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賓
-
2 # 史筆似塵鉤
一、並不能說明他們是好臣子,明朝臣好名,很好名,不能用我們現在的想法去評估,明朝臣子不怕死,恰恰相反,如果他們被皇帝殺了,就能夠名垂青史,這是他們想要的。
二、明朝的皇帝個個都是權術高手,他們也能看得出來臣下的這種想法,所以後世的皇帝想了很多辦法,既想不讓臣子死諫,又想能夠做滿足自己的想法的事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明朝內閣的產生,同時,也就產生了內閣中司禮監的位置。
三、明朝臣子的這種行為對於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反而形成了尾大不掉的黨爭,這種黨爭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明朝的加速滅亡。
四、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進步,明清皇權是抓得很緊的,但是明末其實皇權已經很鬆動了,全國大事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了,也就促使了資本主義的小小萌芽,不過後來還是被更大的皇權集中絞殺了。
-
3 # 甬城阿斌
明朝確實出了一大批言官,敢於在皇帝面 前直言勸諫,連被“廷杖”甚至下獄、殺頭也不怕,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是少見的。但能不能說他們是一代良臣呢?我看,恐怕很難。這裡,有二種情況:
一種,以海瑞、黃道周為主要代表。他們的確是為國事擔憂,因此不顧身家安危,犯顏直諫皇帝,希望對國事有所補救。他們確確實實是忠臣,寧死也不願看到大明亡國!
但他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隻看到了問題,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皇帝不是不知道國家出了問題,需要的是治病的良藥。例如黃道周激烈批評朝廷加徵重餉,這樣做會喪失人心,好比飲鴆止渴。但是,鎮壓流寇,抵禦東虜,不能沒有錢啊。你黃道周不同意加徵,那你有什麼好辦法?你說出來啊!他卻連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也沒有,只會呱呱呱亂叫!所以,皇帝看到這些人討厭得很,背地裡罵他們是“烏鴉”!
你看到一個人身上生了一個大瘡,不知道用麼藥去治,卻總是用一根筷子去戳一下,戳一下,痛得病人要死要活的,這誰會歡喜啊?所以,張居正當政時,堅決不用海瑞,認為他沒有用,幫不了他的忙。另一個名臣高拱也說,海瑞的意見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他不是一個會辦事的人。”
高拱歡喜什麼樣的人呢?這裡舉個例:當時南方發生了叛亂,派了好幾個將軍都沒有鎮壓下去。最後,高拱起用了一個人,同僚們大加反對:這人很貪,怎麼可以任用他?高拱說:我給他一百萬兩軍餉,就算他貪了五十萬,但他把事辦好了,也值;否則,成年累月的叛亂不停,損失何止千萬!結果,確如高拱所言:這人很有軍事才能,雖然貪了一些錢,卻真把叛亂鎮壓下去了,值!要是派海瑞去,行嗎?這不是說貪汙有理,你既清廉又能幹,當然再好不過了;但是海瑞、黃道周等人只會說出一些“大義凜然”的話,卻沒有具體解決問題的辦法,那怎麼能說 是良臣呢?高拱、張居正當政時,這樣的清官都不討喜,只把他們當作道德楷模,放在那裡當擺設。
第二種就更不象話了,不但有第一種人的毛病,而且根本就沒有半點為國之心,他們想的就是朋黨意氣之爭,打著“直言諫君”的名號,行結黨營私之實,目的就是要打到另一方重臣,自己好取而代之。這一派人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溫體仁。他一心要打倒錢龍錫,自己可以入閣拜相,不顧國家利益。本來,由於祖大壽率領關寧兵收復遵永四城,崇禎帝很高興,說:“守遼東還得靠蠻子(
指袁崇煥)”,想釋放他。溫體仁力言不可,說這次清兵打到北京城下,一定得有人負責,必須殺了袁崇煥。崇禎帝不到二十歲,放到現在還是一個毛孩子,受了盅惑,真的殺了在明末諸將中最能幹的袁崇煥,給抗清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實際上,溫體仁對袁並無仇恨,他要殺袁,無非是因為袁和錢龍錫關係密切,袁有罪,錢必受牽連,就可取而代之了。後來,他果然如願以償了。
再到後來,這批人越鬧越不象話,以致康熙在總結明亡的教訓時說:“總為言官所誤。”
回覆列表
正如魯迅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樑。明朝死諫的人多,只能說明封建制度到明朝越來越腐朽,知識分子越來越淪為皇權的附庸,成為皇帝的奴隸,當主子犯錯時,他們已不敢大膽鬥爭,只能一死明志。你看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犯了錯,士大夫就敢當面批評,即使將唾沫星子濺到皇帝臉上,皇帝也只能背後擦,這樣的社會,還需要知識分子以死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