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還是小正太的凱文斯佩西因為毆打同學,被迫轉學,進入了洛杉磯的查特沃斯中學,在那裡他加入了學校的學生戲劇社70年代的洛杉磯是個做藝術的好地方,彼時的加州政府資金還很充裕,很多和藝術相關的專案都撥足了款項,其中有一塊就是為培養中學生戲劇興趣而辦的研討班,而主持研討班的也都是好萊塢的大明星,孩子們能和大明星們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表演的魅力並聆聽他們的指導,那個興奮勁兒就不用提了13歲的小凱文就這樣參加了一次研討班,那次的主管老師是好萊塢演技派巨星傑克萊蒙(Jack Lemmon),萊蒙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幕戲,然後給大家詳細講解指導,之後孩子們開始按照萊蒙的指導表演,凱文在演完了自己的那場戲之後,萊蒙走了過來,用手拍著凱文的肩膀說:“孩子,你演得簡直太棒了,你是個天生的演員(Kid, this was detected terrific. You are born to be an actor!)”,然後萊蒙繼續鼓勵小凱文,告訴他以後要到紐約去繼續學習這是凱文斯佩西第一次見到自己一生的偶像傑克萊蒙的場景,有時候,人生就是這麼奇妙,一位長者的肯定和鼓勵就這樣堅定了你的信心,11年之後,凱文去了紐約,並再次得到和萊蒙合作的機會,他在百老匯經典劇《長日入夜行》中扮演萊蒙的兒子,這齣劇在紐約和倫敦等地巡迴演出了一年,劇中的父子關係也延續到了劇外,這一年朝夕相處的時間,凱文從萊蒙那裡學到的不僅是更多的關於演技的知識,還有對於藝術的態度,這也深深影響了凱文後來的演藝生涯走向傑克萊蒙是美國電影史上和馬龍白蘭度並舉的最偉大的兩個男演員,同時兩個人也是兩種極端:來自奧馬哈鄉下的白蘭度英俊瀟灑狂放不羈,充滿傳奇色彩;而哈佛大學畢業的萊蒙路人長相,低調謙和,被業界稱為“隱形人”,而在凱文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種“隱形人”的特質凱文一生的座右銘也是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萊蒙教給他的:“如果在你想要做好的行業裡,你已經能做得比較出色的話,那麼你就有義務要花出時間來把你的成果分享給行業裡的新人(If you have done well in the business you wanna do well in, then it"s your obligation to spend a good portion of your time to send your elevator back down.)” (批註:此處精準的翻譯來自知友 ) 此金玉良言與諸君共勉,不僅是作為演員,任何行業,最底層的核心準則都是相通的
1999年,《美國美人》片場,薩姆門德斯(左),安妮特貝南(中),凱文斯佩西(右)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凱文的表演非常型別化,從《迷失的紐約佬》中的路易,到《非常嫌疑犯》中的金特,再到《美國美人》中的萊斯特,他所表演的角色通常都是這種單一型別呢?我們都知道:1865年,約翰布思刺殺了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真相,那麼我們能不能反過來做一個說法:布思救了林肯的命,這看上去比較荒謬對吧,但是這取決於我們所討論的是哪個布思,是哪個林肯,在凱文的家鄉紐澤西有這樣一件真人真事:就在約翰布思刺殺了林肯的同一年,布思的弟弟,埃德溫布思在紐澤西火車站救起了一個差點被火車撞死的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是林肯總統的兒子,羅伯特林肯這個故事好在哪裡呢,好在她是荒謬的,但同時又是真實的,我們能看到很多生活裡的矛盾,甚至很多人性裡面的矛盾,都體現在裡面,凱文專門講到了他為什麼喜歡這樣的角色:“這通常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人性當中的矛盾,不管是作為演員本人還是我們的生活,事情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她從深層挖掘出來,讓觀眾能夠看到她,感悟到她,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扮演這麼多的角色,能夠讓我自己也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到底是對是錯,而這通常又都取決於你去看她們的角度,人們總是關心什麼是對的,但是找到什麼是錯的同樣重要,因為這能更好的讓我們明白我們是如何在這些矛盾當中繼續生存(That is the very thing we have to embrace: the contradiction in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in human nature as in actor and in life. Things can be true or false. And our job is try to unearth what those things are and bring them to the surface. And the audience can see that through what all we experience. I find it very exciting to embrace that as an idea. And I am lucky to find out a lot of characters who allow me to explore that where something can be in front of your eyes but depending on which angle you are looking at it. And as actor that engagement, exploration, and questioning to find out the authentic. People always talk about what is true. But it"s equally important to find out the false and not true in the character