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娃

    這個肯定是,蜀國中後期,能夠駕馭魏延的人基本沒有,魏延是五虎大將又久鎮守漢中之地,可以獨當一面,被封為鎮北將軍。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必須削去他的兵權,萬般無奈之際,諸葛亮上演了一次無間道——魏延反,馬岱斬。現在陝西省還有魏延墓,墓前跪著兩個小人,一個是楊儀,一個是馬岱。

  • 2 # 愛尚文史

    魏延、楊儀之爭,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沒有諸葛亮的死前遺計,楊儀、魏延還是會內鬥,只不過動靜不會鬧得那麼大;

    魏延、楊儀兩人素來不合,全軍上下人盡皆知,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兩人根本就是勢同水火,彼此都容不下對方;諸葛亮在的時候,尚且能夠壓制;諸葛亮一死,就徹底完蛋了,誰也不服誰,爆發大戰在所難免;而兩人的最終決勝權,都不在自己,而是取決於諸葛亮的態度;如果諸葛亮站在楊儀一邊,那麼!失敗方肯定是魏延;如果諸葛亮站在魏延方,毫無疑問,失敗方一定是楊儀;

    可惜,諸葛亮最終選擇了楊儀,而放棄了魏延;所以在魏延與楊儀開戰之際,所有的人都毫無意外的倒向了楊儀一邊;魏延孤軍難支,加上違背丞相意願,極度“理虧”,最終被楊儀斬殺,並誅滅其三族;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死前遺計,會形成怎樣的局面呢?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死前遺計,第五次北伐的十萬大軍,就不會不戰而退;正如魏延所說“怎麼能因為一人之死,而耽誤國家大事呢?”;那麼?沒有死前遺計,也就沒有楊儀掌軍,北伐軍事大任會落在誰的頭上?可想而知!魏延至始至終,都是呼聲最高的將領,在蜀國的威望,以及軍事能力,都是當時最強的;士兵們肯定會請命以魏延為督,統領十萬大軍繼續北伐;

    那麼?魏延領了軍事大權,楊儀會怎樣呢?同樣會不服,伺機鬧事,甚至造反;這邊魏延也不會輕易放過楊儀,兩人開戰,也是遲早的事,不可避免;但是動靜絕對不會玩到之前那麼大,畢竟楊儀是文官,手上又沒有實際兵權;他取勝的點,頂多是以心腹襲擊魏延的大營,但成功率基本為零,因為魏延不會給他機會;魏延會提前動手把他搞定,或者流放邊廷,或者殺之,都有可能;

    所以!魏延、楊儀之爭,不是諸葛亮造成的,兩人遲早都會打一場;但是,決定二者誰輸誰贏的,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選擇了誰,就相當於放棄了另一方;

  • 3 # 劉子魚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入了迷,覺得諸葛亮死前一直在制約魏延,甚至在死後還受計楊儀斬殺了魏延,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在世時,魏延是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漢中,讓魏延總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不僅一直讓魏延總督前部,也讓魏延獨立領兵進入羌中。

    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諸葛亮讓魏延總督前部,獨立領軍,做徵北將軍,假節,封侯,位高權重不過如此。

    對比一下魏國夏侯淵和張郃,死前都是徵北(驃騎)將軍,死後封侯。

    而諸葛亮唯一沒讓魏延做的,就是奇襲子午谷。

    所以,實際上諸葛亮還是很重用魏延的,也對得起魏延。

    諸葛亮死前,密謀退兵,報知魏延,魏延不願意了,說了這麼一段話: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很狂妄,實際上魏延一直很狂妄,當年劉備讓魏延督漢中是,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隨後魏延和楊儀不和而鬧騰,又發生了什麼呢?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魏延先行撤軍,將沿途棧道燒燬,攔住楊儀,佔據了地利的魏延,何平一句“丞相屍骨未寒,你就敢這樣做”,把士兵叱散了。

    諸葛亮死後,按理說應該退兵的,沒了主心骨,魏延和楊儀肯定是算計不過司馬懿的,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去世,對士兵計程車氣影響肯定也非常大。

    魏延在這事情上鬧情緒,沒有政治敏感度,沒有做事格局。

    當然,楊儀也不是好東西。

    另外,魏延性格和關於有部分類似,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典型的對士族比較好,看不起同僚,魏延的人際關係也確實很差,這個讀一讀《三國志》就明白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夢想是遙不可及的夢,還是你為之奮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