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頭鷹說歷史

    周朝文明和商朝文明乃至夏朝文明,在廣義上說都屬於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但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夏、商、週三種文明形態並不完全是時間上繼起的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並存於中國中原地區的不同方位,夏在中,商在東,周在西。只是根據勢力大小,夏族人、商族人和周族人先後成為中原地區眾多部族和邦國的共主。那時候的“共主”,多是名義上的,而並非指對本部族以外的臣服地區的實際統治。

    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朝和商朝是相似的,只是周天子與他的諸侯國國君之間本是宗親關係,相比商王與各邦國之間的關係而言,自然就要親近許多。

    但我們今天之所以常常說周文明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當然是因為它具有了很多不同於商代的文明形式,而且後來通過儒家的廣泛傳播,成為中國的最重要的“文明基因”。這些不同主要包括:

    第一,周人提供了一套不同於商人的世界觀。在商朝人眼中,人和鬼神是混雜而居的,而且鬼神可以隨時干預人世的事情,而人卻只有少數才具有與鬼神和天地溝通的超能力。因此,只有好好地祭拜鬼神,聽那些能夠“通天地”的人的話,鬼神才能降福於自己,或者降禍於敵人。這就使得商朝人非常重視祭祀和占卜

    周朝人則給我們留下一套被叫做“天命”的世界觀。周人把信仰的物件從雜蕪的鬼神統一為高高在上的“天”。“天”具有公平的超越力量,不會偏袒周人,也不會跟周人以外的人過不去,而是有自己的規矩和原則。周人能夠取商而代之,就是因為商人(主要是商王)的行事違背了天的原則,失去天的護佑被收回了天命,天命也因此落在了周人頭上。如果周人不能很好地保有天命的話,它也會離開周人,降落在新的繼承者身上。而在周人看來,天意是通過民意傳達的,這便在“敬天”思想的基礎上衍生出“保民”的思想。“敬天”、“保民”也成為中國後代帝王們自我標榜的口頭禪。

    第二,周人採用了一套全新的宗法封建制,不同於商朝時期的共主形式。周人在商人的極度壓迫下起兵反抗,沒想到輕而易舉就攻下了都城。意外的勝利帶來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就被管叔和蔡叔的叛亂給打得無影無蹤。無奈之下,周公不得不二次東征,花了幾年時間才平定。這次教訓使周朝統治者決定盡力儲存取得的成果,而不是像之前那樣打完商朝國都就退回西方,這也才有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的宗法制,和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分封制。

    封建制使周王朝最大限度地保有了翦商行動所取得的成果,使原先臣服於商朝的廣大土地從此都處於周人的實際統治之下,共同向周天子稱臣納貢;宗法制又給分封到各地開疆拓土的殖民“領袖”們提供了親族紐帶帶來的信任感,使他們感到背後擁有強大的支援力量,一方有難,八方都會來支援。

    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配合下,不僅周人原有的文化成功地擴散到各個地方,商朝不同地區原來的多元文化也逐漸向著周文化靠攏。所以才有了史書上記載的,受封於齊地的姜太公和受封於魯地的周公的兒子伯禽同回國都“述職”,周公問姜太公為何這麼快就有政績了,姜太公回答“因其俗,簡其禮”,即在齊地原有的風俗基礎上按照周公的大政方針因勢利導,故而見效比較快;又問兒子伯禽為何三年過去了才來報告,伯禽則回答“變其俗,革其禮”,即完全按照周公的設計來管理魯國,因此見效比較慢。無論快慢,只要處於周天子分封制度籠罩下的地區,其文化的核心都是周公所設計的禮樂文化。

    第三,周朝留給中國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將語言與文字關係起來。漢字以形聲字為主,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文字系統當中唯一的非表音文字。商朝時期,文字系統已經相當發達,但當時文字的作用,更多地是作為少數具有超能力的人與鬼神溝通的符號,因此大部分人都是讀不懂的,也就是說,商朝的文字相當於一套密碼,它不需要也不能夠讓很多人接觸甚至認識,否則就大大降低鬼神的神祕性,順帶也就減少那些“通天地”之人的權威了。所以,商朝的文字——甲骨文至今都充滿了神祕色彩,中國現有的甲骨文當中,被解讀出來的尚且不到一半。

    周人所處的環境,必須要經過非常努力地勞作,才能夠獲得生存所需要的基本養分,甚至連滿足都談不上。在這種“靠天天不應、靠地地不靈”的大環境中,周人只能更多地依賴人力,依賴人的智慧去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在這種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歷練出來的周人,普遍具有一種吃苦耐勞的性格。隨著周文化的遍佈和流傳,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憂患人生觀。

    綜上所述,商文明和周文明同屬華夏文明的範疇,但二者的區別更多一些,周朝文明經過後世儒家的傳佈,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遠大於商文明的影響。

  • 2 # 半瓢清酒

    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在《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一文中說:“我對三代的看法是這樣的: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國文化,但彼此之間有地域性的差異。“

    拿周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來講,夏商早已有之

    先說分封制,商湯初立時,夏桀封之為東方諸侯之長,號稱“為夏方伯,得專征伐”;又《詩·商頌·殷武》曰:“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從上可看出,夏商之際已有分封之舉。

    再講宗法制,雖說周朝基本上行嫡長子世襲制,商朝所行是“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但商朝也有嫡庶之分。

    《本紀》曰:“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嫡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又曰:“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此為傳侄,但卻是回到嫡系。