and how that person lives with these contradictions. )”我有時候常常在想,同樣一個角色,如果換了一個人來演,是不是會有太大的不同,這或許就取決於演員本人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和挖掘的程度,當你能夠把人性裡面最本質的那些矛盾挖掘出來的時候,你就能夠賦予你的角色以靈魂,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凱文的角色看上去會有些型別化的原因:因為深埋在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的人性其實都是相同的,但是另一方面,凱文能夠把這種相同的人性通過每個角色各自不同的生活,再通過矛盾性表現出來,這才是最顯功力的,換一個人來演,或許完全達不到這樣的深度《美國美人》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凱文開始慢慢地減少了在銀幕前的曝光,2003年,他去了英國,擔任倫敦老維克劇院的藝術導演兼董事會主席,在表演藝術的道路上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通過多年的表演積累,他能夠在導演的這個位置上更好的去表達自己對於舞臺藝術的思考,在新的角色當中不斷地挑戰自我
1972年,還是小正太的凱文斯佩西因為毆打同學,被迫轉學,進入了洛杉磯的查特沃斯中學,在那裡他加入了學校的學生戲劇社70年代的洛杉磯是個做藝術的好地方,彼時的加州政府資金還很充裕,很多和藝術相關的專案都撥足了款項,其中有一塊就是為培養中學生戲劇興趣而辦的研討班,而主持研討班的也都是好萊塢的大明星,孩子們能和大明星們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表演的魅力並聆聽他們的指導,那個興奮勁兒就不用提了13歲的小凱文就這樣參加了一次研討班,那次的主管老師是好萊塢演技派巨星傑克萊蒙(Jack Lemmon),萊蒙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幕戲,然後給大家詳細講解指導,之後孩子們開始按照萊蒙的指導表演,凱文在演完了自己的那場戲之後,萊蒙走了過來,用手拍著凱文的肩膀說:“孩子,你演得簡直太棒了,你是個天生的演員(Kid, this was detected terrific. You are born to be an actor!)”,然後萊蒙繼續鼓勵小凱文,告訴他以後要到紐約去繼續學習這是凱文斯佩西第一次見到自己一生的偶像傑克萊蒙的場景,有時候,人生就是這麼奇妙,一位長者的肯定和鼓勵就這樣堅定了你的信心,11年之後,凱文去了紐約,並再次得到和萊蒙合作的機會,他在百老匯經典劇《長日入夜行》中扮演萊蒙的兒子,這齣劇在紐約和倫敦等地巡迴演出了一年,劇中的父子關係也延續到了劇外,這一年朝夕相處的時間,凱文從萊蒙那裡學到的不僅是更多的關於演技的知識,還有對於藝術的態度,這也深深影響了凱文後來的演藝生涯走向傑克萊蒙是美國電影史上和馬龍白蘭度並舉的最偉大的兩個男演員,同時兩個人也是兩種極端:來自奧馬哈鄉下的白蘭度英俊瀟灑狂放不羈,充滿傳奇色彩;而哈佛大學畢業的萊蒙路人長相,低調謙和,被業界稱為“隱形人”,而在凱文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種“隱形人”的特質凱文一生的座右銘也是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萊蒙教給他的:“如果在你想要做好的行業裡,你已經能做得比較出色的話,那麼你就有義務要花出時間來把你的成果分享給行業裡的新人(If you have done well in the business you wanna do well in, then it"s your obligation to spend a good portion of your time to send your elevator back down.)” (批註:此處精準的翻譯來自知友 ) 此金玉良言與諸君共勉,不僅是作為演員,任何行業,最底層的核心準則都是相通的
1992年,《拜金一族》,傑克萊蒙(左)與凱文斯佩西(右)和很多偉大的電影演員一樣,凱文的聲譽是從百老匯的舞臺起步的,1991年,凱文憑藉在獲得普利策獎的百老匯經典劇《迷失的紐約佬》中的卓越表現獲得了託尼獎,而凱文扮演的這個人物,路易叔叔,是個非常有特點的角色:性格外向活潑,很有感染力,讓人覺得很開心,但同時他又暗中為黑幫工作,在性格里又潛藏了非常陰狠的一面,這種矛盾型的混合特質其實在後來凱文的很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
1991年,《迷失的紐約佬》,凱文斯佩西(左)題外話,事實上今天我們細數演技精湛的美國演員,男女不論,基本上清一色的,都是能演舞臺劇的,正二八經能被稱為演員的人,沒有在紐約的舞臺上獻藝一次,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好萊塢兩位中生代女神在紐約舞臺上的風采:
2009年,莎翁的《十二夜》,安妮海瑟薇(左)
2001年,契訶夫的《海鷗》,娜塔莉波曼(左)凱文的第一個奧斯卡獲獎作品《非常嫌疑犯》,當時凱文收到導演布萊恩辛格的邀請去做角色面試,見面的當天,倒是凱文先表示好奇,為什麼會選到我,布萊恩告訴凱文,我們看了你拍的電視劇,真的是太棒了,我們看得時候就想應該以你為模板來編點故事,凱文當時的第一反應:真的假的,那就演吧,而凱文的代表作《美國美人》,導演薩姆門德斯之前長期在英國做舞臺劇導演,這是他受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門德斯也沿用了導演舞臺劇的方法,他在正式開機之前,將演員們召集起來,花了兩週時間從頭到尾把每個場景先全部按順序彩排了一遍,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美國美人》的表演都特別順,甚至是幾個小演員的那種微妙的眼神變化都非常到位,這在電影工業其實是很難想象的,凱文自己也曾抱怨過,舞臺劇更多的是演員自己來控制,一部舞臺劇演下來,他能夠清楚的記得哪怕是最開始一場的每個細節,但是拍電影受到進度和資金壓力的影響基本不可能,你今天按這個想法拍幾組鏡頭,明天按那個想法拍幾組鏡頭,你自己都已經糊塗了,到最後導演把自己想要的剪輯在一起,而自己能記得的最好的幾組卻常常被棄之不用
