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康謝少
-
2 # ruixuezhaofeng
愛爾蘭的歷史包含了入侵與抗爭互為一體的內容,它被異族佔領的時間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要長,直到1921年獨立。
該地最初的居住者來自歐洲大陸,紀元前,凱爾特人(蓋爾人)登上該島,從此為它打上明顯而持久的“愛爾蘭”印記,在凱爾特語中,“愛爾蘭”意為“後面”,轉意為西邊,意即歐洲西陲。
羅馬統治從未染指愛爾蘭島,愛島一直保持著部落社會結構,人們依靠農業、漁獵為生。公元432年,聖帕特里克來到愛爾蘭傳播基督之音和羅馬文化,他選擇三葉草來象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使包括蓋爾人國王的當地人皈依基督教,他也成為最受愛爾蘭人愛戴的聖人。7—8世紀,蓋爾社會與基督教完全融合並進入黃金時代,修道士編撰出《杜若經》、《凱爾經》。
8世紀末起,維京海盜開啟南下襲擾之旅,他們既劫掠蓋爾人家園和修道院,也與當地人通婚融合,直至1014年,蓋爾人才取得一場對北歐人的大勝。
12世紀後期英格蘭染指愛爾蘭,到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已完全控制
1169年,英華人第一次入侵愛爾蘭,起因是一位奪人之愛的蓋爾人國王求助,不列顛勢力藉此在該島一呆數年,並以王室聯姻的形式鞏固其地位。1175年,英王假教皇整肅愛島秩序之名迫使愛承認英國的宗主權,當時的愛爾蘭,北有維京人(主要是挪威人)進犯,東有諾曼人(聽命於英國)、英華人介入步步加深,到16世紀後期,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有效控制愛爾蘭。愛對英華人的仇恨已然鑄成,雙方在宗教上亦形成對立,天主教會在愛爾蘭佔統治地位,而英國完成宗教改革後新教盛行。
1558—1603年,愛爾蘭人4次起義反抗英國統治。1641年,更大的暴動席捲愛島並持續10年,1649年,克倫威爾率大軍征討愛爾蘭,他對愛天主教徒和集結愛島的英國王黨勢力大打出手,3年時間約1/3的天主教愛爾蘭人(據信有60萬人)死於非命,倖存者被趕到夏農河以西的貧瘠土地,以東肥沃耕地悉數被英軍及新教徒佔有,愛爾蘭開始最悲慘的歷程,法律禁止天主教徒繼承和租賃土地、進入議會和軍隊、進入唯一的大學和英語學校……
1801年,愛爾蘭被英國完全吞併,英國遂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1831年,統治者在愛爾蘭全境建立英語單一的教學制度,愛爾蘭孩子脖子上掛一木棍,若被發現說蓋爾語,老師就在上面刻一道痕,家長據此對孩子“棒棒燉肉”——當地人的生存完全掌握在英格蘭人手中。不屈的愛爾蘭人只能在籬笆叢中偷學蓋爾語,反抗和起義也從未停止。統治者還在當地實行馬鈴薯單一種植制度,1846—1848年該作物連遭病害,愛爾蘭陷入空前的“馬鈴薯大饑饉”,飢餓加之熱病流行,致使百萬愛爾蘭人喪生,150萬人流亡海外,大多數人到了美國。有詳盡的人口統計為證,1841年愛人口817萬,按正常的出生率10年後應超過900萬(天主教徒出生率高),而1851年人口普查實數為655萬。據稱當代愛歷史學家以嚴謹客觀態度將死亡人數修正為80萬。
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該事件引領愛爾蘭歷史走向。1921年12月,《英愛條約》允許愛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新教徒為主的北部6郡(現北愛爾蘭)仍歸英國。1937年,“自由邦”成為英聯邦內的共和國。1948年12月,愛爾蘭脫離英聯邦,次年英國承認,同時拒絕歸還北部6郡。1998年,愛英兩國政府與北愛各黨派聯合簽訂《北愛和平協議》。
愛爾蘭人、特別是思想知識界難忘歷史痛楚,他們棄絕盎格魯撒克遜。愛爾蘭1973年加入歐共體,在歐洲大陸找到真正夥伴,1999年成為歐元區成員。二戰至今愛一直奉行中立政策,1999年底成為北約“和平夥伴”,同時重申無意加入。
愛爾蘭南部26郡成為“自由邦”的1921年,北愛6郡人口結構已發生有利於新教徒的變化——後者佔比6成,它們決定不加入“自由邦”,英國政府也不允許“加入”的情形出現。
如今北愛(2011)天主教與新教徒比例基本一致41%/42%,另有9.9%無宗教信仰,6.8%非天主教與新教的第三種宗教信仰。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是宗教原因,並且愛爾蘭併入英國的時間沒有那麼長。愛爾蘭是在19世紀初的時候透過小皮特的《聯合法令》合併的,蘇格蘭從詹姆士一世(大約是17世紀)登基就合併了,威爾士在亨利八世(16世紀)那會兒就已經是英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