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小快樂
-
2 # 龍哥說教培
所謂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基於學科知識技能形成的重要思維品質與能力,是數學素養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核心素養並未有明確的定義,簡單來說,所謂數學核心素養就是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
關於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用數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數學意識的培養。
什麼是數學意識?舉一個例子,假如學生會計算?48÷4?,說明學生具有除法的知識與技能。學生會解?有48個蘋果,平均每人分4個蘋果,可以分給多少人??,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都不能說明學生具有數學意識。而在體育課上,48位學生在跳長繩,教師共準備了4根長繩,由此學生能想到?48÷4?這個算式,這就說明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意識了。
2. 理解數的意義與數的聯絡,培養數感。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是低學段教學的重點。其實學生入學前就已經知道了不少數,但那只是他們憑生活經驗認識的數,對數他們只是有一種非常膚淺的表層認識,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這些成人看起來非常抽象的數,在孩子的腦子中逐漸豐富起來,富有數的內涵。
3. 經歷符號化過程,培養符號意識。學生在生活中能接觸到很多像停車標誌、奧運五環標誌等用符號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號經驗。
老師在教學中用數對確定位置時,先透過呈現學生熟悉的教室裡的座位這一具體場景,啟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透過交流,學生產生用一致的方式來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後把具體的場景圖逐步抽象成圓圈圖、網路圖這種平面圖,並讓經歷用數對錶示位置的過程。這樣學生就經歷了:具體事物——個性化地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化表示的學習過程,體會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以及數學符號的簡潔與實用,培養了學生的符號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4. 實踐操作與數學思考相結合,培養空間觀念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發展空間觀念的支點。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利用學生已有的太陽從東方升起的生活經驗,先確定東方,再來認識其他三個方向。這樣就把教學視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間,利用生活原型來有效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5. 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培養統計觀念統計觀念的培養僅靠訓練是難以形成的,必須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現代公共媒體已經大量使用統計圖來表示資訊,能看懂生活中常見的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重要的數學素養。因此,進行統計教學時,應將學習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讀懂統計圖表、會分析圖表中的資料並進行必要的推理上,而不是放在製作統計圖表上。例如,一位同學調查了自己班上的5位男同學,其中有4位同學喜歡打籃球,便得出結論他班80%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資料來源、資料處理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使學生對統計資料有較全面、正確的認識。
6. 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數學應用意識。例如:我朋友問我:在超市買東西時,你會不會看同一產品不同的包裝的價格,然後比較一下哪個便宜再買?其實,我們學知識為了什麼?不就是用嗎?學了不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我們學它幹什麼。比如,同樣是光明純鮮牛奶:大包裝1000ml,8元/桶;小包裝220ml,2元/盒。透過計算1000÷8=1250(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樣1元錢,可以多喝15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較多,當然選擇大包裝合算。
什麼是數學應用意識呢?數學應用意識是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心理傾向,主動嘗試用數學知識、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決遇到的現實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這些數學問題,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以及數學的應用價值,
回覆列表
首先,要看孩子處於哪一個年齡段,還有對數學的要求是理解做題,還是會舉一反三。
其次,數學簡單來說要求你有四個能力,一是提出問題,這個在數學考試中往往用不到,因為直接給你題了,你只要會做就行了。如果想加深這方面能力,你在生活中就得有疑問,比如怎樣測量樓的高度,怎樣求面積等。二是轉化能力,把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三是建模,主要在於怎麼利用所學知識來轉化為自己能力內的題目。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多讀讀數學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