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一鳴
-
2 # 時間停留在一天
好勝心強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主要原因還是父母教育的關係,其實對孩子過於寵愛就變成了溺愛了,但是追根到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造成他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我覺得是,第一孩子沒有充分的得到母愛,這是造成他心理缺失的主要原因,另外家裡人都寵著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因為家裡人覺得寵孩子可以更容易的解決問題,其實家裡人的這種做法是將就他,而並非是理解他,教導他,像這種沒有原則的溺愛,其實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軟暴力。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已經出現上述這種性格,媽媽就應該更加的需要靜下心來,花上一段時間來修復孩子缺乏母愛的傷痕,那這並不是也要像家裡人一樣處處遷就他,媽媽也要有媽媽的原則。
比如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愛和無條件的接納,平時多擁抱孩子,甚至親吻孩子,多一點時間和孩子共處,陪孩子玩玩小遊戲,陪孩子逛逛街,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等等,但是無論孩子做什麼,媽媽儘量都不要批評他,更不能給孩子的性格貼上標籤,有時候看到孩子做了讓他自己喜歡的事情,媽媽可以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他,慢慢的重新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當然如果你想拒絕孩子某項要求的時候,你也要溫和的和他說而並非是生氣的樣子。
-
3 # 星座師秘語
原來現在的學校也是個競爭氛圍很濃厚的地方,除了學習成績上的比拼,還有各類大大小小的“比賽”或“趣味競賽”如雨後春筍一般。有些是正式舉辦的比賽,有些則是為了炒熱課堂氣氛,或提升學習興趣而創造的遊戲競賽,凡事有比較就有先後、有比賽就有輸贏,測驗、打撲克、下棋、桌遊也是如此,原本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孩子心裡,再小的輸贏都能引起微妙的心理變化。
01、或許和家長的態度有關:在乎輸或贏態度洩了密
話說從頭重新回憶,其實孩子一開始對輸贏是沒有概念的,然而幾年生活下來,孩子很明顯地就會表現出對輸贏不同的得失心,這當中差別就是來自於大人的反應。
回想一下,孩子贏或是得獎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欣喜若狂、給予獎勵,有沒有曬朋友圈,或逢人就誇?而輸的時候,雖然我們也開口安慰,告訴孩子沒關係下次再來,但是臉上悵然若失的表情,或是後來和孩子說“希望以後如何進步的建議”,都等於向孩子傳達“我們很在乎”的意思。
也許某些孩子反應快一點,不論是擔憂害怕責罵或是想討大人歡心哪一種原因,最終都容易演變成“好勝心強、愛面子”的表現行為。總之,輸贏淡然處之,要大人先做得到,往往剩下的問題不難解決。
02、輸的時候要悟出處世之道
風水輪流轉,身為輸家贏家都有該做的功課。想贏得勝利一點也不罪惡,孩子多半也能為此盡心盡力,然而“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一山還比一山高”的人生真理,必須要等輸了以後才能領悟。
輸的時候孩子難免不服氣,不過這時卻是最好的時機點出競爭對手的優點,讓孩子看看別人贏的道理,嘴巴上雖然不服氣也別勉強孩子,心裡會默默地接受這些中立客觀的資訊,成為下一次自我精進的養分。
低調處理孩子的情緒,不指責、不隨之起舞,提供給他客觀的意見,說完之後雲淡風輕繼續過日子,孩子自然能一次又一次地慢慢降低情緒強度。
03、其實這沒有對錯,大人做不到別太勉強孩子
“孩子在意輸贏真的不好嗎?”,這句話本身有對有錯,因為孩子本身甚至不見得能分辨到底自己在不在乎,還是因為別人的關係在乎,然而當孩子不知不覺開始在意輸贏的時候,往往最不開心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因為“遊戲”已經變質成“比賽”。
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好跟絕對壞的事情,在意是人性的一部分,卻可反映出個性上的弱點,即便家庭教育的觀念很正確,也無法避免社會環境中鼓勵競爭的氛圍。拆解輸贏裡面的資訊,讓孩子悟出自己的下一步,或許比“改變在意輸贏心態”要來得有效。
連大人都還困在比來比去的生活裡,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完美的聖人?在乎就在乎吧,重點是然後呢?
回覆列表
要正面的去看待問題。好勝心本身是一件好事,這裡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是自律的表現。這源於家庭教育中父母給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但是物極必反,作為父母給到孩子的不應該全是說教式的教育,應該給孩子愛,培養他們的自信,自我。當孩子接受到了足夠的陪伴與關愛,而不是管控時,他們自己就會升華出很多優秀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