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靜相戀

    不請自來。

    隋朝在兵權制度上是沿襲了北周的府兵制,設立十二衛府,每衛府統率領1軍,設大將軍一名,將軍兩名。

    十二衛分為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和左右御衛。

    1.左翊衛—高熲、王世充、宇文述、宇文士及

    2.右翊衛—來護兒、宇文士及、宇文述

    3.左驍騎衛—來護兒、董純

    4.右驍騎衛—長孫晟、來護兒、趙才

    5.左武衛—周法尚、李徹

    6.右武衛—賀若弼

    7.左屯衛—麥鐵杖

    8.右屯衛—宇文化及

    9.左侯衛—

    10.右侯衛—賀若弼、趙才、郭榮

    11.左御衛

    12.右御衛

    以上便是我百科各種資料,很多都無法找齊,深表歉意。隋朝的官職變動很大,且有些人身居幾個職位,如左武侯大將軍等,十二衛將軍的變動基本就在變動,到總體來說,那麼些人。

    以上官職僅供參考。

  • 2 # 三日軒主人

    題主可能對於隋唐時衛府兵制的理解不太恰當,對於府兵制具體沿革和內容可以多去查閱一些資料,我只簡略的說一下關於這個問題所涉及的內容。

    隋初的十二衛並不是以統領地區劃分,而是根據職責內容劃分的,十二衛每一衛都有自己的部隊,也就是“內兵”,除了左右武衛有時會駐守重要關隘,其餘諸衛都是拱衛京城的親軍。

    十二衛職責:

    左右衛(詡衛),就是皇宮的儀仗隊和內衛部隊。

    左右武衛(武衛),剛才已經說了,在特殊時期掌領外軍,駐守關隘。

    左右武侯(侯衛),負責皇宮安保、車隊、隨駕出行,另外協助維持京師治安。相當於駐京武警部隊。

    左右領軍府(威衛),主要負責武器裝備管理,相當於現在的總後勤部。

    左右監門(驍衛),就是各個宮殿的門衛。

    左右領軍衛(御衛),負責軍籍管理,軍紀和軍事訴訟。

    至於各衛的統領,一般是由上大將軍兼任,另設一個大將軍負責具體管理。人員並不固定,如果某地有戰事的時候,當地的軍事長官就會臨時提拔為大將軍,兼領一衛負責轄制當地府兵進行作戰,比如唐高祖李淵,在公元616年突厥犯邊的時候,就被隋煬帝任命為右驍衛將軍,帶領當地府兵抗擊突厥。

  • 3 # 三維觀時空

    十二衛府是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府兵制度,後增設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而合稱十六衛。

    隋府兵制的核心是寓兵於農,衛府合一,三權分立,互相節制。所以也叫衛府制。

    衛府制的基本構架是"以衛統府",衛可以理解為衛戍京師的禁兵,而十六衛或稱十二衛則是統領全國府兵的領導機構。而府兵則是那部分寓兵與農的預備役人員。由另一個分設在各州縣的叫"軍府"的機構管理,軍府的管理許可權僅限於戶籍的登記和平時的軍訓。統領許可權還歸十二衛。所以叫以衛統府。

    十二衛既是一個機構,又是按職能劃分出的十二個部門,由十二(十六)個大將軍指揮。因此它並不是按地域劃分的戰區司今。

    而十二(十六)衛並不是最高機構,戰時皇帝會任命一位大元帥來統掌兵權。

    隋初十二衛就是十二衛這機構分設的十二個部門,的具體職責主要是主要是京師安全護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左右衛相當於中央警衛團,以內府為主,兼管內外府,左右驍衛兼管宮城內外,以外府為主,左右武衛則側重宮城外圍的防衛,左右威衛相當於外府羽林軍,並側重宮城東部的防衛,左右領軍衛負責把守京城,苑城諸門,並側重京師西面的防衛,左右金吾衛相當於偵察連,平時是京城的巡警,戰時負責道路、地形的勘察。因此,十二衛實質上相當於一個衛戍部隊,只有戰時與兵府從各地徵集來的地方兵集合一起,才能成為真正的作戰部隊。

    所以十二衛相當於拱衛京師皇都的常規部隊,而軍府相當於招兵買馬的後勤部,對外作戰軍府提供的預備役兵源全部充實到十二衛,再由大元帥統一指揮。

    隋煬帝三年增設左右備身府和左右監門府合稱十六衛府,分工更細,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負責宮殿門禁。四府均不統府兵。所以後人稱十六衛府是衛府合一,居中御外。 中唐後十六衛府制隨井畝制瓦解而消亡,冷兵器時代這種制度對加強中央集權起到積極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耐讀的小散文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