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之涯60956
-
2 # 阿斌說ing
筍殼魚為肉食性魚類,但與其他肉食性魚類如斑鱧和鱖魚等相比,它生性並不兇猛。其食物組成隨不同的生長階段而不同,魚苗階段主要以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及底棲水生昆蟲幼體和環節動物為食;成魚主要以水中的各種小魚、小蝦、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幼體為食,也食一些新鮮的動物肉碎屑等。如果單獨和甲魚一起混養的話,就成了甲魚的腹中之物了,建議不要這樣混養,如果再加上其他魚混養的話,這樣也蠻麻煩的,所以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
-
3 # 我可以的
筍殼魚生活在流沙泥底層,喜歡穴居。耐低氧,性情溫和不兇猛。最適合活動溫度25~30°C。幼魚以水中微生物為餌料,成魚則以小魚蝦為食,肉食性魚類。透光以能見度20~30釐米比較合適,透光太好恐造成魚類之間互相攻擊。
甲魚,鱉類。卵生兩棲爬行動物,變溫動物,用肺呼吸。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髒,反應靈敏,只要發現周圍一有什麼動靜就會立刻潛入水底淤泥中。幼鱉以水生昆蟲、水蚯蚓、蝌蚪、小蝦等為食。成鱉撲食田螺、蛤蜊、魚、蝦、動物屍體等。
經過比對分析,筍殼魚和甲魚不應該養在一起。
-
4 # 終歸農村
筍殼魚跟甲魚混養,個人不太建議這個養殖方法。雖然魚鱉混養存在諸如改進水中溶氧條件、避免水質驟變、淨化和安穩水質、促進魚類生長等作用,但並非是所有的魚類都適合跟甲魚(鱉)混養,要有一定的條件。
筍殼魚太小,容易被甲魚攻擊筍殼魚是一種很懶的魚類,不好動,有“懶惰魚”的稱呼。不僅如此,它的生長緩慢,體型小。筍殼魚苗在2~2.5cm的時候,需要1個月的時間才能長到4~5cm,而要長到12cm以上,需要4~5個月的時時間,此時的體重才30~50克,還需要8個月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出塘標準,體重在400克。
然而,甲魚喜歡吃動物性餌料,幼小的甲魚經常以小魚、小蝦、水蚯蚓等為食,成年的甲魚更喜歡吃田螺、魚、蝦、動物屍體等食物。那麼,從甲魚生活習性來說,它能夠攻擊筍殼魚,以筍殼魚餵食,加上筍殼魚行動緩慢,懶惰,更容易被甲魚吃掉。
所以,甲魚跟筍殼魚不適合混養。
筍殼魚與土鯪混養最佳養殖筍殼魚,投放土鯪與之混養是最理想的養殖模式。因為,土鯪可以起到兩個非常好的作用。一是,土鯪可作為筍殼魚的餌料,滿足筍殼魚的食物需求;二是,土鯪可發揮清道夫的作用。就是清理殘料、改善水質。
此外,筍殼魚為了吃到土鯪,需要遊動起來去追擊,刺激它活動,有助於筍殼魚的生長和發育。
回覆列表
甲魚可以與筍殼魚混養,但是得先甲魚與鯪魚混養,再延伸至與筍殼魚混養,這也是繼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一種較好的養殖方法。其養殖操作方法是,魚塘先投放規格為3-5G/只的甲魚苗2000-3000只/畝,一個星期後投放500萬尾/畝的鯪魚“水花”,2-3天后再投放規格為3-4釐米的筍殼魚苗2000尾/畝,這樣就形成了一條食物生態鏈,甲魚苗攝食人工投餵的甲魚料,鯪魚苗以甲魚的糞便和殘餌,以及其它有機物質為食,筍殼魚苗又以鯪魚苗為食;當鯪魚苗的密度減少到一一定的程度後,要補充鯪魚苗給筍殼魚攝食,這解決了甲魚糞便和殘餌,以及其它有機物質大量積聚造成魚塘環境的汙染問題,鯪魚苗又成為了筍殼魚的飼料,提高了養殖甲魚塘的附加值(鯪魚苗為2.5-3.5元/斤,筍殼魚為45.00-80.00元/斤),大大提高了養殖經濟效益。
甲魚與鯪魚混養,或再延伸至與筍殼魚混養,都還處於小面積的試驗養殖階段,技術還不是相當成熟,其最大的優點是魚塘養殖環境條件得到改善,甲魚養殖病害減少,減緩了魚塘老化的時間,減少了藥物的使用量,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甲魚塘的附加值,從而提高了養殖的經濟效益;但在混養的過程中,必須使用增氧機,防止鯪魚苗缺氧浮頭死亡,筍殼魚雖然很少缺氧死亡,但溶解氧不足容易引起筍殼魚攝食過量導致腸炎而死亡,保持溶解氧充足,對甲魚生長也有利。另外甲魚與鯪魚混養在冬季可搭棚越冬,促進甲魚苗的生長,也可不搭棚;但與筍殼魚混養,冬季一定要搭棚越冬,否則筍殼魚有可能會凍死(筍殼魚臨界死亡溫度為14C以下)。搭棚越冬還涉及到魚塘水質的管理,防病等多個問題;另外甲魚與鯪魚、筍殼魚混養的密度配比問題等都還有待於在實踐中繼續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