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為無不為0632

    先說一點,公子扶蘇早在祖龍未逝前就已經被流放到邊疆。

    帝國初成,但天下並不安穩,六國遺民仍在,復國之念從未停息。

    在這種情形下,始皇帝不得不沿襲秦國之法制,以維護帝國之穩定。

    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奇怪,想想天朝初定時,何嘗不是軍人治國。

    如何讓帝國千秋一統,一世二世三世,及至萬世不絕?

    當然是要有一個好的接班人!

    但顯然,扶蘇還不夠資格。

    扶蘇有沒有能力?有。

    扶蘇有沒有才學?有。

    扶蘇有沒有威望?也有。

    扶蘇會不會成為一個好皇帝?會。

    扶蘇會不會此時最適合的皇帝?未必!

    因為他並不真正懂得此時“嚴刑峻法”對秦朝的重要性。

    他過於仁慈。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有侯生、盧生譏諷評議秦始皇治國之政,言其為暴政,一時天下人議論紛紛,六國遺民更是趁機散佈謠言,時局開始複雜,暗流湧動。

    秦始皇果斷出手,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但長子扶蘇居然帶頭反對,還上書勸諫。

    老子一腔赤誠謀國,兒子卻完全不知苦衷所在。

    這樣的接班人如果成了皇帝,不知輕重緩解,不懂非常之時當以非常之勢對待!

    天下分崩在即,你還要講仁義?

    暴動分子已經悄悄準備好刀槍,你還要給他們說安分守己?

    更何況現在是文化人在宣傳。

    異於自己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啊!

    這些文人散佈不同的思想,那就會煽動天下民心。

    而接班人異於自己的思想,那就會丟了天下!

    但立嫡以長,這是必然的接班人。

    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想來,秦始皇是希望在邊疆透過殺伐戰爭,用鮮血來讓扶蘇認識一下什麼叫治國,什麼叫天下!

    但可惜,秦始皇所料不錯,這真不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從秦始皇死後發生的事情來看,真的是扶蘇當政,以他這種性子,也未必成得了大器。

  • 2 # 牛氓讀書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在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因為觸犯秦始皇,便被秦始皇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扶蘇,剛毅勇武,為人謙和,非常具有政治遠見,經常在秦始皇面前參政議政,秦始皇三十五年,候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雙雙逃走,秦始皇非常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調查,將460多名儒生全部活埋,也就是歷史上傳說中的焚書坑儒。

    而公子扶蘇不同意父親的舉措,上書勸諫,他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就是這封勸諫把自己送上了邊疆。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巡行天下,在沙丘不幸病逝,在臨終的時候,為璽書召令扶蘇到咸陽主喪並繼承王位,但是在誘惑面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另一個兒子胡亥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蒙恬和扶蘇死,並數罪。

    當胡亥的使者到了上郡,看到詔書,於是自殺於上郡軍中。

  • 3 # 劉一千五

    題主弄錯了。秦始皇在世時,扶蘇被"外將兵"的。

    扶蘇去邊關是因為對秦始皇的急躁冒進,表示過看法,秦始皇雖然很窩火,但也原諒了小孩年幼無知。但是,在"焚書坑儒″或者是"焚書坑術士"這件事上,兒子真地是激怒了乃父。扶蘇說,這些讀書人"誦法"孔子,讀聖賢書,會有什麼錯?秦始皇一向對儒家有看法。所以有那麼多"博士",也是涼在一邊,不使用的。秦始皇封泰山,讓儒生們集思廣益,博長取採,整一套能夠用的儀禮出來。結果他們爭論了很久也沒個章程出來。到了泰山又各持己見。鬧得秦始皇非常晦氣。乾脆不用,掛起來。半路碰上下雨,儒生們又說是秦始皇"無德"所以"不得封"。秦始皇非常惱怒。

    秦始皇讓大家喝酒,博士淳于越和周青臣各以為是,議論"郡縣制"和"分封制"。結果導致"焚書",扶蘇是反對的,但反對無效。

    秦始皇覺得這中央太多是非,這孩子怕不吃點苦是長不大的。踫巧北方長城蒙恬那兒要人。秦始皇就"下放"兒子扶蘇去歷練,扶蘇以監身份去了長城軍團。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見到秦始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這就是扶蘇外調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在家怎麼給寶寶拍出創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