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A子孟
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戰略資源只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和俄國是宿敵,希特勒的政治主張是建立純種的雅利安文明,其他一切種族都是劣等民族,應該全部消滅在歐洲大陸。軍事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手段都要為這一政治主張而服務。這是希特勒以及他的追隨者的政治抱負。猶太人,斯拉夫人,還有黑人等都是希特勒要全部滅絕的,這才是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
-
3 # 魯爾區淬火
希特勒對蘇聯戰爭是國家之間的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而戰爭機器又需要巴庫裡海的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頓巴斯的工業區(佔當時蘇聯80%的石油供應),他也認為佔領巴庫油田可以切斷蘇聯的戰爭資源供應,以及英美對蘇援助通向高加索的伊朗走廊。
1940年11月okh軍需總監瓦格納向哈爾德彙報即將發起戰役的後勤計算,大致估計陸軍擁有的燃料可確保軍隊前進的最大縱深是500-800公里,食物彈藥可供20天作戰所用,接著就要等暫停數週以獲得再補給。接著在戰爭中證實德軍的戰役深度預測還是太樂觀了。
按照藍色行動制定階段的最終目標4號行動是進入高加索地區奪取油田和切斷蘇聯南部莫斯科的聯絡,進入高加索通道,那時斯大林格勒不過是個不起眼的目標。所以可以說石油資源是德國1942年作戰的主要目的。但是不是德國發動戰爭的唯一目的。
-
4 # 霹靂火觀察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的對戰可以說是整個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在這之前,雖然兩國已經簽訂了和平協議,但是這份協議基本形同虛設,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執意進攻蘇聯,難道僅僅是為了蘇聯的石油嗎?
敗蘇聯也是為了消除英國抵抗的慾望,而且消滅蘇聯也可以大大增加日本在亞洲地區的統治力量,從而強化軸心國總體實力。希特勒很清晰地認識到,英國的希望除了本身的工業生產能力之外,就是對蘇聯和美國的指望。對於美國暫時是不敢惹的,在他的計劃中美國是最終目標。而蘇聯無疑成了英國之後新的目標。
有句名言說的很有道理,能夠永遠支配人行動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麼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佔領蘇聯,才能真正的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歐洲大部分的版圖,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已經淪陷,就連隔著汪洋大海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了。再者,大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蘇聯不會加入軸心國,兩國已經接壤,面對2億人口的蘇聯,德國要放多少個師在邊境防守?還能幹什麼?而在“和平”協議的背後,實際上蘇聯已經在著手對德戰爭了,只不過德國先動手了而已,歐洲大地上不可能出現兩個頂峰,就和一山不能容二虎是一個意思,雙方都懂的道理,兩國之間的戰爭是避免不了的,就看誰先動手,誰的時機更好。
回覆列表
其實希特勒入侵蘇聯跟石油資源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計劃侵蘇戰爭之初,德軍就是旨在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進攻,力圖在第聶伯河一線以西圍殲蘇軍主力,迫使蘇聯屈服。假使未果就繼續深入莫斯科,進行決戰。整個德軍進攻的重心一直都在中路,也就是莫斯科方向,如果是為了南翼的高加索油田,那麼德軍的重心必然會在南方集團軍群上,而事實上南方集團軍群是所有集團軍群裡最弱的,裝甲部隊的數量也是最少的。
還有一個證明就是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全殲了蘇軍烏克蘭的西南方面軍軍後,此時南翼的蘇軍已經崩潰,如果繼續將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兵力合力向高加索進攻無疑將取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希特勒再次將進攻的重點轉回了中路的莫斯科,不僅調回了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而且抽調了原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許多機動部隊,所以直接導致呢南方集團軍群在向高加索的進攻中倍感乏力,不可能完成佔領高加索的任務。所以這也印證了1941年的德軍進攻計劃確實沒有把佔領蘇聯的高加索油田作為主要的計劃,而是力爭在軍事上摧毀蘇軍主力,佔領第聶伯河以西的領土,為德國取得足夠的戰略緩衝空間。
至於對蘇軍高加索油田的企圖是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的第二年的“夏季攻勢”的計劃中,此時德軍的速戰速決的企圖已經破滅,蘇德之間的戰爭將陷入持久的消耗戰中,這才導致希特勒開始處於戰爭經濟的目的選擇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
所以希特勒的侵蘇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英蘇之間的結盟,以先發制人的手段消除這一可能;同時擴寬東線的戰略安全空間,這主要是出於保護對德國至關重要的羅馬尼亞的油田。至於出於佔領蘇聯高加索油田的進攻企圖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