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丁的觀影

    周瑜周瑜在正史中的形象是光輝偉岸的,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氣量狹窄形象。《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小說,屬於文學藝術,塑造的是文學形象而非歷史形象。《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立場是擁劉反曹,過分誇大諸葛亮的智慧,貶低周瑜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智慧過人,是一種藝術手段,像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就是羅貫中編出來的,為的是襯托諸葛之智。而歷史上的周瑜氣度宏量,雄姿英發,是個軍事奇才。而諸葛亮更多的是政治才能,治理國家的能力,而軍事才能並不突出。

  • 2 # 天津茉莉茶葉

    首先“三國演義”本就是小說,所以裡面就有很多虛幻的內容構成,要想正確瞭解歷史還是要多讀些正史的書籍,千萬不要被精彩的表面所迷惑,理性思考合理對待正史。

  • 3 # 木説歷史

    天資縱橫指的是《三國志》中的周瑜,“被曹仁打敗又被諸葛亮氣死”的是《三國演義》裡的周瑜。

    一部歷史文獻一部小說二者寫作的出發點不同對同一個人物的描寫當然也會有所不同。

    《三國志》是陳壽所著的紀傳體史書,所記錄的人與事多以實際發生為主當然也因為陣營喜好夾帶部分偏私的描述成分,但總體而言可信度較高。

    作者陳壽是蜀人但後來入晉朝為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等三國時期的史書、野記編纂而成的一部章回體“演義(小說)”所著內容雖然以歷史大事件為基礎但是加入了大量的藝術加工,多處內容為了凸現任務做了違反歷史史實的修改。更為只要的是《三國演義》整篇因為作者所處元末明初的時代背景導致全文以尊劉貶曹為寫作中心。

    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三國志》

    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死前長嘆:“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被曹仁射傷後又遭諸葛亮氣死的橋段都是作者羅貫中為了凸現諸葛亮的任務形象而編纂的。

    為什麼《三國演義》要這麼些呢?原因有幾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代背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處於元末明初的朝代更替。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將國民分為四個等級被元朝統治的原宋朝人稱之為“南人”等級最低受到的壓迫也最重。而元末時期政治更加黑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反抗運動風起雲湧。

    元朝為維護蒙古貴族的專制統治權,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

    作者羅貫中將這個時代的訴求編纂在《三國演義》中,即為匡扶漢室,尊劉貶曹。匡扶漢室,指的是希望恢復漢人自己的統治;尊劉貶曹,指的就是反蒙興漢(漢人自己的江山)。這成為整篇“演義”的基調。

    2.人物形象,《三國演義》中以“匡扶漢室”為政治主導思想劉備集團是古代禮法的楷模形象,劉備的仁,諸葛亮的智,關羽的義,張飛的勇,趙雲的忠等等都是“演義”中的正面形象;而相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集團多以負面形象出鏡,最為明顯的就是曹操以“奸”的形象貫穿全書。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羅貫中對於既沒有“匡扶漢室”也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孫吳集團著墨較少,多以陪襯的角色形象進行描述。

    3.同類型主角只有一個的寫作原則,《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也遵循小說編纂的寫作原則,同一個型別的主角只有一個而且必須是最為符合全文中心思想的那一個。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

    顯而易見,諸葛亮相比較周瑜距離“匡扶漢室”的中心思想要近許多,畢竟諸葛亮處於劉備的正面陣營團隊而周瑜只屬於孫吳的陪襯團隊。因此在《三國演義》中將周瑜的形象人為的人弱化以此來稱託中心人物諸葛亮。

    因此,如果讀者想要回顧三國那一段歷史建議《三國志》配合著裴松之《三國志注》一起看這樣可以對那一段歷史有真正意義上的瞭解;如果讀者只是想看一部歷史小說,那麼《三國演義》的確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小說是小說可當不得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魔獸世界裡,設計玩法最豐富、地圖最經典的戰場是哪個?具體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