1999年,《美國美人》片場,薩姆門德斯(左),安妮特貝南(中),凱文斯佩西(右)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凱文的表演非常型別化,從《迷失的紐約佬》中的路易,到《非常嫌疑犯》中的金特,再到《美國美人》中的萊斯特,他所表演的角色通常都是這種單一型別呢?我們都知道:1865年,約翰布思刺殺了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這是我們所知道的真相,那麼我們能不能反過來做一個說法:布思救了林肯的命,這看上去比較荒謬對吧,但是這取決於我們所討論的是哪個布思,是哪個林肯,在凱文的家鄉紐澤西有這樣一件真人真事:就在約翰布思刺殺了林肯的同一年,布思的弟弟,埃德溫布思在紐澤西火車站救起了一個差點被火車撞死的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是林肯總統的兒子,羅伯特林肯這個故事好在哪裡呢,好在她是荒謬的,但同時又是真實的,我們能看到很多生活裡的矛盾,甚至很多人性裡面的矛盾,都體現在裡面,凱文專門講到了他為什麼喜歡這樣的角色:“這通常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人性當中的矛盾,不管是作為演員本人還是我們的生活,事情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她從深層挖掘出來,讓觀眾能夠看到她,感悟到她,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扮演這麼多的角色,能夠讓我自己也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到底是對是錯,而這通常又都取決於你去看她們的角度,人們總是關心什麼是對的,但是找到什麼是錯的同樣重要,因為這能更好的讓我們明白我們是如何在這些矛盾當中繼續生存(That is the very thing we have to embrace: the contradiction in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in human nature as in actor and in life. Things can be true or false. And our job is try to unearth what those things are and bring them to the surface. And the audience can see that through what all we experience. I find it very exciting to embrace that as an idea. And I am lucky to find out a lot of characters who allow me to explore that where something can be in front of your eyes but depending on which angle you are looking at it. And as actor that engagement, exploration, and questioning to find out the authentic. People always talk about what is true. But it"s equally important to find out the false and not true in the character and how that person lives with these contradictions. )”我有時候常常在想,同樣一個角色,如果換了一個人來演,是不是會有太大的不同,這或許就取決於演員本人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和挖掘的程度,當你能夠把人性裡面最本質的那些矛盾挖掘出來的時候,你就能夠賦予你的角色以靈魂,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凱文的角色看上去會有些型別化的原因:因為深埋在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的人性其實都是相同的,但是另一方面,凱文能夠把這種相同的人性通過每個角色各自不同的生活,再通過矛盾性表現出來,這才是最顯功力的,換一個人來演,或許完全達不到這樣的深度《美國美人》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凱文開始慢慢地減少了在銀幕前的曝光,2003年,他去了英國,擔任倫敦老維克劇院的藝術導演兼董事會主席,在表演藝術的道路上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通過多年的表演積累,他能夠在導演的這個位置上更好的去表達自己對於舞臺藝術的思考,在新的角色當中不斷地挑戰自我
倫敦老維克劇院,帶領演員向觀眾謝幕的藝術導演,凱文斯佩西(中前)
2011年,凱文斯佩西和老朋友薩姆門德斯再次合作,回到紐約,重排莎翁經典《理查三世》,凱文親自擔當主演作為莎翁筆下最出彩的三個男主角之一,理查三世在莎翁的作品裡的地位大致類似於咱們《三國演義》裡的曹操,深受每一代觀眾的喜愛,兩人都同樣是身形猥瑣的雄主,不過相比曹操,理查三世雄才大略水準減弱,但流氓風趣程度加強,今天歐美文學和戲劇電影裡很多大受歡迎的角色都能在理查德三世身上找到原型,最近一個大紅大紫的就是《權力遊戲》裡的小惡魔,正因為有這種矛盾的特質,理查三世是相當考驗演技的角色,能擔當主演的都是戲劇界的臺柱:
1979年,紐約百老匯,《理查三世》,阿爾帕西諾(1977年託尼獎獲得者)
1983年,紐約百老匯,《理查三世》,凱文克萊因(1978年託尼獎獲得者)
1991年,紐約百老匯,《理查三世》,丹澤爾華盛頓(2010年託尼獎獲得者)
1996年,《尋找理查三世》片場,導演兼主演阿爾帕西諾(左)與凱文斯佩西(右)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只有像凱文斯佩西和阿爾帕西諾他們這樣純粹的表演藝術家才能真正演好這些充滿矛盾的人物,挖掘出他們的內心,為我們展現出他們面對生活的零零總總時的“對”與“錯”,得意以及無奈,也讓我們從他們的這些矛盾當中看到和我們自己共通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