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完這個會不會被賣手機的追殺啊,我將分享這裡面的重重不為外界所知的秘密。
我之所以瞭解其中的絕大部分來龍去脈。是因為我曾經一度籌劃著也要去弄一個手機實體店。後來因為有更好的專案就放棄了。好了,言歸正傳。
這部分可謂是手機店的基礎利潤來源。但是在目前市場透明度愈來愈高,手機同質化嚴重趨同,銷售手段越來越雷同的市場環境下。更要命的是電商平臺的衝擊相當大。靠純粹賣市面上的暢銷手機的價差利潤空間已經相當低了。有的扣除各種費用,特別終端導購員提成以後,一臺手機也就幾十塊錢。
雖然高階手機利潤要好一些。確實如此,比如曾經代表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某果手機,現在其品牌已經不復當年的炙手可熱盛況空前了。隨著華為P系列和大部分中國產手機的崛起,高階手機這一杯羹也不像曾經集中在一兩個品牌手裡。已經被稀釋分散了。所以這部分利潤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手機店的正常執行。如果你還以為手機店就是靠手機價格差來賺錢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手機店也早就普遍關門大吉了。所以這部分僅是基礎收入。
什麼意思?就是手機要實現正常使用,就需要運營商。就是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巨頭們。
這下你就知道了,一些個常見的銷售專業術語“中移動專營店、中國電信專營商”“某某運營商店”等等為何滿大街都是,從店面裝修廣告你就可以區別這是哪家運營商的合作門店。因為既然是專營店,運營商是要給錢的。具體資金投入情況看手機店的大小規模以及出貨銷售量來區別。
總之是幾十萬每年到幾萬不等。這部分就是很重要也非常穩定的一大筆淨收入。
隨著市場變化加劇,通訊行業也一樣。運營商們需要展開大量的促銷活動和套餐活動等等。傳統的做法是營運商自己內部建立一個龐大的客戶服務中心。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員來進行完成海量的客戶服務工作。比如10086客服人員等等這種。
但是這樣要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管理成本。運營商們於是就與時俱進的想到了整合市場上海量的手機銷售店們。於是外包業務因應而生。舉個例子:使用者常常會收到原來運營商的電話,送多少流量給你。這個打電話的活動需要執行,那麼某個手機銷售店的工作人就會承擔這個原本是營運商客服人員的工作。於是手機店就得到了大約10塊上下的勞務外包費用。以此類推,好了這部分就醬紫。
怎麼講,一張新卡,一般是100元左右的面值。就是這張卡包含有兩種價值,首先是一個新的號碼。其次是裡面包含著一定面值的話費,這部分可以透過消費者變現。
那麼假定一百元的卡,手機店在營運商那裡拿貨的價格是不一定的,但是絕對不是一百塊。最低的可能40元就拿到了。也可能更低。然後賣給消費者一定是按照上面的面額來賣的。中間的差價就是利潤。另外營運商也會給手機店新客戶開發的返利獎。總之也是錢。
這部分單從利潤率來看,高的可怕!比如曾經的貼膜神話。一塊據說是最好的康寧玻璃鋼化膜,手機店至少要60-120元賣給你。可是批發商的銷售價格不超過12元。是的你沒有看錯。其他就不一一舉例子了。
這部分就不用多說了。都懂的,反正消費者是沒有手機維修專業技術知識的。有黑箱操作的空間。
通道費用這個詞是我自己說的。所謂通道費用就是灰色地帶產生的費用,政策不支援的。明目不一,可以是任意名堂。
主要是手機品牌之間的競爭,導致終端資源的搶奪非常激烈。
所以各個國內品牌都會投入大量費用到終端(即手機門店)。搶佔優質陳列位置,廣告位置,活動資源等等。當然這部分錢不是每一家手機店都會有,這個有很多因素影響。所以放到最後。
我寫完這個會不會被賣手機的追殺啊,我將分享這裡面的重重不為外界所知的秘密。
我之所以瞭解其中的絕大部分來龍去脈。是因為我曾經一度籌劃著也要去弄一個手機實體店。後來因為有更好的專案就放棄了。好了,言歸正傳。