    又如“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此為傳子,仍為嫡系。

    商周皆敬鬼神而度不同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商人天神上帝與祖先神鬼崇拜並行,經常通過占卜請示,從政務的處理到戰爭的進行,再到刑罰的施用莫不如此。據說成湯滅夏之後,遇到大旱,巫史卜卦說,得用人做犧牲,才可以讓老天下雨,成湯不肯,於是讓巫剪下他的頭髮投入火中,代替人殉,結果還不下雨,無奈,成湯讓巫把自己放在柴堆上燒,剛剛點燃,天即降大雨。

    另一方面,周人雖然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對於一般的自然神卻持懷疑態度,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巫的地位較之商朝進一步下降,在祭祀事務中,往往採取一種更為世俗化的態度,看重行為的效果和作用。如周公旦為武王祈禱時,禱文頗有交易威脅之意。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  “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古人稱“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乍一看似乎三代文化本質不同,但其實是一脈相承,鑑於前代損益而有所增修的。

  • 3 # 凌煙閣論史

    周朝在商朝之後,但周朝完全推翻了商朝文明,建立了新的文明。

    商朝的文明,最重要的一點是把信奉並祭祀鬼神作為國家政治的中心。概括地說是政教一體。但是,商朝這宗教是泛鬼神論。一切死去的先王和貴族都成了神,都需要祭祀,商人認為這樣他們才能保佑活在的商人繼續享受人間的一切。

    重點來了,商人的祭祀是個恐怖的事情:必須用活人祭祀。而且這個人的身份越尊貴,祭祀效果越好。因此,伯邑考作為一個方伯之長子,拿來祭祀是很好的。於是伯邑考被紂王烹殺。最新出土的甲骨文記載顯示,周文王也是被商紂王殺死的,被開膛破肚做成祭品。商紂王的祖父文丁曾經殺過一個周方伯,就是文王的父親季歷。

    商人的殺人祭祀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大規模的。隨著考古學者的腳步,我們發現,商人所到之處,如河南偃師、鄭州的商代早期遺址,甚至東南到江蘇銅山,都有大型人祭場的遺址。這些被髮掘出的遺址,其時代早晚不同,這說明人祭做法延續了很多年。它是商朝的常態。在殷墟商王陵附近的殉葬坑,發掘出了3500多具殉葬骸骨。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那麼,商人拿來祭祀的人是從哪來的呢?

    是從商朝周邊部落裡掠奪過去的。

    周人就深受其害,還有其他部落也是這樣。在共同的敵人面前,周人團結起其他部落,共同反抗商朝。

    周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天下治理理念。主要為:

    天下各部族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再用活人祭祀,改用豬牛羊;上天保佑周王,然後由周王一視同仁地庇佑天下眾人。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周人把天人關係改了。商朝認為天神直接保佑所有商人,商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人牲(祭品);每個商人都有抓祭品祭祀的權力。

    而周人則把關係改為:上天保佑周王,由周王代理人間事,周王看待天下各族的人都是一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這種平等關係的體現。

    這是一個重大改變,因此商朝之外的各個部族才能團結在周人的旗幟之下,結成了反抗商朝的統一戰線。

    最終,公元前1046年,周人在牧野之戰中一戰而推翻商朝。

    因此,周朝文明與商朝文明不是繼承關係,而是顛覆關係。如果中華文明以商朝文明延續下來,那很可能也形成一神教。那樣的話,中華文明將會是什麼樣?

  • 4 # 木星張子

    華夏文明一脈相承也,只不過商紂王走上魔道,而周王朝走上了神文明,再後來的各個王朝走向了人文明,到現代文明更是以人為本,法治憲治,善為根本,方能走上人類文明巔峰。

  • 5 # 大語文走四方

    有繼承,有創新,我們只說不同的,也就是說創新的地方。

    不同點一:創新了分封的細節。

    周朝建立以後,經歷了三次分封。周武王的第一次分封,周公的第二次分封和周成王的第三次分封。除了分封功臣之外,周人主要將自己的親族分封到各地去。與此同時,還確定了不同的等級,等級不同,所承擔的義務和擁有的權利就不同。

    不同點二:創新了繼承製度,使之更加合理。

    商朝的王位繼承主要採用兄終弟及的方式。也就說老大當完君王老二接著當,接下來老三當,幾個兒子都要輪到。這樣的王位繼承方式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周朝的王位繼承者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方式。

  • 6 # 邊隴陽

    商朝和周朝都是青銅時代。商朝的青銅器,給人猙獰浮誇的感覺,而周朝的青銅器卻更實用。器皿用途的制度也從主要的酒器皿轉向了食物器皿。這種禮器的轉化,其實也是禮制的變化。青銅文化是西周從商朝繼承的,雖然到了西周有各種改革,但也是經過了上百年的時間。

    在宗教文化上,商朝非常敬重鬼神,他們熱愛占卜和祭祀。占卜是向鬼神請求給點兒指示,祭祀是向鬼神祈禱免除災難。這從出土的甲骨文中能夠得到證實。到了西周初年,一樣的重視鬼神。文王八卦,可以看出周朝人一樣的熱愛占卜。周公旦向上天禱告願意代替周武王去死,還有《周易古經》實際上也是占卜記錄的合集。可以看出周朝文化是繼承延續了商朝文化的,跟商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高度白酒鹽滯法做的鹹鴨蛋為啥不出油?