒有諸葛亮,會不會碰到朱亮,也未為可知,或許那時出名的就不是諸葛亮而是朱亮了。

    所以很多事是不能假設的,當一個事發生了,它就是確定的。因為時間不可逆,發生了的事也不可能重來。如果硬要假設,那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3 # 洛水宓妃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輔佐前,寄居於劉表。其思索屢敗原因,是無戰略制定者。然關張趙皆匹夫之勇,自己則更慘,喪家之犬。

    曹操徵劉表,順帶收拾劉備,備在已有諸葛亮輔佐的前提下,倉遑逃竄(前有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之勝)。此節斷某已下結論諸葛亮缺乏遠見,非陳宮、沮授對手。

    曹操南下發動統一戰爭,劉表:坐談客耳。劉備:坐談客的附庸。順手牽羊滅之。主要對手孫權。

    劉表死,表帳下諸將奉曹,備因衣帶詔之禍深知曹操不容其,惟欲投吳巨。亮止之。

    亮止之,並非讚譽亮有何英武,劉備的窘境與諸葛亮無遠見是分不開的,在曹操大軍壓迫下降亦死,爭亦死,何不選爭!聯合孫權抗爭是郭圖、沈配等謀臣也能想到的戰略。至於後世冠之於傑出的外交家,筆者大不認同:天下僅餘曹操、孫權、馬超、劉璋張魯等軍閥,孫權是曹操的征伐主物件,魯肅早已為孫權定下國策,又有周瑜魯肅程普等主戰派強力支援,早下下決心抗曹。根本別信什麼諸葛亮聯吳之功!倘若他能在赤壁之戰前夕或之中使馬超韓遂或劉璋張魯襲擾曹操後方某才真信他是位傑出的外交家。

    再則沒有劉備,曹軍因水土不服加之周郎英武,赤壁之戰照常東吳勝利。聯吳抗曹的戰略是普通謀士所能想到並執行的。劉備沒諸葛亮,大不了南投吳巨去了,說不定一顧茅廬便請得了歐陽懿,、長孫懿、南宮懿等。逐鹿中原、問鼎洛陽也許勝算更大。

    懇請蜀迷葛粉狂噴!

  • 4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劉備並非愛哭,這種哭只是在事情對自己有利和拉攏人心上的策略,大家可以看看劉備都是在哪些情況下哭的,你就知道在他不得意的時候是怎樣的能忍,統馭手下的演技絕對是三國中影帝級別的

  • 5 # 閒適人家

    劉備當年的處境只能找鄉野賢能!

    諸葛亮比劉備多想三步,這個對整個集團的運作起關鍵作用,第一步是吃掉劉表,第二步聯吳,第三步取西川!

    比較一下曹劉孫三個集團的情況,發現:曹操有家族人才打底,所以曹操很強勢!孫權與江東望族平起平座,團隊運作!劉備請來諸葛亮,諸葛亮根基淺,每事必細緻,謹慎!

    人謹慎則難駕馭大局。帥三軍有點吃力!

    上所述:沒有諸葛亮,劉備也會去西川,可能是一路逃竄的狼狽相!

    諸葛亮雖然不是神,但也是精英中的精英。看得更遠些,認識到主動出擊是避免滅亡的辦法!認識到利用好劉備的漢統後裔這塊招牌的意義。每次都能激發鬥志,爭取勝利!

  • 6 # 代牧益州閻文平

    歷史上的劉備很少哭,反而曹操孫權都有十多次哭的記載。

    三國演義給諸葛亮諸多加戲,但赤壁之戰前孫劉同盟能確立,諸葛亮功不可沒。

    個人的意見是,沒有諸葛亮,劉備懸了。

  • 7 # 魚大嘴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這裡權且娛樂分析一通。

    劉備打了半輩子敗仗才遇到諸葛亮,遇到的時候劉備都四十多快五十了,所以說你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

    劉備的優秀之處在於,雖然強弱懸殊,敗是必然,但劉備總是越敗越強,敗而不傷。

    從黃巾結束後的一個個小小縣官成長為大漢皇叔,左將軍!這是何等的艱難?

    而且劉備這麼多年來很少找軟柿子捏,無論是陶謙還是劉表,劉備都對他們尊崇有加。

    劉備乾的都是什麼人?和董卓幹,和呂布幹,和曹操幹。這樣的人不由得別人不敬重。

    如果劉備在荊州沒遇到諸葛亮,我想赤壁之戰仍然會發生,以歷史上江東雄厚的實力,不可能和劉表的兒子那樣,一仗不打就投降了。

    那劉備很可能的戰略就從入蜀改變為在荊南四郡紮根,和東面的江東一同與在襄陽駐紮的曹軍對峙,拖到最後,我想曹操依然拿不下孫劉。

    要知道,曹操一直以來的挾天子令諸侯的大義名分對劉備是沒用的,劉備是天子親封的大漢皇叔,手握衣帶血詔,同時還有漢室在後面牽制曹操。

    其實曹操當時最好的戰略賈詡已經說了,就是佔領襄陽南北對峙,集中精力穩固後方。

    因為曹軍已經佔據天下大半,這時候應該做的是步步為營,以陽謀壓服南方,就和五十年後司馬家做的那樣。

    但曹操還是走了和苻堅同樣的路,被連續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已經愈演愈烈的內部矛盾,導致大敗,這和淝水之戰何其的相似。

    真正的陽謀是以三五年的時間逐漸訓練水軍,同時在關中和漢中擊敗馬超和張魯,從上庸四郡同樣募集一支水軍,順著長江而下,配合荊州水軍先夾擊荊南劉備,最後吞滅吳越之地。

    這個方略賈詡老頭早看出來了,按照這個方案,曹操會有充裕的時間解決漢朝遺毒,曹丕也會很輕鬆的一統天下,後面的很多歷史也許都會改寫。

    但歷史沒有如果,所以在這盤大棋之中,真正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根本就不是諸葛亮。

    而是雄霸北方的曹操、手握衣帶詔的劉備、三代經營的孫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新手上路如何突破心理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