一、手機銷售帶來的價差利潤。這部分可謂是手機店的基礎利潤來源。但是在目前市場透明度愈來愈高,手機同質化嚴重趨同,銷售手段越來越雷同的市場環境下。更要命的是電商平臺的衝擊相當大。靠純粹賣市面上的暢銷手機的價差利潤空間已經相當低了。有的扣除各種費用,特別終端導購員提成以後,一臺手機也就幾十塊錢。
雖然高階手機利潤要好一些。確實如此,比如曾經代表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某果手機,現在其品牌已經不復當年的炙手可熱盛況空前了。隨著華為P系列和大部分中國產手機的崛起,高階手機這一杯羹也不像曾經集中在一兩個品牌手裡。已經被稀釋分散了。所以這部分利潤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手機店的正常執行。如果你還以為手機店就是靠手機價格差來賺錢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手機店也早就普遍關門大吉了。所以這部分僅是基礎收入。
二、手機運營商們的鉅額補貼資金支援。什麼意思?就是手機要實現正常使用,就需要運營商。就是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巨頭們。
這下你就知道了,一些個常見的銷售專業術語“中移動專營店、中國電信專營商”“某某運營商店”等等為何滿大街都是,從店面裝修廣告你就可以區別這是哪家運營商的合作門店。因為既然是專營店,運營商是要給錢的。具體資金投入情況看手機店的大小規模以及出貨銷售量來區別。
總之是幾十萬每年到幾萬不等。這部分就是很重要也非常穩定的一大筆淨收入。
三、營運商外包業務的額外收入。這部分說的直白點就是幫運營商打雜的勞務所得。隨著市場變化加劇,通訊行業也一樣。運營商們需要展開大量的促銷活動和套餐活動等等。傳統的做法是營運商自己內部建立一個龐大的客戶服務中心。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員來進行完成海量的客戶服務工作。比如10086客服人員等等這種。
但是這樣要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管理成本。運營商們於是就與時俱進的想到了整合市場上海量的手機銷售店們。於是外包業務因應而生。舉個例子:使用者常常會收到原來運營商的電話,送多少流量給你。這個打電話的活動需要執行,那麼某個手機銷售店的工作人就會承擔這個原本是營運商客服人員的工作。於是手機店就得到了大約10塊上下的勞務外包費用。以此類推,好了這部分就醬紫。
四、手機卡的銷售,這部分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利潤。充滿想象空間。怎麼講,一張新卡,一般是100元左右的面值。就是這張卡包含有兩種價值,首先是一個新的號碼。其次是裡面包含著一定面值的話費,這部分可以透過消費者變現。
那麼假定一百元的卡,手機店在營運商那裡拿貨的價格是不一定的,但是絕對不是一百塊。最低的可能40元就拿到了。也可能更低。然後賣給消費者一定是按照上面的面額來賣的。中間的差價就是利潤。另外營運商也會給手機店新客戶開發的返利獎。總之也是錢。
五、銷售手機相關配件和配飾,即手機周邊產品銷售。這部分單從利潤率來看,高的可怕!比如曾經的貼膜神話。一塊據說是最好的康寧玻璃鋼化膜,手機店至少要60-120元賣給你。可是批發商的銷售價格不超過12元。是的你沒有看錯。其他就不一一舉例子了。
六、手機維修保養服務這部分就不用多說了。都懂的,反正消費者是沒有手機維修專業技術知識的。有黑箱操作的空間。
七、手機品牌投入的通道費用。通道費用這個詞是我自己說的。所謂通道費用就是灰色地帶產生的費用,政策不支援的。明目不一,可以是任意名堂。
主要是手機品牌之間的競爭,導致終端資源的搶奪非常激烈。
所以各個國內品牌都會投入大量費用到終端(即手機門店)。搶佔優質陳列位置,廣告位置,活動資源等等。當然這部分錢不是每一家手機店都會有,這個有很多因素影響。所以放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