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北斗愛科學

    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它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

    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化學家波耶受汽車製造商福特僱用,研究汽車座墊套皮革的代用品。他在研究中發現,榨油和製造人造黃油後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並可纏繞成股。他從中受到,想用這類物質製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 “肉類”。

      但當時限於已擔負的科研任務,不能用更多的精力從事此研究,直到1953年,他才取得“人造肉”的發明專利。

    為製造 “人造肉”,波耶把大豆殘渣製成細粉,與粘合液混合,直至混合物變成粘膠狀,然後象製造尼龍絲一樣用噴絲器噴出,經酸和鹽類淋洗,使絲凝固。

      再與調味劑混合,纏繞成股,可切片、切丁、絞碎。

    60年代,人造鹹豬肉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由於肉類價格上漲和肉類中含有脂肪、膽固醇,很多人都認為組織化植物蛋白肉(TVP)銷售前景看好。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博士生賈森·馬西尼在6月29日的《組織工程學》雜誌中撰文指出,他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找到了在實驗室內製造“人造肉”的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是,他們首先從牛、豬、家禽或魚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在一個薄膜上進行培育。他們發現,細胞會生長、擴張,然後從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後的平面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肉;馬西尼提供的另一種方法是在一種三維顆粒中培育肌肉細胞。這樣培育出的細胞組織可以用來製造肉製品,比如雞米花和碎牛肉。

    馬西尼介紹說:“透過這種技術生產出來的肉有很多好處。它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調節肉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例如大多數肉裡含有過多的Omega6脂肪酸,食用過多會導致健康問題,而人造肉可以用沒有危害的Omega3脂肪酸代替。此外,‘人造肉’還可以減少因養殖家禽而帶來的汙染;人工養殖肉類動物會消耗大量水資源和土地,而‘人造肉’只需要很低的成本。

  • 2 # 阿拉漢

    哄抬肉價是為人造肉開路!別以為世上就你聰明!

    政府既然提倡人造肉就應該以身示範~政府各部門機構**局食堂下個月開始只能用人造肉!

  • 3 # 米瑪塔爾的幻想雜談

    人造肉基本和吃的那種拉條差不多,不過更有嚼勁,都是一些大豆提取物做成的,中國的一切地方菜依靠大豆也可以製造出和人造肉類似的口感。

  • 4 # 瘋狂知識點

    有兩種人造肉:大豆蛋白肉和動物細胞培養肉,一類是豆製品,另一類是人工培養的肌肉組織。

    大豆蛋白肉(人造假肉)

    大豆蛋白肉是一種對肉類的顏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主要由大豆蛋白組成。調整氨基酸、脂肪等與水的比例,重新排列植物蛋白,使其更接近動物肉的構成,讓豆製品的口感、顏色、結構、韌性、味道等非常接近真實的肉。

    大豆蛋白肉與一般豆製品在食品成分上基本沒有太多差別,以蛋白質為主,並含有少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

    相比於真實的肉,大豆蛋白肉脂肪含量低、膽固醇含量低、飽和脂肪酸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是一種比較綠色健康的食品。但是也需要注意,作為一種素食,它們的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D、鋅、鐵的含量低,不能完全替代肉的營養價值。

    動物細胞培養肉(試管肉)

    動物細胞培養肉與真實的肉更加接近。它的製作過程是:首先,從動物的身上獲取肌肉組織,分離出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入營養液之中,使幹細胞分裂增長;最後,形成肌肉組織。整個過程如同給植物種子施肥澆水、收貨果實一樣。

    動物細胞培養肉的成分與肌肉組織基本相同。但是,它的口感和味道與真正的肉還有差距。肉的本質是肌肉組織加脂肪組織,而由幹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只能培養肌肉纖維,很難再現和複製複雜的肌肉組織,因為這其中包含有血管、有神經、有脂肪、有連線構造等等。所以,試管肉是純肌肉組織,是碎瘦肉,沒有天然豬排或牛排那樣的口感和質地。這意味著需要給動物細胞培養肉加入脂肪細胞和其他細胞,來提升它們的口感。

    動物細胞培養肉對培養條件要求苛刻,成本也比較高,目前還沒能普及。

    總結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植物蛋白(主要是大豆)製成的有肉味、有肉色的食物,是假肉,本質是豆製品。另一種是真肉,是肌肉組織,只不過沒有長在動物的身上,而是由動物幹細胞在動物體外培育出的肉,也可以叫試管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被人捧在手心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