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人生wub
-
2 # 牛哥的天空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教育界並不缺乏批判性思維。 凡是在中國大學認真做學問的人,如果不對前人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質疑和求證,不可能形成新理論或者說在理論上取得突破,也不可能創造出新技術。這些年來,中國的大學在科技創新和理論創新方面取得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只會照抄照搬國外的理論和技術。
二、中國教育界總體上還是缺乏批評的勇氣。尤其是一些體制和機制性的障礙,阻礙了年輕學者挑戰的積極性很主動性,很多人的研究工作更加偏向功利性發展,不願意從事基礎研究,缺乏挑戰的勇氣和動力。
三、創新性和建設性的批評不足。中國學者提出的批評建議比較多,但給老百姓的感覺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比較少,切實可行的方案更少。
四、一些教育界學術造假事件令大眾對一些學者失去信任。這些年來,學術研究逐漸走向功利化,學術造假事件屢禁不止,一部分學者失去了社會信任和尊重,也是導致反智主義興起的根本原因。
所以,從學術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教育界並不缺乏批判性思維,也不只是會照抄照搬,我們所缺乏的是為敢提批評意見的青年學者提供一種更好的機制和社會環境。
-
3 # 金童希瑞
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理論創新;創新需要質疑、批判,需要大力鼓勵教師、學生逆向思維。
既然我們缺失批判性思維,就要加強實踐,樹立文化自信心,避免一切照搬西方人的理論,人云亦云。
縱觀中國教育界,一提理論創新,就是遠離實踐的雞湯文。這於事無補,要緊的是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教授必須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逆向思維,勇於創新。
由於利益的關係,創新人才必然受到保守派的打擊,這也是中國教育缺失批判思維方式的原因之一。如果標新立異的成本是生命的付出,學位的喪失,箇中的原因就必須要“肉食者謀之了”!
(下圖:由於創新性地提出“層流構造假說”,備受“板塊運動假說學術圈”打擊的武漢地質大學教授李德威先生英年早逝!)
回覆列表
批判性思維就是透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
科學的批判性思維應具備以下特點:對相信什麼和幹什麼做出判斷,這種判斷需要有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需要做到清楚、準確、相關、有深度,並具有嚴格的邏輯性;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嚴格的推理,這種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推理過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推理過程中使用到的資料都必須得到相應的解釋,概念必須清楚,並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表述清楚。
批判是對已有的各種觀點接受之前必須進行的審查和質疑,透過批判來了解他們是否符合事實,這體現了批判性思維的求真性。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應具有的基本能力,每個人都應該接受訓練;這也是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錯覺、欺騙、迷信的唯一保證。
批判效能力是教育和培訓的產物,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這反映了批判性思維的系統性。
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多地受到傳統的約束,應該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透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相關的證據;應該面對不同意見時,堅持己見。好的教育就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以良好的批判效能力的發展。
以上是批判性思維發展兩千多年來的精神碩果和精華凝結。時過境遷,反觀當代教育領域,批判性思維確實是成了稀缺性資源!
就開放思想而言,當代教育的主流是模式化教育。西方教育模式幾乎學了一個遍,由於脫離自身的教育實際,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全部流於形式,僅存一個素質教育的皮囊;然後又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閉門造車,自己摸索,力圖自我創新模式,於是有了廣東模式、江蘇模式、河北模式等。坊間共識,幾十年來的教育改革是失敗的!
就自信心來說,我們本應該有高度自信。從文明傳承的完整度看,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別人無可比擬的!然而,但是,我們真的有自信心嗎?不是一味模仿西方,就是閉門造車,我們的教育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教育自信心何在?
再從成熟度來講,拋棄傳統後的教育,根本無成熟性可言。不切實際的模仿和挖空心思的獨行,彰顯教育的不理性和不成熟。缺乏應有的理性分析,沒有誠摯的求知慾,更沒有接受批判的勇氣和氛圍,教育何時能夠成熟,我們確實很擔心!
批判性思維應成為時下教育的理念和時尚,方是走出教育混亂泥沼的正途。
即便應試教育盛行的年代,我們的教育也曾經一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那個教育資源極度匱乏的時期,批判性思維依然盛行不衰;而今呢?只要老實地聽從決策就好,外行領導內行,內行照本宣科,其結果是教育問題層出不窮。
問題出來後,一切後果都由教育內行來完全承擔。磚家的黑磚不斷向教師們拍下來,家長的怨聲載道更是直指教師的作為不當,外行領導們一再勒緊教師的脖子:老實承受,不準發聲!
批判性思維是全民的事,要開放,要有自信,要善於求知,要學會分析,要走向成熟,要努力求真。唯有全社會養成批判性思維的共識,我們的教育才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